基于因子分析的“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实证研究
2018-05-14柴美娟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挑战,高职教师该提高哪些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情况调查数据,借助SPSS19.0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找出诸多因素中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归类和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须提高的关键能力指标,并根据具体分析结果,就“互联网+”时代如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因子分析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5年高等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创新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以‘项目招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为例”(项目编号:kg2015720);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幕课学习平台的高职跨专业合作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52842718)
作者简介:柴美娟,女,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智能化工程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5-0044-06
“互联网+教育”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高职教师带了来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时代,高职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新的关键教学能力?针对该问题,本文将对多所高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借助SPSS19.0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找出关键因子,形成高职教师适应新时代需发展新关键能力指标,为高职学校和高职教师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文献综述
因子分析法是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该技术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减少变量的数目,得到关键变量。因子分析法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在许多评价指标建设中被广泛应用。2007年,李定珍將因子分析方法用于我国零售企业成长性评价实证研究[1];2012年,朱启荣将因子分析用于中国外贸增长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研究[2];2014年8月,杨坚平、郑碧霞、杨立钒在跨境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3]研究证明,因子分析法在关键指标分析中,具有很好的降维效果,能从众多的因素中找同具有关键因子,效果很好。
“关键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关键能力指的是基于社会经济的转型以及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关键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转型的必要要求。刘平老师在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构成与培养微型车中将高职院校教师关键定义为实践应用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4]吴亚秋老师在高职院校教师都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分为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建设能力等。[5]以上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该领域中,专门针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职教师应提高的新关键能力的研究没有查到有关文献,同时,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在这个领域中的实证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将使用因子分析法对“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需具备的关键教学能力进行研究,为高职学校适应产业转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参考。
二、 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
(一)问卷设计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课题组设计了“‘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教学状况调查”问卷,重点了解高职教师在新形势下的教学能力以及遇到的问题。问卷设计参考了吴亚秋老师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移动化、个性化等新特征进行设计。设计框架见表1。
问卷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包括课前的计划能力、学情分析能力、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课前学生学习引导能力等;课中教学内容呈现能力、课堂管控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课堂活动组织和师生沟通能力、课堂反馈与反思能力;课后学习评价与测试能力等,问卷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行为细化指标,细分为28个变量如表2所示。
(二)数据来源和有效性检验
使用本调查问卷,课题组于2016年对浙江省高职学校的教师的教学现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1份,剔除不完整问卷,有效问卷为245份。为检测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足够度,本文使用SPSS19.0对有效样本进行了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度量和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从统计角度给出28个变量是否存在内在结构,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从表3的检测结果可以得出,Bartlett球检验的P值为0,拒绝零假设,另外,KMO=0.808说明变量的相关性很强,适宜做因子分析。
(三)对变量的主成分析
为从28个变量中提取少数的包含原有变量大部分信息的关键因子,课题组使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份分析方法,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求出初始特征值,结果如表4所示,前5个变量的初始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值达到88.078%,说明前5个因子可以说明原来28个变量的88.078%的变差,综合蕴含了原始数据28个变量所能表达的足够信息,因此,可选择该5个因子作为“互联网+”时代教师需提高的关键教学能力因子。
(四)旋转成分矩阵分析,关键能力提取
为反映公因子与原变量的关系,并定义公因子,对成分矩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后得到旋转成份矩阵如表5,表中体现了原28个变量与5个成份因子载荷量。
(五)关键指标建设与内涵分析
课题组根据因子载荷量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命名,得到5个公因子作为“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提升指标,并以每个因子方差占累计方差的比例做为指标的权重,具体指标与权得如表6所示。
根据公因子的权重和排序情况可以得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评价能力在“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教学关键能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权重高出了教师信息化水平等其他因素。这说明仅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保证“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实现。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且对网络资源的甄别能力不高,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必须能通过学习任务单等方式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的各类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考核,能对学生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学习情况做合理的评定并及时反馈,并将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合理地体现在期末总评成绩中,这样有利于激励学习认真的同学,也对学习较差的同学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除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评价能力以外,其他的四个指标分别是信息化水平、教学活动设计与创新能力、师生网络化交流与沟通能力和教师合作交流通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时代需要提升的教师能力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水平和网络化交流沟通水平,更多需要提升的是教师的教学呈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这也深刻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真正涵义,“互联网+教育”不应该只是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使用,更是与教育的融合,实现一种新的形态。
三、 对“互联网+”时代高职教师关键能力提升的几点思考
根据以上关键能力指标,高职院校和教师该采取哪些改革与创新,以提高相应能力,以发展“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新形态,在此,课题组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高职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角色,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多样化的网络化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被网络所取代。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完成从“课程传授者”向“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以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基础,努力探索实现线上和线下,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组织创新,使用多样化的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善课程评价与反馈体系,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尝试根据学生特点,基于学生学习特征和学习水平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学生个体情况,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思维训练,以合作式、研讨式、对讲式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学练一体。
(二)学校应从软硬件环境、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为教师关键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措施
“互闻网+”时代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高职教师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水平,但面对视频制作、课程开发都较为陌生。根据前期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5%的教师曾负责或参与过課程视频资源的制作工作,大多数教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视频的录制、剪辑、发布等工作。高职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供需要政府和学校层面的支持和推动。
1.政府和学校应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学校信息化设备等硬软件资源的建设,为教师课程开发、信息化水平提升提供环境保障。政府和学校需加强基础网络建设,保证校园网络的畅通运行;同时,学校可统一购建视频录制相关的设备和场所,供教师们制作课程时使用。
2.学校应建立统一的网络课程发布和运行和实施平台,供教师发布已制作的视频,开展网络教学、学生可进行网络选课、提交作业、在线测试、讨论与反馈等。好的平台的使用可对教师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工作提供很好的辅助作业。
3.学校应对全校的网络课程资源有统一的规划,避免课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学校与企业、政府和其他院校建立合作机制,对于已建的较好资源,可直接通过一定的合作方式引进,供本校教师和学生使用。对于需要自行开发的课程资源,学校应打破原来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教学的模式,对课程为中心组建教学团队,将不同专业同一门课程的任课教师组织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的开发和后期实施,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提高课程质量和团队开发能力。
4.学校应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培训,提供教师信息化水平。对于课制的视频录制、剪辑、旁白等简单的视频制作,以及信息化课程发布管理平台的使用,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给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信息化研讨会,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与教学融合,也可选取校内外优秀教师的信息化成果,供教师们观摩学习和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意识,鼓励教师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与信息化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学校可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等措施,激励教师参与信息化课程开发与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定珍,唐红涛,杨皤.我国上市零售企业成长性评价实证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J].财贸经济, 2007(11):77-81.
[2] 朱启荣,言英杰.中国外贸增长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2):87-93.
[3] 杨坚争,郑碧霞,杨立钒.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贸经济,2014(9):94—102.
[4] 刘平.高职院校教师关键能力构成与培养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7):55-58 .
[5] 吴亚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67-69 .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Key Abilitie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Based on Factor Analysis
CHAI Mei-juan
(Zhejiang Industry and Business College, Ningbo 315012,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plus" era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these new challenges,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ie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rvey data of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teaching Internet plus" era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by SPSS19.0 software and finds the hidden elements in many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oncrete analysis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higher vocation teachers; teaching key abilities; factor analysis
[责任编辑 张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