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结构性分析及供给侧改革探讨
2018-05-14王桂花何菲菲
王桂花 何菲菲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解决当前经济新常态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至关重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解析,分析了高职教育存在的结构性脱节、结构性缺失和结构性浪费等问题和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结构性问题;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资源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资助课题“‘柔性学分制+现代学徒制下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编号:ZCZ73);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基于供给侧的高职物流学生有效学习研究”(项目编号:JSJM17027)
作者简介:王桂花,女,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何菲菲,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04-0045-06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要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就必须不断优化升級经济结构,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的高职教育[1],也必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之一[2],为更好的服务当前经济新常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及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问题,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解析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3]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涵有三个要点:一是高素质人才,二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专门人才,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既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又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既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又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既要有组织、交流、合作、创新等能力,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4]相对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言,他们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关系到社会和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尤其是当今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迫在眉睫,时刻影响着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和融合。
二、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关键力量,近几年,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特别是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在实施其职能的过程中面临的根本性的结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见图1)
(一)人才供需结构性脱节
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已突破千万人大关,但是每到毕业季,“就业难”“竞争激烈”“高不成低不就”是众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才需求和供应都呈上升趋势,这本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双赢景象,但是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规格和质量又达不到市场要求,尤其是表1中的会为人处世、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结果陷入“招人难”和“就业难”的双重困境,导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高职院校更多的关注人才培养规模和数量,忽视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涵,导致在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涌现扩张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同构化严重,已难很满足市场上各种层次、类型的紧缺人才需要。所以,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市场上,存在着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供不应求”的尴尬现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二)专业设置结构性缺失
在历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报告中,都存在“专业对口率低”“离职率高”等问题,地方高校院校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现有与产业发展不同步,缺少引领产业发展专业,同时,各院校还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比重不吻合[5]、特色不明显[6]、相对行业滞后等现状,专业设备存在着结构性缺失。[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专业设置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够、校企合作不紧密,导致专业设置滞后,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转型需要。(2)通常受到名额限制、程序复杂等因素影响,专业申报和调整不及时,即使申报成功后招生都比当初调研滞后一年,加之学生入校后三年的学习时间,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规格和数量一般都滞后四年,无法与当初的行业需求对接。
(三)教育资源结构性浪费
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教育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包含师资、课程与设备等在内的高职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都投入很多,但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大量投资、大量建设”的粗放式重复建设,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共享程度差;在教育经费方面普遍存在着“钱不够花”“有钱花不出去”“花出去没产生效益”的现象并存,教育经费不足与教育浪费严重同在存在,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浪费。[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1)高职资源建设项目评价同质化趋势导致了高职教育资源,尤其是财力、物力过度集聚,加剧了各方资源优劣悬殊,降低了利用率,产生了差异性分化。(2)粗放式的教学资源规模扩张,导致资源质量和效益的损失和下降,内涵缺失,长期形成了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以及“大量建设、大量浪费”的恶性循环,遏制了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高职院校间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机制缺乏,各自为政或形同虚设的合作无法使得各院校无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最终导致教育资源建设量升质不优,难以合理源配置,利用率低下,造成了根本性的浪费。(4)缺乏与企业对接和对企业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培养的学生达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精通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技能”的要求,大多数的应届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所谓的“岗前培训”的二次培训,方能胜任自己的岗位。
三、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整体提升、产业的调整优化升级、区域新增长点培育等因素,高职教育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动态发展而主动调整,解决根本性的结构性问题,并与其适应[7],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创新专业动态协调机制,避免结构性缺失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元素,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解决高职专业结构性缺失问题,首先,迫切需要主管部门通过一定程度的放权和赋权,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尤其是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上的自主权,以便其能及时根据行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更好的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其次,需要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长期形成与行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动态协调机制。最后,需要评价部门构建基于以学生发展、学生满意为本的办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结构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调整,打造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学生成才的高职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质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克服集聚效应,打造差异化特色资源,优化共享机制,避免结构性浪费
高职教育建设项目不应局限于示范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资源库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及优质师资建设等优质资源建设,而应该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打造多元化、差异化、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资源,如在学校特色建设上,鼓励高校学习美国大学的特色建设(见表2),打造自身独居的特色及资源;如在师资建设上,可以根据各教师的优势和特点,评出“对学生最有影响力”“最受学生欢迎”“最富爱心”“最认真负责”“科研能力最强”“教学能力最强”“实践能力最强”“团队能力最强”“创新创业能力最强”……的教师,而不是都走“优秀教师”或者“名师”的独木桥;在课程和资源库建设不要一味的追求“量大内容全”,而是有针对性的结合产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打造独具职教特色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同时,优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和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全国、全行业乃至全球的在线分享和学习,充分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彻底避免教学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三)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培养多元化人才,避免结构性脱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人人成才、人才尽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机械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因此,唯有从根本上改变“重管理,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重业绩、轻德育”的功利思想,创新“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多元化人才,才能从彻底解决人才培养的结构性脱节问题。高职教育要“重服務、重过程、重德育”,实施以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精益课堂管理和教学改革,如教师不能仅仅侧重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学生考核不能仅仅要看成绩,更重要的是看他们是否学会应用知识、整合资源,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和建设不局限于知识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同时,高职院校必须接地气,对接当地产业和人才需求,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走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教育道路。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从源头上打破体制桎梏,让高职院校具有自主办学权,从企业人次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两侧,全面优化结构,打造快速反应的人才培养供应链,才能使高职教育改革真正着眼于市场需求,快速响应人才需求变化,全面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高职院校还需把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打造特色教学资源、构建面向学生的评价体系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供给侧改革基础和重点,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精准化供应[8],从根本上克服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缺失、脱节和浪费问题,真正实现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可持续。此外,高职教育改革还应具有前瞻性,健全面向分享经济的资源共享渠道,创新与行业企业以及相关教育主体的共享共建机制,加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5-02-03(15).
[2] 鲁彬之.从“供给侧”视角考虑职教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5-12-17(10).
[3] 翟永君,武博文.基于胜任能力模型的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大学教育,2013(8):43-44.
[4] 傅新民.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新解[J].交通职业教育,2014(2):46-48.
[5] 张宏,陆英.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以昆山市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2015(6):99-104.
[6] 黄俊霞,姚本先.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6):38-43.
[7] 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01-26(15).
[8] 张旭刚.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维透视:逻辑、内涵、路径及保障[J].职教论坛,2016(28):57-61.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upply-sid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Gui-hua,HE Fei-fei
(Institute of Trade and Logistics,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Nanjing 211168,China)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a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sources. The supply-sid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atisfy the current new normal economic needs of technical personnel.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ch as structural dislocation, structural deletion and structural wast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pply-side reform strateg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pply-side reform; structural problem; personnel training; professional settings; educational resources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