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至清,真的无鱼吗?

2018-05-14罗浩声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执纪鱼儿笔者

罗浩声

“水至清则无鱼”,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表述,与之对应的是“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国人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若以是观之,“水至清则无鱼”似乎有些道理,但以现实的视角来衡量,却未必经得起推敲。

笔者在甬南邹家河畔住了十余年,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庄稼成片,蛙声齐鸣的田园风光,河边常见钓鱼者。后来随着城市扩张,这里变成了闹市区,河道周边住宅、饭馆、商铺、洗车行林立,人为排放的加剧,使河水变得乌黑浑浊,鱼虾也基本绝迹,自然也见不到抓鱼人了。观察身边的变化,让笔者得出一个结论———水至污则无鱼。

“五水共治”改变了邹家河的面貌。这两年,属地政府又是清淤又是截污纳管,在水中种植改善水体的植物,可谓想尽办法。这样一来,河水虽不及十多年前那样清澈,但水质在慢慢好转。不久前,笔者从河边经过,看到一位老先生在此独钓,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晚间散步碰到熟识的邻居,还把它当笑话分享。没想到又过了些时日,对面的河岸居然来了一溜垂钓者。原来,邹家河有鱼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这让笔者想起了宁海凫溪香鱼“重生”的报道。凫溪香鱼,民间称为“贵妃香鱼”,清代曾被作为朝廷贡品。大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始,因生态环境改变和工业污染影响,凫溪香鱼几近绝迹。得益于近些年不间断的治理,这一稀缺物种又重新“游”回了人们的视野,“游”回到人们的餐桌之上。

事实证明,导致無鱼的,不仅仅因为“水至清”,更因为“水至污”。要想有鱼,我们就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还鱼儿一个更加清澈、健康的水体,这也是今天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所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就不能陷入“水至清则无鱼”的误区,放弃、放松对水环境的关注和治理。

“水至清则无鱼”这一观点流传了千百年,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实生活中,有人秉持“遇事潇洒一点,看世事糊涂一点”的处世哲学,对歪风邪气和不文明现象,睁只眼闭只眼;也有人不管大事、小事,只讲变通、不讲原则,只看利害、不看是非,还美其名曰“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再如,过去一些地方,执纪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公职人员“吃一点、喝一点、拿一点、卡一点、要一点”成了一种习惯。有的领导怕得罪人,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听之任之、不管不问,私下坦言“风气如此,水至清则无鱼”嘛!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更是有人叫屈、报怨:“机关单位之间不能互相请吃,人情往来没了,以后工作怎么协调啊?”“上面不跑不送,项目没法报批了!”“不能接受企业宴请,不利于政商关系和谐啊!”“灰色收入没有了,将会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等等。有人甚至担忧,这样下去,干部队伍士气要被“整垮”,经济建设要被“搞垮”。种种论调,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水至清则无鱼,凡事不要太较真,差不多就行了。

那么,制度的笼子越织越密,执纪监督越来越严之后,真的“水至清则无鱼”了吗?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人际关系、干群关系、政企关系、上下级机关的关系并未因此受影响。相反,“打虎除蝇”之后,政治生态改善了,公务人员更加守规矩了;老百姓到机关办事,不仅“门好进、脸好看”了,办事效率也更高了;连那些过去主要依靠公款生存的饭店酒楼,也主动放下身段、降低价格、改善服务,变得更亲民了。

水至清则有鱼,走进新时代,鱼儿们需要水清岸绿的自然生态,水至清是鱼儿的幸事;人民群众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至清是百姓的幸事。一些人就不要再抱着“老皇历”,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了。

猜你喜欢

执纪鱼儿笔者
老师,别走……
监督执纪故事三则
警惕战时执纪陷入“五大误区”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鱼儿乐
资中县:“三招”化解乡镇执纪难
三台县:“三大行动”从严执纪
鱼儿游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