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重要性

2018-05-13刘珂吴漾

音乐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音乐治疗因子分析

刘珂 吴漾

摘  要: 音乐偏好一直以来都是国外音乐學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音乐偏好维度由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可以为人际交往、音乐治疗等提供实践指导,受到了国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国内目前有关音乐偏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更鲜有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鉴于此,现基于心理学的视角,以湖北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初步探索出大学生音乐偏好的4个维度(传统性音乐、现代性音乐、高雅性音乐和流行性音乐),并以此为基础着重考察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音乐偏好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重要性,以期既丰富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内容,又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音乐偏好维度;因子分析;人格特征;音乐治疗

中图分类号: J6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089 - 1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13

期以来,音乐偏好都是国外音乐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涉及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主要围绕影响音乐偏好的各种因素开展研究。音乐学家较多探寻音乐内在的特性因素对音乐偏好的影响,包括旋律的流畅度 ① 、节奏的清晰度 ② 、速度的快慢度 ③ 、音乐的复杂度 ④ 和熟悉度 ⑤ 等;心理学家则更多探究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如人格因素 ⑥ 、情绪因素 {1} 和社会因素 {2} 等。其中,由于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如人际交往、音乐治疗等提供实践指导,更受到了国外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他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国内目前关于音乐偏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鲜有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

在当今中国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备受社会关注。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社会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对各类人群形成各种压力,例如大学生就面临着就业、学习、家庭、感情等压力,但却往往束手无策,导致身心疾病隐患。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引人注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本文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因子分析法进行研究,以湖北4所高校大学生为对象,初步探索大学生音乐偏好的维度,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考察音乐偏好维度与大学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论证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重要性,以达到既从理论上丰富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内容,又从应用上辅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工作的目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偏好”一词源于拉丁文praefero,最早是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所采用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本意是指“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事件或项目的爱好胜于其他一种或多种商品” {3} ;《当代汉语词典》中偏好被解释为“对其中某一事物特别爱好” {4} ;在1984年3月召开的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MENC)上最终推出的术语表中,偏好被定义为“选择、评价或认为某一事物优于其他事物” {5} 。由此看来,偏好是一种选择行为,具有“优先”的特质,主要指个体对某一事物的选择及爱好程度优于其他事物。

长期以来,因研究目的或影响因素变量的不同,国外学者们一直对“音乐偏好”的定义存在着多种说法。Farnsworth认为,“音乐偏好是聆听者在各种情况下对所倾向的音乐做出的选择” {6} ; MeCrary等人认为,“音乐偏好是学生对特定音乐所表现出的喜好程度” {7} ; Finnàs认为,“音乐偏好是对某种音乐做出的喜欢或不喜欢程度的反应” {8} ;Schafe认为,“音乐偏好是个体对于某一种或几种特定音乐风格喜好程度的主观态度”  {1} 。国内学者罗小平等人将音乐偏好定义为“个体对具体音乐对象的喜爱程度的表现” {2} ;刘沛则认为,“音乐偏好是指个体对音乐对象的一种选择倾向,其表现为接受的愉悦、喜爱程度” {3} 。此外,音乐偏好与音乐趣味(music taste)作为术语,在很多研究中都被视为一对同义词而被广泛运用。为了在概念上对两者有所区别,国内外的学者们也都进行了探索,如Abeles 认为,“音乐偏好指人们在某一时刻对某种音乐的喜好,但不暗示对这种音乐的长期承诺;而音乐趣味则包含对某种音乐风格的长期承诺” {4} ;多纳德·霍杰斯认为,“音乐趣味包含了人们较为长期的音乐偏好,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象,随任务、地点和实践的不同而改变;音乐偏好反应代表了对音乐较为复杂但相对短时的反应”。 {5} 但近几年来,也有研究者指出音乐偏好与音乐趣味的区别不大,可以互用,因此音乐趣味的提法也逐渐被音乐偏好所取代。因此,本文将音乐偏好界定为“个体对音乐对象所做出的即时性的、主观喜爱的程度”。

“维度”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有联系”的抽象概念的数量,其中“有联系”指的是由多个抽象概念联系而成的抽象概念 {6} 。换言之, “维度”存在的基础就是事物之间的相对联系。本文中的“音乐偏好维度”是在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对大学生主观偏好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炼而成的。“因子分析”是心理学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可以揭示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从为数众多的可观测的变量中概括和综合出少量几个因子,揭示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7} 这些提炼出来的维度必须基于一个原则:每一个维度下所包含的多种音乐类型均在风格、内容、形式等方面体现出一些共性特点,彼此之间都是相对联系的。

二、 音乐偏好维度的述评

国外关于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较多集中在音乐偏好与人格、社会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研究中。梳理现有文献可见,这些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使用李克特量表(以5点或7点评分居多)测量,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众多音乐类型加以提取、概括、综合,最终确定音乐偏好维度。这些维度的数量从两个到九个不等,音乐偏好维度的名称也被冠以不同的称谓。

(一) 数量的多样性

本研究将搜集到的有关音乐偏好维度数量的文献进行了细致归纳,分类如下。1. 两个维度,如North等人使用10点等级评分将最终确定的7种音乐分为问题音乐和非问题音乐等 {8}。2. 3个维度,如Kelly等人使用5点等级评分,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把7种音乐分为重音乐、轻音乐和折中音乐3个维度等 {1} 。3. 4个维度,如Rentfrow等人使用7点等级评分,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将14种音乐分为深思类、反叛类、传统类和节奏类4个维度 {2} ;Delsing等人使用7点等级评分将11种音乐分为摇滚类、精英类、城市类和流行舞曲类4个维度 {3} ;Alexandra等人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15种音乐分为深思类、反叛类、传统类和节奏类4个维度等 {4} 。4. 5个维度,如Rentfrow等人使用9点等级评分,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26种音乐分为甜美性、朴素性、复杂性、强力性和现代性5个维度 {5} ;Marek等人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15种音乐分为传统古典类、熟虑复杂类、紧张反叛类、乐观传统类和能量节奏类5个维度 {6} ;Zweigenhaft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将21种音乐分为熟虑复杂类、紧张反叛类、乐观传统类、能量节奏类和说唱音乐/嘻哈音乐5个维度等 {7} 。5. 6个维度,如Perkins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得到6个维度:安慰乐观类、理智复杂类、重金属/摇滚类、流行类、紧张节奏类和宗教类 {8} ;Schafer等人将25种音乐分为复杂类、电子类、摇滚类、说唱类、流行类和打击乐/民间音乐/乡村音乐6个维度 {9} ;Dunn将14种音乐分为节奏布鲁斯、硬摇滚、重低音、乡村音乐、软摇滚和古典音乐6个维度等 {10} 。6. 7个维度,如Jodi等人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3 种音乐中得出7个维度:民间音乐和爵士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灵魂音乐和教堂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和影视音乐等 {11} 。7. 9个维度,如George等人将30种音乐分为反叛类、古典类、节奏类、轻音乐类、边缘类、现代基督类、爵士/布鲁斯类和传统基督类9个维度等 {12} 。总之,这些音乐偏好维度的数量从两个到9个不等,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取的音乐素材的数量,此外还受到研究方法如7点评分或5点评分等因素的影响。

(二) 称谓的多样性

本研究将这些不同音乐偏好维度的名称进行了整理。由于受到研究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内在动机、需求及研究内容、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维度名称呈现出“主观性”的特点,有时同一种音乐可能被冠以不同的维度名称。但是,在这些看似不同的、主观的、多样化的名称背后却隐含着一个相似的、客观的内核:音乐的“共性特征”。即每一个维度名称必须体现出这一维度下所有音乐的普遍性特征。例如, “古典音乐”被冠以深思类 {1} {2} 、精英类 {3} {4} 、复杂类 {5} {6} 、传统古典类 {7} 、熟虑复杂类 {8} 、理智复杂类 {9} 、古典音乐 {10} {11} 、古典类 {12} 等不同的维度名称,但是这些名称背后都反映出古典音乐的一些“共性特征”,即它通常有着庞杂的结构,常表现着深刻的、成熟的思想内涵,更多地受到精英人才的青睐等。同样地,“摇滚乐”被冠以问题音乐 {13} 、重音乐 {14} 、反叛类 {15} {16} 、摇滚类 {17} {18} 、重金屬/摇滚类 {19} 、紧张反叛类 {1} {2} 、硬摇滚 {3} 、摇滚音乐{4} 等名称,但是这些名称也都反射出摇滚乐的一些“共性特征”,如反叛性、摇滚性、重金属性,且多为问题青少年所喜爱等。总之,笔者认为,这些音乐偏好维度名称的确定体现出横向“主观多样性”和纵向“客观一致性”的原则。

然而,国内目前涉及音乐偏好的相关研究中则鲜有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唯有2篇与音乐偏好维度间接相关的文献,即江俊以文献述评的形式对音乐偏好维度的数量进行了概述 {5} ;杜文轩采用Rentfrow等人在2011年研究出的“五因素音乐偏好结构模型”(即甜美性、朴素性、复杂性、强力性和现代性五个维度)中所使用的标准化的音乐片段作为测评中国青少年重金属音乐偏好的工具 {6} 。而其他的几十篇学术文献几乎都忽略了对音乐偏好维度的探究。由此可见,当下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音乐偏好相关问题(如人格等)的一个重要差异,鉴于其在人际交往、音乐治疗等方面发挥着较高的实践指导作用,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三、重要性探析

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视角,以湖北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初步探索大学生音乐偏好的维度,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考察音乐偏好与不同人格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后落实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工作的实际应用中,从而论证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音乐偏好维度研究报告

1. 研究目的

初步探索中国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的维度。

2. 研究方法

被试:从湖北武汉、黄石、孝感、宜昌4所高等院校随机抽取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男女不限,文理科专业不限,均自愿参加。最终回收问卷956份。其中男性被试295人,女性636人,25人未报告性别。平均年龄为20.21岁(SD = 2.20)。

工具:自编《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正式版)。

具体步骤:首先,编制《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初试版)。即由10位音乐教授组成专家小组,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请求他们写出所知的所有音乐类型的名称(既包括主类型音乐如古典音乐,也包括附属于主类型音乐的子类型音乐如器乐独奏曲、交响乐、歌剧等)。为了确保最大限度地搜集音乐类型,本研究还通过在线音乐网站(如酷狗音乐、QQ音乐、酷我音乐、一听音乐等)来尽可能多地识别额外的音乐类型且加以补充。最终总共收集到54种音乐类型,其中包括14种主类型音乐和40种子类型音乐,将其汇总编制成《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初试版)。其次,修订《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初试版)。随机选取武汉某高校大学生80名进行预测,要求他们随堂完成《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初试版)。被试需要对这54种音乐类型分别做出从1(非常不喜欢)—7(非常喜欢)的选择(注:对于不熟悉的音乐类型可以不选)。最后,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少数(4℅)的大学生熟悉特定的子类型音乐(如雷鬼音乐等),而绝大多数(96℅)的大学生都普遍熟悉主类型音乐(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因此,14种主类型音乐应作为测量大学生音乐偏好维度最适合的水平。最后,完成《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正式版)。将最终确定的14种主类型音乐,即流行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乡村音乐、校园民谣、轻音乐、摇滚乐、影视原声、动漫音乐、说唱音乐、爵士乐、军旅歌曲、红歌、网络歌曲,作为测量音乐偏好维度的正式材料,编制完成《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正式版)。

3. 研究过程

被试随堂测验,需要在10分鐘以内完成《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正式版)。问卷完成后,现场回收,进行SPSS18.0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1)音乐偏好维度的因子分析

整个因子分析分为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其中探索性因子分析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抽取因子,并使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最终将14种主类型音乐的偏好负载在四个因子上(见表1);验证性因素分析则是按照上述因子分析方法得出的因子结构,使用Lisrel8.8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拟合指数采用卡方、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标准化残差(SRMR)、Akaike信息指数(AIC)、非范拟合指数(NNFI)、拟合优度指数(GFI)以及比较拟合指数(CFI)。需要说明的是:NNFI、CFI和GFI达到.90以上为拟合较好,高于.95为拟合很好;RMSEA的值小于.06被视为拟合较好,而拟合大于.08表明拟合较差,大于.10则属不可接受,但是小于.06是否一定表明完美拟合,还需要结合其他的指标;SRMR小于.08表明拟合较好,但是SRMR不惩罚复杂模型,样本量越大、模型越复杂,SRMR越低,因此需要结合惩罚复杂模型的NNFI和RMSEA指数。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和理论思考。一方面要考察假设中所关注的音乐之间的关系是否确实存在,是否类似的音乐置于一个因子后能够较好地拟合数据;另一方面要针对探索性因子分析中出现的双重负载、错误负载的问题,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结合理论进行比较(见图1)。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删除了拟合效果不佳的校园民谣以及被试普遍不太理解的乡村音乐,同时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使中国民乐同时负载在因子1上,并令轻音乐负载在因子4上;另外,结合理论思考以及模型1的修正指数,将流行音乐调整至因子4上(见图2)。

将上述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后,发现模型2较好(见表2)。

最后,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后,本研究最终将14种主类型音乐的偏好负载在四个因子上,初步形成了中国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的四个维度。其中维度1包括红歌、军旅歌曲、中国民族音乐,维度2包括摇滚乐、说唱音乐和爵士乐,维度3包括西方古典音乐、轻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维度4包括流行音乐、轻音乐、影视原声和动漫音乐。

(2)音乐偏好维度名称的确定

笔者在参照国外音乐偏好维度名称界定的基础上,着眼于本研究的每一个维度下各种音乐类型在风格、内容、形式等方面所具备和体现的一些共性特点,最终将探索出的4个维度的名称确定为传统音乐、现代音乐、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

传统音乐,包括红歌、军旅歌曲和中国民族音乐。它们都是中国人民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和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既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作品。如红歌和军旅歌曲,它们源于军民生活又反映军民生活,突显质朴、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中国民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的音乐,因此统称为“传统”。

现代音乐,包括摇滚乐、说唱音乐和爵士乐。它们都具有鲜明、强劲的节奏特点,以布鲁斯音乐风格为主,音乐充满无限动力和浓厚的现代气息,因此统称为“现代”。

高雅音乐,包括西方古典音乐、轻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中类别的称呼,西方古典音乐是相对于流行音乐等类别而存在的,本身并没有严格明确的定义或解释,通常具有内涵深刻、经久不衰、高雅脱俗等特点。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类别,轻音乐本身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相比于古典音乐,它更强调乐思的简捷、结构的小巧,织体的轻盈,具有流行音乐通俗易懂的特点;另一方面它的曲目较多是以古典音乐改编而来的,有时也以“古典”的概念来特指那些经久不衰的轻音乐作品,如古典轻歌剧等,通常以钢琴、小提琴伴奏为主。换言之,轻音乐兼备了古典音乐的高雅和流行音乐的通俗,可谓雅俗共赏;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器乐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都旨在突显一种以乐言志,咏物抒怀的深邃民情和高雅意蕴,因此统称为“高雅”。

流行音乐,包括流行音乐、轻音乐、影视原声和动漫音乐。影视原声更多地强调为切合电影或电视的故事题旨而创作的原配歌曲、配乐或选用的既存的流行歌曲;动漫音乐亦强调根据动漫(动画+漫画)作品的剧情需要量身定做的原配主题曲或可能从已有的歌曲中(通常为流行歌曲)经过考察挑选使用;轻音乐本身兼具流行音乐的特点,因此统称为“流行”。

(二)与大学生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1. 研究目的

考察音乐偏好维度与不同人格的大学生之间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被试:从湖北从武汉、黄石、孝感、宜昌4所高等院校随机抽取大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男女不限,文理科专业不限,均自愿参加。最终回收问卷956份。其中男性被试295人,女性636人,25人未报告性别。平均年龄为20.21岁(SD = 2.20)。

工具:自编《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正式版)。

《BFI大五人格量表》修订版(朱小佳,2012) {1} 。

3. 研究过程

被试随堂测验,需要在20分钟以内完成《当代大学生音乐偏好调查问卷》(正式版)和《BFI大五人格量表》修订版。问卷完成后,现场回收,进行SPSS18.0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为了分析音乐偏好维度与人格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将被试对14种音乐的偏好与大五人格的5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然后,按照因素分析后得出的4个音乐偏好的维度与人格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简化,结果为:因子1即传统音乐与尽责性是显著正相关的,而与开放性、外向性是显著负相关;因子2即现代音乐与外向性、开放性是显著正相关;因子3即高雅音樂与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是显著正相关;因子4即流行音乐与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是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任何音乐偏好维度都不相关(见表4)。

最后,按照McCrae和Costa在NEO-P1-R中所使用的“大五人格”的概念和命名 {1} (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认可的概念和命名),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进一步加以分析与比较,发现:(1)外向性,通常表现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因此拥有外向性人格的大学生会更开放,不墨守成规,喜欢寻求兴奋和刺激,不太喜欢传统音乐。(2)开放性,通常指的是兴趣广泛,喜欢追求新潮事物,不墨守成规,喜欢独立思考,因此拥有开放性人格的大学生会接纳性更强,易接受新潮事物,兴趣广泛,喜欢现代音乐、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但他们不喜欢传统音乐。(3)宜人性,较多表现出乐于助人、沉稳可靠、感情充沛、注重合作而非竞争,因此拥有宜人性人格的大学生会比较谦逊、温和、利他,情感丰富,会更偏好高雅音乐和流行音乐。(4)尽责性,多指严谨正直,有上进心,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能够持之以恒,因此拥有尽责性人格的大学生会比较传统,责任心强,深思熟虑,会更偏好传统音乐。

总之,以上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探寻和揭示了中国当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人格与音乐偏好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有些结果与国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如Rentfrow,P. J. & Gosling, S. D. {1} ;Marek Franek & Pavel Muzik {2} 等,但有些又不一致(如Alexandra Langmeyer {3} 等),这恰恰反映出“文化土壤”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差异,更验证了中国背景下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重要性,突显出本文的核心观点。

(三)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

以上研究表明,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音乐偏好维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在国外的音乐治疗研究中倍受关注。如Wender & Miller通过播放古典音乐与现代乡村音乐,对美国3所大学450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显示,相对于古典音乐,现代乡村音乐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应激性、焦虑还是自我认知的改善与提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 {4} ;Davies利用古典音乐对英国470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其结果也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等 {5}。这些研究均说明音乐治疗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工作的有效性。

在中国当前社会,面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激增,笔者认为,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音乐偏好维度之间的这种关联同样也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将音乐治疗应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治疗中尤为必要。众所周知,音乐与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相比单一化的说教,音乐聆听法是比较容易操作且可以节约资源的一种治疗方法。大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或风格的偏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格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疗开始前必须先了解治疗个体对音乐的欣赏习惯及对音乐类型或风格的偏好情况,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这个个体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人格特质进行测量,采取对不同音乐偏好和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性的治疗。试想,如果不符合这个治疗个体偏好的类型或风格,再好的音乐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有时候反而可能会起到消极作用。以尽责性人格的大学生为例,由于他们本身的性格比较传统内敛,不太善于交往,在面对各种压力时容易出现焦虑等的症状。因此,在面对这样的个体或群体进行个体治疗或团体治疗时,从音乐的方面需要选择传统性音乐,同时兼顾两面性:一是选择与治疗对象的负面情绪相符合的孤独、焦虑的传统音乐,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达到治疗对象宣泄负面情绪的目的;二是当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以后,可以选择与治疗对象正面情绪相符合的歌颂美好生活的、有良好抚慰作用的传统音乐,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二胡曲《良宵》等,以抚慰治疗对象,激发其自信、乐观、豁达的心态,唤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情绪等。 总之,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要充分了解治疗对象的音乐偏好维度及其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方案,合理地选择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陶冶大学生的情趣,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完善健全的人格” {1}。

結  语

综上所述,由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音乐偏好维度的研究长期以来成为国外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国内学者却鲜有类似的研究。本文在梳理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试从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阐述和论证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重要性。当然,在本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音乐偏好维度的普适性方面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音乐偏好维度研究的信效度方面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先进的技术来进一步提高等。总之,笔者期望借此文为丰富音乐心理学学科的内容、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治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7-12-12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偏好与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 (15YJC760061)。

作者简介:刘珂(1978— ),女,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心理学博士在读(湖北武汉 430079) 。

吴漾(1989— ),男,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通讯作者 (湖北武汉 430079)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n Dimensions of Music Preference:

An Analysis from the View of Psychology

LIU Ke,WU Yang

Abstract: Music preference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among overseas musicologists and psychologists. Dimensions of music preference have attracted great emphasis from overseas researchers for its high applied value, while in China, such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aking college students in Hu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factor analysis in psych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present research tentatively constructs the four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music preferenc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research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music preference, so as to prov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mensions of music preference.

Key word: dimensions of music preference,factor analysis,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music therapy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音乐治疗因子分析
一线员工人格特征与计件工资激励效果关系分析
浅谈音乐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困扰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人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