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秧山歌的种类、特点与“潜功能”

2018-05-13齐柏平

音乐探索 2018年2期

摘  要: 以田秧山歌为研究对象,探讨此类山歌的名称、类别及结构特点。将田秧山歌分成旱地田歌和水田田歌,并从地域文化来探讨田秧山歌的成因及其文化,分析田秧山歌创作情况,对田秧山歌与劳动的关系及其“潜功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 田秧山歌;中国民间歌曲;潜功能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034 - 08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05

国民歌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山歌属于其中的一个大类。山歌是山野之曲、户外之曲、自由之曲,这是所有山歌的共同特征。此外,山歌还细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田秧山歌。田秧山歌相对于一般山歌而言,所受到的关注度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属于“弱视环节”,故不揣浅陋,将田秧山歌进行分类研究,并初探其特点。

一、种类与分布

(一)名称

田秧山歌又称为田歌、田山歌、田秧歌、整田歌、耘田歌、田头歌、田头山歌等,这是带“田”字的山歌,学界内外都认可的、也是最为普通的田秧山歌之名称;又有秧歌、秧号子、喊秧歌、薅秧歌、插秧歌、扯秧歌等带“秧”字的山歌;还有薅草歌、薅草锣鼓、扯草歌、除草歌等带“草”字的歌。“秧”一般指禾类的幼苗,宋王阮《谢赵宰拜襄敏墓并留题二首》:“丽日借黄催麦垅,惠风吹绿散秧田。”我们所说的田秧山歌中的秧,多指水田中稻谷类的幼苗,而种水稻的田就称为秧田,水田中的“秧歌”就是在水田里唱的。草大多是旱地长出的妨碍正苗生长、与正苗争肥的一些植物,通常称草或野草,所以需要除掉,在旱地里的去除方式通常是用锄头将这些“野草”薅掉,因此有“薅草歌”等名称。水田中的野草一般称“稗”,常常是用带耙齿的工具来除掉。田秧山歌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及长江流域一带。当然,贵州、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也有不少的田秧山歌。田秧山歌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它分布广泛、种类多样,极尽自由与智慧之能事,深受人们喜爱。

(二)种类

田秧山歌可以再分类别。在没有统一为三分法 {1} 之前,就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田歌、秧歌、灯歌、儿歌、风俗歌等多种分法,这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关系考察歌曲而定义的。笔者认为田秧山歌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高亢,二是自由,三是自娱。其带有一种自我完善系统,即领唱与“和”唱形成一种参与和欣赏的关系,参与的人既是旁观者,又是欣赏者,也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劳动者,可以说有多种身份。一唱众和是其主要表演形式。

田秧山歌包括旱田山歌和水田山歌两大类。旱田中的劳动多与除草、耕田、挖土、翻地等有关;水田中的劳动主要与播种、下秧及其护理有关。

旱地里唱的歌通常被称为“田歌”;而在水田中唱的歌则往往被称为“田秧歌”。长江上游或中游旱地不少,通常以田歌为主;而在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则水田居多,往往以秧歌或田秧山歌为主。

从以上表格中不难看出,在长江下游稻作文化比较丰富的江浙一带,秧号子比较丰富,

这里水网密布,以水田中的劳作为主,因此歌曲主要是田秧山歌,有些还可以细分,比如育秧、扯秧、插秧(或称栽秧)等等,这是早期的工作程序;在中期,也属于看护期的歌曲,则与耥稻、车水等劳作程序相关;到收割时再唱的歌则会变成劳动号子,如挑担号子、打谷号子等。在旱地里唱的歌,也有在看护期唱的,如薅草歌、薅草锣鼓都是在“看护”五谷的过程中唱的。旱地里唱的歌中,还有一类是茶山上唱的歌,如《爬山歌》等,这类茶山歌在四川、云南、湖南、贵州、湖北、江西等地的产茶区山区特别多见。平原的旱地山歌在长江上游、中游更为常见,如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省旱田里的薅草锣鼓或薅草歌、锄山歌等较多,而丘陵地区更以旱地田歌为主。在湖区(如洞庭湖、巢湖、潘阳湖、太湖等地区)则以水田中所唱的田歌比重会更大。

田秧歌看起来似乎与劳动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却是有“间接”联系的,所以其有许多“潜功能”。我们所言的潜功能是指田秧山歌在田间地头唱来很自由、很高亢,但自由、高亢不是最终的目的;唱山歌唱得十分惬意,但惬意也不是最终的目的。田秧山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劳动效率、调节劳动气氛、激励劳动精神、增添劳动乐趣、延長劳动时间,其一切都是为劳动服务的,至于娱乐性则是一种附产品,不过这种附产品特别受人喜爱,既娱乐了劳动者,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一举多得,皆大喜欢。

田秧山歌是山歌的一个类别,是现代音乐学者对传统民歌文化的一个体裁分类。但田秧山歌的历史其实是非常悠久的,唐代刘禹锡有《插田歌·并引》:“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点明地点在连州(今广东连县)。“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显然,这个内容也是在描写水田中的插秧劳动画面。宋代王禹偁《畲田词》“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箕禾穗满青山。”明清时期的田秧歌更多,尤其是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田歌非常多。明代崇祯版的《青浦县志》和民国修的《续志·杂记》中,明确记载了当时青浦民间“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的事实。耘稻有节奏,浑身都帮忙,唱起田歌更带劲。明人叶盛有《水东日记》中写道:“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为唱山歌。”而明冯梦龙所编《山歌》收入吴地山歌300多首,其中有不少是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所唱内容多为爱情之歌,明陆容的《菽园杂记》说:“吴中乡村唱山歌,大率多道男女情爱而已。”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是民歌及田秧山歌的恒久话题。

田秧山歌作为一个歌种大类,有丰富的性格特点。它既有属于山歌的性格——自由,又有劳动的内容,与劳动号子有一些“相似之处”,为劳动服务;同时,又有一些“小调的份儿”,具有“消遣时光”之性格,一不小心就可能“小调化”,像北方的一些经典的花儿,南方的一些四句头的山歌,例如江浙一带的大山歌,它们就进了茶馆、庙会等地。{1} 田秧山歌所谓之“自由”,是因其与劳动的关系而产生出一定的“闲适美”和“距离美”,又因其劳动的关系产生出现场的“气氛”美,也因其与生活的微妙态势产生一种“情感认同”之美。因此,田秧山歌能够协调生活与劳动的关系。

田秧山歌与地域性有密切联系,它不是在一种寸草不生的荒山野岭唱的歌曲,而是在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在催生五谷的温润之地,它为劳动服务,但它并不是为了直接与劳动节奏相吻合,而是为了缓解紧张情绪,避免“过度关注”于劳动本体,因此有“调节”劳动的多种功能。在中国,田秧山歌主要以南方为代表,其中以长江流域最为普遍,当然珠江三角洲、南方丘陵地带,沿海山地平原地区也十分常见,且丰富多样。在田间地头进行劳动的时候,不仅是劳动,而且是享受,歌声震天,传播广远,令人羡慕。

农民在田间的体力劳动是最易令人疲劳的,显然会对劳动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作为农业大国,以食为天的农民如果不履行好自已的职责,不仅自已没饭吃,还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因此,农民总是想方设法来提高劳动效率,增产增收,按时完成劳动生产任务,这样就产生了帮工性质的“互助组”形式。人们组成临时的互助组,请一到两个或三个歌师傅来“协同作战”,临场“指挥”,使得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忘掉心事,集中精力劳动,同时享受劳动气氛带来的喜悦,这是一种乐观精神的体现,也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寻找到的智慧生存方式,苦中寻乐,自得其乐,何而不为?这是中国农民的大智慧之体现。

二、因果分析与农业文化

田秧山歌是因为田间劳动的季节性需要而产生的,它以自然季节的时间变化为基础。田秧山歌主要出现于南方多季收成的地方,以及有多种田类(水田、旱田都有)的地方。此外,田秧山歌集中于春夏或夏秋时节,比如湖南、湖北地区,因为旱田要收几季,水田也收几季,加起来就有五季到六季之多。{1} 在中国北方纬度高,太阳直射的时间短,气温较低,农作物的生长期短,往往只收一茬或二茬,所以人们劳动的时间不算太长,劳动没那么忙碌,也就几乎不用歌声来提高劳动效率了。

中国北方有水田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东北,一个是山东。东北多产水稻,甚至生产皇家大米,但只生产一季,用不着多季度劳作;土豆、大豆、玉米、高粱等则由旱地出产,因此,其旱地、水田的劳动衔接关系比较疏松,并非属于劳动密集型区域,约有半年的时间属于“闲时”。因此在这片区域,人们有唠嗑来打发时间的习惯,久之就产生了小调、小品一类的文艺作品,如二人转、二人台等比较纯粹的歌舞艺术形式。

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山东为代表,但仍然是以旱地为主,如种玉米、大豆、大蒜、小麦、大麦、荞麦以及瓜果蔬菜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除了苗圃式的、小面积种植的棉花外,以水果生产为代表,如枣子、苹果、梨子等,也用不着唱田歌。

南方田歌(或田秧歌)是有传统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这是一年中劳动的写照。不同的是在中国南方,劳动的节奏密集,劳动的强度也大,收获的季节多,所以南方的田歌比北方发达,至少在田秧山歌方面是不争的事实。如我们之前所说,田歌包括在旱田里唱的歌,也包括水田里唱的歌。南方温度高,日照时间长,适合作物的生长期比较长(如旱地的棉花),如果是水田,由于夏天太阳近乎直射,热量集中,所以水稻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熟,故水田也有一季稻、二季稻、三季稻,加上旱田至少两季就有五季庄稼,如旱地里种芝麻、黄豆、小米时就是六季,这就更忙了,因此劳动节奏不仅密集,甚至重叠。

旱地里唱的是薅草歌,或者称薅草锣鼓,江西叫“锄山歌”,湖南有“挖土歌”,还有“犁田歌”等等。一般以薅草歌最为典型,人们大规模劳动,一般是几十人为一个小组,像生产队,多的时候50人左右但基本不超过一百人,少的20~30人。水田里唱的“扯秧歌”,也有称薅秧歌、喊秧歌或秧号子等带“秧”字的歌。两种歌并不一定有多么大的不同,但劳动的具体地点却有差别,一个与水打交道,一个不需要和水打交道,一个是水中的秧苗,一个是陆地上的禾苗。劳动的强度和方式有一些区别,所以歌唱的内容上也有些区别,如与水稻有关的山歌有上海一带的“耘稻山歌”“车水山歌”等名称;在旱地里则多为薅草锣鼓。此外,在田间劳动之后,人们休息时也唱山歌,此时称作“乘凉山歌”。{2} 这些田秧山歌完全是南方农业文化的真实写照。

三、创作之类别、结构

田秧山歌的创作情况,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为了适应长时间的劳作,歌师傅必须根据人们的心理期待、劳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各种调节,有时候进行批评,有时候进行表扬,有时候讲故事,有时候说笑话,有时候说花边新闻以开人眼界,让人知晓当下生活熟事,舒人心肠。无论哪种情况,其歌词的创作是少不了的,有些时候还要进行词与曲一起创作。因此,歌师傅的创作分填词歌曲、词曲全借、即兴创作几种情况。

(一)填词歌曲

在劳动过程中,时间长,不可能一天从早上到晚上都是即兴创作,还必须借助一些前人创作的曲调来为之服务,但这里面也包括了一些创作因素——歌词的创作。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借调歌曲”,歌师傅通过“填词”或者说是“创词”來进行,重新赋予歌曲以全新意义,即旋律借调是借,但词却要针对现场需要灵活机动地修改。因为只是借调,旧酒瓶装上新酒,但仍然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目前的劳动服务。这种情况在田秧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它也是发挥歌师傅现场指挥功能的方便利器。比如湖北的歌师傅借用广西的《山歌不唱忘记多》之曲调唱《这个同志乐呵呵》:“这个同志真快活,一天到晚笑呵呵;心底全然不揣事,我们都要向他学。” {1}

(二)全借歌曲

所谓“全借歌曲”,就是将现成的词曲拿来就用,一字一音不改。所借之曲常常是小调,因为只有小调才有成熟的曲牌、套数等。小调发展了上千年,有诸多成熟的曲牌拿来为我所用。但也不是想拿什么就拿什么,要根据具体需要来进行选择。同时,这也需要歌师傅进行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够完成。如《十把扇子》《十二月花名》《十杯酒》《十见郎》《十只台子》《十许鞋》 {2}等等,以历史传说为主,这些都是从小调中“借”来的歌曲。湖北恩施有一首歌叫《少读诗书难开腔》 {3} ,就是说会唱歌、唱歌多的歌师傅是有文化、有知识积累的人。

(三)即兴创编

田秧山歌中即兴创编的歌曲不在少数,因为田秧山歌的最终目的是为劳动服务,所以歌师傅永远也不能忘记劳动。即兴创编也不影响讲故事、唱爱情。在这个过程中间,随时插几段即兴创作的歌曲来随时提醒劳动者,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了唱田歌而唱田歌。此外,在即兴创编中,多是一些表现劳动正能量的歌曲。

如客家山歌中就有:“你歌没有我歌多,我的山歌用船拖,那年船底穿了个洞,五湖四海都是歌。”回应者唱道:“你歌哪有我歌多,我的山歌千万箩。谷箩底下有个洞,漏的比你唱的多。”毫不掩饰的自信与骄傲。

“不车水,稻不长,不唱山歌心不爽;山歌唱出真心话,真心歌唱共产党。”(广西壮族)车水时会即景生情来几句,活跃气氛,愉悦大家。

“公鸡打架有客来,剪刀落地有衣裁;裁衣要从衣襟起,唱歌要从心里来。”(四川)这里强调唱山歌、唱田歌都要唱真情实感。

“带唱山歌带种田,不费功夫不费钱;自已免得打瞌睡,别人听着也新鲜。”(福建)这是讲田秧山歌的功能,既不花钱买,也不耽误时间去唱,在劳动中就完成了欣赏和演唱的任务,而自已觉得快活、新鲜,一举多得。

明代的冯梦龙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田秧山歌也要求真实。冯梦龙《山歌·序》中又说:“自楚骚唐律,争娇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

(四)田秧山歌的结构

田秧山歌的结构也是丰富多样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田秧山歌的结构以四句的乐段体结构居多,也有两句结构的。此类山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故不赘述。

2. 其次是五句子等结构,五句子早在我国的《诗经》当中就已出现。这种结构在长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调中特别多见,应该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湖南有《五句子》歌,湖北来凤亦有《五句子》,其它地方还有《赶五句》《穿五句》等;其它省区的五句子也并不少见。

3.再者亦有连八句,这种结构一般为三段体,且多是首尾呼应的三段体。如湖北利川的《盼红军》(亦名《联八句》)就是三段体。又如四川的《跟着太阳一路来》,这是一首带有垛句的田秧山歌,具有三部结构的性质。

4. 最后一种是套曲,早上、中午、傍晚等不同的时间连起来唱的套曲,一般为讲故事,如《三打祝家庄》《西游记》《杨乃武与小白菜》或《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但音乐结构基本上以连曲体为主。

四、“潜功能”浅析

田秧山歌的劳动者有时既是表演者也是欣赏者,参与的幅度大,激发的情绪就高,如若劳动者的情绪比歌师傅的情绪还要高,这才是真正达到了“以歌催工”的目的。但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田秧山歌是一个自我完备、自给自足的体系: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一边欣赏。其不仅是一心二用,也是一心多用,这种劳动穿插空间就完成表演与欣赏的过程是很值得挖掘研究的。

(一)歌曲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在田秧山歌中,歌曲与劳动之间是一种“若即若離”的关系。虽然劳动并不限制唱歌,也不限制歌唱的节奏和内容,但有两点是必须具备的:第一是歌唱的内容,现场的劳动者要熟悉,否则就成了歌师傅的“独角戏”,这是达不到“以歌提神”之作用的。这就需要歌师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否则不可能连续不断、有条不紊地唱出大家熟悉又佩服的歌词曲调来,如《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聊斋》等等。还要清楚生活的规律,如《十二月采花》《对花》《采茶调》《顺采茶》《倒采茶》等,此外还得要让大家觉得你比参与者唱得好,别人才能诚心诚意称你为“歌师傅”。第二是歌唱的现场,歌师傅要指挥劳动,以确保劳动能够正常、持久地进行,能够保证劳动总是在一种亢奋之中进行,这样效率才更高。

劳动是机械劳动,歌唱是自由歌唱,劳动的节奏并不限制歌曲的节奏,而歌曲的节奏完全“自理”和“自律”。不仅如此,歌曲的内容也是自由的,但有时候为了取得配合劳动时间的效果,必需有一个比较长大结构的歌曲来完成,因此歌师傅就需要宏观安排早、中、晚各时间段唱什么内容。此时,歌曲的叙事功能第一,抒情功能退居第二。歌师傅将传统文化进行现场编排、确定次序,让听者有规律可循,而且让人越听越有趣,越听越想听,这就是技巧了。比如有些地方早上唱报花名、人名,中午唱植物名,下午或晚上唱花边新闻、爱情故事等。以四川永川县为例,其薅草锣鼓的次序是:早上唱《立歌场》,上午唱《造锣造鼓》《插旗修寨》《立莲台》等;中午唱《赞主人师友》,下午唱“散歌”(比较自由);傍晚《唱送郎》《送太阳》《送土地》等结束一天的劳动。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可以不用同步欣赏歌师傅的演唱,大概知道歌师傅唱的什么内容,进而成为一种“心不在焉”的欣赏状态即可,两者形成一种“远关系”,当然完全不理会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也可以非常投入地参与,与歌师傅形成一种响应关系,形成一种近关系。但这也是有界限的,不能越俎代庖代替歌师傅,更不能因此而忘却了自己的劳动职责。有趣的是,劳动者所展现出的各种状态,歌师傅都是会用歌来“点评”的。

长江流域田歌特别盛行,也特别精彩。民歌对戏曲、说唱都有影响,但它们反过来也为民歌、为劳动服务,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长江流域是田秧山歌的富矿,其音乐文化结构有民歌层、歌舞层、说唱层、戏曲层、器乐层,最后都或多或少地拿来为田歌展演、服务。比如长江上游的船渔号子,以及陆地上的高腔山歌等等;中游的其他种类山歌、下游的小调等也为田歌所用,如长篇叙事山歌《庄大姐》《刘二姐》《姚二小官》就是叙事歌曲。中游的一些田歌也是有叙事性的,如唱“花边新闻”,湖北当阳的赶句子《郎在高场喊扬歌》 {1} ,五峰的赶声子《门口一束蒿》 {2} ,湖北的采茶歌《采茶田里唱田歌》,湖北的三声子《我今才来到》,阴声子《十三月采茶》 {3} 等等,采茶歌在田秧山歌中是比较常见的,它也是长时间劳动需要形成的一种长篇结构的歌曲。

(二)巧妙催工及其艺术发展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歌师傅在现场的劳动中,见到哪位同志的劳动慢了一些,质量差了一些,歌师傅会提出善意的、不点名的批评;或者吐吐槽,来点幽默,大家一笑了之。哪位同志的劳动质量好、速度又快,歌师傅给予及时的表扬,使大家心中有个“比学赶帮超”的目标。在劳动过程中,一些劳动内容不能过分注意,越是不经意间,劳动才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否则很快就会疲劳,尤其是一些机械性的劳动,如插秧、薅草、挖土、摘棉花、割麦子等,虽然这些劳动现在许多地方都已机械化了,但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都是人用手工操作的,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极易犯困,人们为了解乏就会请歌师傅带上他们的“家伙” {4} 来伴奏田秧山歌的演唱,以此转移人们的注意力。因此,田秧山歌通常是歌师傅现场说古唱今,或者逗趣取乐、相互问答,有抬杠歌、互贬歌、褒歌、盘歌等,以此来振作劳动精神。如有的时候天气起了变化,要抢时间完成一片旱地锄草的工作,歌师傅就会出口成章:“天要下雨北風狂,鸡来啼来扑翅膀,船要快来双枝橹,人要出力开口唱。” {5} 如果是长时间的劳动,歌师傅也有成套曲目,如四川省南川县的薅草锣鼓中的“打闹联唱”就是一整套曲子:①《说口号》、②《锣鼓》、③《理歌头》、④紧号:《小小马儿郎》、⑤慢号(一):《剪花》、⑥慢号(二):《十二花》、⑦二慢号、⑧过山号、⑨山歌 {6} 共九大部分,可见其各种板式变化,也可以见到说唱类的叙事歌曲。2016年8月23~29日笔者去湖南采风,对桑植县五里溪的薅草锣鼓进行了搜集,它就是一首套曲:①扬歌、②数板、③正板、④幺板,亦有板式变化。{7} 而湖南大庸市的《薅草歌》有:①《请土地》、②《单七字板》、③《舵把子》、④《扬歌》、⑤《爬山鼓》、⑥《送土地》等六个部分,这里面还有请田神、送土地的内容。总之,无论是山区的茶田歌和平原的薅草歌、薅秧歌都有成套曲目。这些曲目歌师傅往往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来表演以激奋众人,歌声震天、热闹非凡。因此,湖北人常说“一鼓催三工”,四川人则常说“一鼓顶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将文艺演出送到田间、地头、学校、机关、矿山等地方,笔者认为就是这类田秧歌表演之发展和衍变,它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工人、教师、干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它一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体力劳动者的尊重,其次也是尊重了几千年的艺术传统。国家发扬光大了这些文化传统,将其系统化、组织化、文艺化;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社会主义建设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

结 语

1. 田秧山歌是山歌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1}它在表演形式上保留了“山野户外”之大概念,而且明确到了田间地头(包括水田与旱田),但它不同于个体山歌之纯粹抒情特点,它的抒情多带有叙事特点,向叙事歌曲转化,随着劳动时间的关系,其结构一般比较长大,反复咏唱有小调叙事特点。另外,其抒情带有一定距离感,悠闲抒情,甚至带有一定的欣赏特点,既参与又欣赏,这是其他歌种所不曾有的特点。

2. 田秧山歌的表演形式一领众和,很有点劳动号子的味道。但它的节奏又不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劳动节奏与歌曲节奏分开,相互都是自由的,互不干涉。田秧山歌的表演起烘托作用,它主要为了调节劳动的气氛、速度和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准时完成劳动,并不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另外,田秧山歌中还有由妇女领唱的表演形式,如安徽巢湖秧歌。{2} 这一点又与纯粹的劳动号子不同,劳动号子这种重体力活都是由男人领唱的,而田秧山歌不是重体力活,所以也可以由妇女来领唱,妇女也没有“号头”之称呼。

3. 田秧山歌和小调相比也有区别。与小调相比,它的表演场合不同。此外,小调休闲感较浓,多为自娱自乐,职业艺人的表演也多在节日、喜庆场合下完成,有时也在仪式中使用。而田秧山歌是集体在劳动场合中的表演,有参与、有欣赏,是穿着“工作服”歌唱,甚至可以看成是“上班族”的口号或工作宣言。但与小调相同的地方是,它多借用小调的曲牌词牌为自己的表演服务,一曲多用、一曲多词、依曲填词、即兴创编的情况十分常见。其表演的曲调往往与小调相同,但表演气氛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这是众人的参与,不是个体的表演。

4.田秧山歌与一般仪式歌曲的区别在于它多用喜庆、欢快的曲调,而抛弃悲伤的曲调(如丧歌、夜歌等内容)表演来激发人们的劳动正能量,提高劳动效率。它也有请神、送神等内容,还有专门的锣鼓段子,其一是丰富表演形式,其二也是给歌师傅歇嗓机会。

5.田秧山歌还可以根据具体地形情况再加细分:一类是茶山田歌,一类是平原旱地薅草歌;一类是平原水域的田秧歌三类。其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等形式。其声音有真声、尖声(假声)及真假混合型。

◎ 本篇责任编辑 杨迪瑞

收稿日期:2018-02-14

作者简介:齐柏平(1963- ),男,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