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道教仪式音乐研究

2018-05-13蒲亨强

音乐探索 2018年2期

摘 要: 根据时存原始文献,从斋仪音乐种类、经韵、传承三方面探讨明代道教音乐的基本特点和继承发展状态,本文认为此时期虽然有复兴北宋皇家道教政策之举,但发展主流是直接沿袭了古老灵宝法黄箓斋在宋元转型的新法样式,并在音乐表演与韵目上有一定扩充发展。

关键词: 明代道教;仪式音乐;黄箓斋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003 - 12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01

元代蒙古族入主华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较大冲击,但道教仪式音乐传统并未中断,仍有机延续前代传统。明代道教仪式音乐一如北宋分为皇家与道内两支。明皇室试图复兴宋代皇家的道教政策,帝王出面发表管制道教斋醮的言论,主持仪式音乐改革,编制推行仪式和经韵的集成等。明皇室道教政策的总方略是既借重利用,又严加管控,到明中后期更步步贬抑,促使道教渐失帝宠,不得不走向民间图谋生存发展。

因蒙古人铁骑的扫荡摧毁,中原雅乐寝失。明太祖遂利用道教音乐重建雅乐祀典。洪武十二年(1379年)建立祭祀机构南京神乐观,以道士定音律乐器,以道童任乐舞生,由此以道代雅,建立了新型的国家祭祀乐制,并推广到诸多著名道观,如南京朝天宫、江西龙虎山、太和武当山、江苏茅山、北京东岳庙等。特别是嘉靖时,明成祖出于政治图谋而在太和武当山大兴土木,建设起规模宏大的宫殿群落,并设立神乐观,供奉二百多乐舞生,专祀国家祭天大典,并派遣皇宫雅乐助阵,使武当山成为道教仪式音乐一大中心,亦是皇家以道代雅的明证。可见明皇室推崇道教对仪式音乐的发展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明代对道教的管控亦甚严密。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年)称帝,三月授张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领道教事,给银品,视正二品。然同年八月,即夺其“天师”号,改称“真人”。明诸帝后依祖制,正一首领只封号“真人”。惠帝建文(1399—1402)间,削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号,夺其印诰;46代天师张元吉因不法而被入狱废为庶人。穆宗时(1567—1572)革50代天师真人号,降为上清宫提点。可见明代控制正一道之严。

既利用又严控是明皇室对道教斋醮的两手。明太祖深谙正一道科仪礼乐有广泛民众基础,欲利用来“益人伦,厚风俗”,加固其统治,但同时又以滥设科仪靡费民资为理由,提倡删繁就简改革科仪的政策,并制定颁行多种斋仪。

尽管皇室参与管控建构斋醮音乐,道内传统仪式音乐仍继续在广阔的民间社会中发展延续,斋仪以宋元浙东派灵宝度亡仪为主流,科书均为南方道士所撰,记载更繁细详实,科仪中器乐运用比重增多,与民间器乐勃兴的局面相呼应。这些特点表明古代仪式传统仍得到完好承递。

一、仪式音乐种类

明代道教仪式音乐分为皇家与道内两大类。两者的质量数量虽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可由此综观其整体格局,也可窥道教传统仪式在上层的流传演变情况,尽管此时代仪式音乐主流仍属道内仪式音乐。

(一)皇家仪式

1. 皇家度亡醮

明皇室御制斋醮仍按道内分类分为度亡与祈禳两大类。明朝在度亡醮方面着力甚大,有其政治教化目的。太祖立國不久就于洪武七年(1375年)下诏编定科书《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 ①,书前亲撰序称僧道科仪的教化作用超过儒家伦理和国家法令,影响民众甚巨,但同时又严厉批评释道科仪音乐“妄为广设、靡费家资”的弊端。由此敕令礼部会同僧道改革,另立新制,通行诸处,令僧道遵守执行。改革仪式的具体执行者都是御用道士,他们只能谨遵皇帝“删繁就简”的改革意图 ② 。

那么,仪式改革结果如何呢?它与道教传统科仪有何关系呢?现摘要分析。

御用道士新编斋醮大为简化,只有《建度亡醮三日节目》一种,此醮实承宋元黄箓斋体制仅作删减而已。又分为三日、一昼夜、一日三仪。这三仪只时施行时间长短不同,程序基本一样。兹摘录持时最长的《三日节次》如次:

第一日:发直符,咒水洒净,召将,三献文,请官遣将,化财回向,扬幡,白文 ③,咒幡吟偈,讽经回向,请神,讽经,安监斋,敷座演经,请经,讽灵宝度人、生神章、救苦、生天等经,咒食,礼请颂,念净丰都破地狱升仙咒,生魂育魄咒,三光法气咒,加持法食咒,普献法食咒,化财回向,志心遍召,施食,讽经。

第二日:洒净,法事,讽前诸经,礼忏,举起敬赞,按人各恭敬,三皈依,敷座赞,灵前咒食,吟偈,焚符,志心遍召,咒斛,讽经。

第三日:法事,咒水净坛,请师,降神通意,安镇五方真符,告符简,开灯召亡,沐浴更衣,参礼,咒食回向。济孤施斛。

灵宝设斛科:称扬太一救苦天尊,洒净,丰都咒,召魂,吟偈,志心遍召,沐浴念咒,焚冥衣,焚解冤释结符,加持斛食,五厨经,散施斛食,念太一救苦天尊,传戒,按人各恭敬,三皈依,传九戒,送亡化符,回向。

三日仪内容多有重复,以第一日较丰富完整,基本沿用黄箓斋仪的基本内容而略简化。

仪式所用韵目28首,亦多为南宋道内度亡仪转型模式所用旧韵:(1)洒净,(2)咒幡偈,(3)咒食,(4)礼请颂,(5)破地狱咒,(6)生魂育魄咒, (7)开重楼咒, (8)加持法食咒, (9)普献法食咒,(10)吟偈(五律),(11)遍召。(12)起敬赞,(13)按人各恭敬,(14)三皈依,(15)敷座赞, (16)咒食偈,(17)焚符(五律),(18)咒斛, (19)称天尊, (20)丰都咒,(21)召孤吟偈,(22)解冤结,(23)五厨经,(24)传戒,(25)讽咒,(26)称职位,(27)三献(叹文),(28)送神(叹文)。

可见,皇家的所谓仪式改革不过是道教固有仪式的简化而已,并无任何新的举措。

2. 皇家祈禳仪

明皇家同样重视祈福禳灾仪式,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另立洪恩灵济真君为主神,编成专祀仪式,以祭真君为名,实为皇室祝福。虽然主神和祷词多有新变,但仪式程序框架则沿用唐前道教仪式模式。

(1)洪恩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

仪式程序为:法事如式,各礼师,卫灵咒,鸣法鼓发炉,请称法位,上启洪恩真君,供养洪恩真君灵济官,归身归命仰启真君众圣,上祝皇帝陛下,恭愿,寿永万年……得道之后,永保长生,(和)与道合真。唱方,忏方,三启颂,三礼,重称法位,重诚上启,发愿,复炉。

(2)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宿启仪

“法事如式,各礼师存念如法,请宣神咒(‘东方九气,始皇青天。五方唱词全同《授度仪》)。”鸣法鼓发炉,请称法位,上启九天金阙洪恩真君,愿此香烟供养洪恩真君灵,臣等先用上祝,皇图巩固。唱方,皈命忏悔,三启颂,三礼谢,重称法位,重诚上启,发愿,复炉。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早朝仪》:“法事如式,各礼师,金真绿霞,焕映三天。”鸣法鼓发炉,请称法位,上启九天金阙洪恩真君,愿此香烟供养洪恩真君灵,以是捻香功德上祝皇帝陛下,恭愿道契唐虞……得道之后,永保长生。和与道合真。唱方,忏悔,三启,三礼,重称法位,重诚上启,十二愿,复炉,出堂颂,出户。①

以上两种以真君为主祭神之仪所用韵目多雷同,约10首亦全用唐前旧韵:①各礼师,②卫灵神咒,③发炉,④请称法位,⑤上启,⑥唱方,⑦忏悔,⑧三启颂,⑨三礼,⑩复炉。

(3)罗天大醮仪

道教谓三界之上为大罗天,罗天大醮属祭天祭星辰之大型祈福斋仪,祭坛设一千二百星神醮位,常结合金箓斋而行。唐宋历代多行此醮但无详载。明代钦定仪范中的罗天大醮首载此仪的程序体制,以“早中晚三朝行道仪”和尾声“设醮仪”构成,诸仪皆以早朝仪为基本框架,唯唱词各异。现录早朝仪程序如下:

“各礼师存念如法,(卫灵咒)‘青阳虚映,曜日回灵。鸣法鼓发炉,请称法位,同诚上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无极大道太上道君……,斋官心词,谨当宣奏,宣词(骈文:闻,……空歌奏响,祥开碧落之天,洞户飘香,瑞霭黎元之盖。愿此香烟,腾空径上,三清之境,臣等皈身皈神皈命,首体投地,仰依太上三尊,以捻香功德,上祝当今皇帝,伏愿懋膺景命遐保,丕图不骞不崩)。唱方,忏悔,命魔,三启颂,三礼,重称法位,同诚上启(骈文),十二愿,复炉,存神烧香。”

此仪所用韵目有13首:各礼师,卫灵咒。发炉,称法位,上启,叹文,唱方,忏悔,命魔,三启颂,三礼,十二愿,复炉。

其中“宣词”处有“当今皇帝伏愿……”句,证此仪是皇帝祈福而用,但此醮结构程序仍沿袭唐代行道仪。

上述三种祈福仪式除将少数神咒唱词及祝词改成为皇帝祈福的内容之外,仪式音乐程式和韵目均照搬唐前道内传统模式,比度亡醮更为复古,亦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总体来看,皇家御制斋醮的所谓改革,不过是对道教斋醮模式作简化选用处理,再加上一些帝王意图的唱词而已,无论是继承传统的完整或是时代新创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这是外行干预仪式音乐改编的必然结果。明代皇家还对乐章作了一些具体的改革,使我们有可能更清楚地看看他们音乐方面到底作了什么文章。

(4)御制乐章

明代出《大明御制玄教乐章》 ①,从表面看是继北宋《玉音法事》之后第二部道曲文献。两书均称御制,体例大致相同,并记载多首仪式歌曲的乐谱。但实质内容却差别极大。兹稍作举例研究,以弄清其真面。

开篇载歌曲《醮坛御制赞咏乐章·迎凤辇》,凡13曲。

《迎神》:巍巍道德显至灵,阴阳斡运化育成。冥冥窈窈非常名,超离浩劫能长生。乘云驭飚来太清,频繁荐祀鉴衷诚。

《献供》:妙运神化二气中,甄陶群生普圣功。

《行道》:梵气缥缈布紫宸,开明三景耀五文。

《请师》:玄范肇启万法张,元始太极妙阐扬。

《献酒》:上玄锡福海宇宁,雨晹时序年谷登。

《送圣》:万灵翩翩云中来,忽乘飚驭云中归。

《天下乐》:两间奠二仪妙陶,钧运气机成化工。

《过声》:望降临斋鉴,歆虔恭至诚。

《圣贤记》:奉迎眾真降光来,临骖凤乘鸾飚御。

《过声》:善功告成,太清愿群生跻升平。

《青天歌》:大罗渺渺三界上,梵气弥罗昭纬像。

《玄天上帝乐章》凡三曲:

《迎仙客》:一气分,两仪定,静乐国中逢诞圣。

又7首。②

《步步高》:仰玄功道高,德妙参天地。

《醉仙喜》:紫霄太微焕,睿机运太枢。

以上两种乐章凡十四曲,皆附工尺谱。

《洪恩灵济真君乐章》:《迎仙客》又七首。《大明御制天尊词曲·玄天上帝词曲》:《弘利益之曲》又五首。两种乐章均只著歌词。傍记工尺谱的十四首其声律为祭祀真武帝与真君。现据之略作分析。

唱词以七言为主,而非道歌常用的五言四言。内容是神道与皇道之杂糅,虽然颇多道教祭祀术语,仙道意味也浓,但显然是经过世俗化改编的歌词,与道教经韵高雅玄奥唱词风格相去甚远。

曲名也古怪费解。第一:似道非道,应属御用道乐范畴,曲名虽多道教色彩,如玄教、迎神、献供、行道、醮坛、请师、献酒、送圣等,但均非道教经韵歌名。曲名唱词都不体现仪式情节,甚至与钦定的《度亡斋》也不配套。度亡斋必用曲目如《召请》 《破丰都咒》 《开咽喉》 《三皈依》等均无。也就是说,同样是皇室编定的仪式与经韵,却并不能配合使用。另有《步步高》 《醉仙喜》等俗曲却纳入,明显是非常外行且又敷衍塞责之作。

从词曲关系看,全为一字一音,呆板枯燥,多合“起调毕曲”的宫调理论,显然又运用了宫廷祭祀雅乐的曲风,而与道曲一字多音,宛转曲折之风相差甚远。

谱用当时通行的工尺谱,无调号及节拍标记。现用正宫调译数首以观其形态特征(见谱例1、谱例2)。

谱例1 《迎神》

谱例2 《献供》

以上两曲,虽有个别音调走向不同,但旋律框架和旋法雷同,很多旋律型完全一样,很象古代的吟诗腔,更象宫廷雅乐。全部乐章中凡带有宫廷和道教色彩的歌曲,大多都以徵音“起调毕曲”,旋律相当乏味。曲名取自民间曲牌如【青天歌】【步步高】【醉仙喜】及【过声】四曲,起调毕曲之音略异而已,其它形态特征全不出窠臼,显然已经过宫廷乐官的改造,全无民间音乐新鲜活泼之原态。

谱例3 《步步高》

不难看出,这些乐章虽然杂糅了道教及民间曲牌元素,但音乐形态和情调则统一于古代宫廷雅乐。

这些文章既用道教科仪(有极大简化),又用风格迥然不同的雅乐旋律,且两种文本不能配套,不能不使人得出这样的认识:明朝御制道教音乐虽然力图改革,但实际操作层面则极为外行无效。不但远离了正统道教仪式音乐的面貌,本身也毫无艺术价值。它只能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不能不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

明代皇帝的仪式音乐改革与宋徽宗时期比较差别很大。明太祖艺术修养乏善可陈,在改革道乐时是唯意志论,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指导意见,具体操作只能委托一批唯上是瞻的御用道士,最后弄得不伦不类就不奇怪了。

尽管皇家在崇道方面做足了表面文章,广设神乐观,以道士执行大祭,将祭祀列为国家大事,但真要染指仪式音乐时却露了洋相。可见帝王再威风凛凛,想以外行身分改革道乐而又不尊重道乐规律,最后还是会为历史无情抛弃。

(二)道内仪式

此时期道内仪式音乐集中体现于周思得大师所编著的《大成金书》文献中。此书是宋元传统的综合继承,从书名和主体内容看,是继承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和《玉音法事》,而重视阐释仪式音乐的功能内涵并提出“本乎诚,求乎理,探其奥”三句真言,又可见南宋金允中复古思想的影响。全书按“门—品—科、仪”三层次分为20门87品。每品又含若干仪、科、文或曲,包容了南朝以来历代重要的科仪音乐,不愧称为“大成金书”。

全書内容分为仪式、音乐、神位、符章表咒四大块要素。“科” “仪”详列了仪式的具体程序。而音乐则集中单列于“赞唱应用门”和“法事品”中。音乐置于全书第二门,可见其重视程度。亦可知古代的“法事”指音乐而非今人理解“仪式”。

法事品收经韵二百多首,基本沿袭北宋《玉音法事》 体例,可证此曲集在明季仍在流行。据丁煌先生研究,因思得的高徒众多,故 《大成金书》 一直流传至1941年前后。

此书《道法释议品》 ① 述灵宝经法源流时多涉早期道教音乐概念玉字赤书真文等,音生于气、乐经一体等观念,使人明白道教音乐起源观及早期道乐作品之来历。又详释灵宝要目之义,以明其究竟。

净坛即荡秽,引正气役万神,净明天地。

礼师即修行,因修行之道本存于师。

卫灵咒出灵宝真文要解经,名曰太上灵宝自然玉篇卫灵神咒。

发炉为开启真灵之始。出金录简文经。详释五脏之众传令神官的具体含义。

称法位即道众升坛时各默称所授法位。

关启之文出灵宝上元金录简文真仙品格朝礼众真威仪。

三启颂三首出洞玄灵宝消魔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亦见玉京山步虚经。谓之《礼经祝》,乃上仙之秘祝。斋法以经为祖,凡建斋威仪,旋行毕礼经三拜。

真文玉字,真文灵书也。诸天隐语,自然玉书。无量洞章。出灵宝灭度五练生尸经,亦曰炼度五仙安灵镇神法。专度亡魂有灵宝五老赤书真文,施用之法有四。

出官启事,通章进表敷达斋忱,皆凭神吏,庶得上闻。

礼方忏悔:悔罪既可,忏福随臻。

步虚:歌咏步虚,功德深妙。三日九朝每一朝之内各歌咏十首。寻常一日三朝之内共周足其十首。均合朝奏玉京山全咏之式。吟咏若阙一首,恐朝奏诚心不专,难以感格高真。

法事赞咏:法事之类皆出于道藏经科。后自政和年间以来御制之颂,后之学者当专心留意,精加纯熟,礼圣朝真,修斋设醮,齐声赞咏,以合玄音。

召魂拯济,人生存之日,因物欲贪奢闭心迷性,死则堕于沉沦。宣行之士先以役将追取,拯治医疗,澡浴身心,更整衣冠,加持法食。亡人存日形体虽有伤残,元神本无欠缺,我当内运玄化,以聚其阳精,消其阴累,复其本然之性天也。故以黄华神水涤其所染,行冥衣法食消其饥寒之念,然后使之闻经听法受炼更生。

炼度之科有普炼有正炼有祭炼,此等仪乃历代宗师随方设教,种种施为。灵宝大法有受炼更生之道,外则置设水火,内则交媾坎离九气,以生其神五芽,以卫其气合三光。

以上释科仪节次的起源含义、功能做法等甚明。亦证南宋黄录斋因规模大耗次巨而逐渐为精粹短小的施食所取代。

另《金书》卷二十三载“施食琼篇”对施食仪的内涵作法有更详阐述概括,要点全在于法师专一地静修存想和炼气等意念。斛食,皆神气之变化。五厨乃炼五行之气聚而为厨,以祭鬼神,是变食的纲领。饮食即甘露,甘露即法师清静修成的造化。②

《大成金书》所载诸仪多题为林灵真撰,周氏重修,可知系沿袭宋元东华派灵宝仪,但其重修因应明代实践,记载更详实。

1. 黄箓大斋

正斋四十九日之前发预告请师,发文,举赦罪天尊扬幡,洒水,三献。此后每日诵经礼忏普施夜斋接待幽魂。正斋一月内发审告文字,关灯。

拜章节次。上香,知磬举起敬赞请真师,云与颂,焚解秽符举净天地咒,校章,读章,印章,薰章,封章,三献,迎章,烧香颂,举各礼师,举鸣法鼓发炉,举各称法位,高功补职,高功启圣入科,出官,表白宣章,请官护章,薰章举薰章颂,召将遣将,焚章,洒净,步罡进章,举华夏,举焚词颂众和,运神,众和宝章,三礼纳官,十二愿,复炉举出堂颂,出坛。知磬皈依赞,引礼唱进章事毕。复位。

七日前发正奏逐日拜奏章表,诵诸品仙经,拜诸品宝忏。

正斋五日。

第一日早朝节次:建幕,知磬举演教天尊,祝香,举荡秽咒洒净,举唱道赞,举信礼大罗天众和三清天尊,上十方香信礼十天,众和十方灵宝天尊,举启堂颂,都讲举各礼师,高功宣卫灵咒,鸣法鼓发炉,各称法位,高功称职,上启,宣词,知磬举东方灵宝天尊和四声,都讲举志心皈命东方灵宝天尊,忏悔命魔,知磬举大步虚十首,道众旋绕,举小步虚一首各归位,礼经,三启颂,告符召神,高功吟偈洒水,举咒众和,焚符,再称法位,代谢,十二愿,复炉,举出堂颂,出户咒,回向,知磬皈依赞,斋官礼谢高功,转经礼忏。

午朝晚朝仪略同早朝,仅增夜间关灯破狱,设全形灵宝醮,沐浴咒食接待孤魂。

正斋其它几日早午晚朝行道转经均略同,仅于夜间增设冥官醮、三官醮、炼度、谢恩醮等。第五日解坛散席,次日投龙简。

此斋基本是唐代和宋元黄箓斋的综合。但有一些细节变化。如知磬是唱韵主角,都讲配合高功主持科仪,高功仅有少量唱韵。步虚有大小两种配合使用,大步虚紧接命魔而唱,是扫魔妖后绕神的赞歌,小步虚用北宋御制新词,于众官复位时唱。全斋所用韵目凡四十二首。全部继承南朝到元代的传统经韵。

早朝转经仪,黄箓斋三朝行道均有转经仪,现列早朝转经仪程序如下:

入坛,宣科,三捻香,奏告,宣表,大学仙法事,请经,起敬赞,三皈依,敷座赞,启经,举三清、度人、太乙救苦诸天尊各均和四声,宿命赞,高功启白,转宝经,小步虚第一首,礼方宣忏告符十方,重诚上启,小步虚第二首诣南方,礼方宣忏,大步虚旋绕,三启礼经,代谢,十二愿,出堂。

所用韵目凡十一首,全为宋元及之前的传统经韵,惟大增唱和之法。

明代仪式分类沿袭前代“斋—仪—节次”三层框架中,进一步扩充出“科”的层次,其结构形态较灵活,相当于仪与节次,后世的科仪连称即源于此。黄箓斋中大多数“科”是将宋代黄箓斋新法所转型的节次加以扩充而成,可证明代在继承宋元传统中仍有一定丰富扩展。下面略加介绍分析。

(1)炼度仪

炼度仪是插入黄箓斋新法中的仪式,从南宋开始就相对独立地运用,因道派的不同而有炼度有多种名目样式,各自施用之对象范围虽然不同。但大体与灵宝炼度科程序类似。

{1}灵宝炼度科

此为灵宝派所用之炼度仪,应是种种名目炼度仪的基本框架,基本程序如下:

度人无量天尊,焚降真召灵符,众诵今日欣庆受度,焚水炼、真水合同、黄华荡形等符,丹阳炼度天尊,道众诵沐浴炼度咒洒水池,宣十二经络符,生化自然天尊,混元一气天尊,五帝五芽符。众吟金木颂,焚召飞灵大将、举弘济无边诸天尊并焚符,请诸天仙气,吟返生颂,诵中篇,火炼,金液炼形符,焚炼身符,宣出离符,仙化成人天尊,宣授道符,焚金童玉女符,向来。三宝赞,智慧颂,说九真戒,奉戒颂。宣功德符,宣护送符,送圣颂,送童偈,法桥偈,回向。{1}

可知炼度仪主要凭借天尊之力和祝咒歌,以表现炼度做法功能的转换和进程,加上多种颂偈的穿插,音乐的豐富不难想见。

{2}盟真斋炼度科

用于不同斋法,其程序如下:

上座,具位,启神,宣混洞赤文章,黄华荡形天尊,立水池符水炼,火炼,召上清灵宝真人与亡人,焚真玉符,上启,召仙吏,宣授道符,宣四保举符,宣功德牒,宝华圆满天尊,送圣颂,召十方神王,送灵偈,回向。{2}

此科虽用于不同的斋,但其与灵宝科大同小异,节目更精简而已。

另有明人赵宜真编《玉宸经炼度内旨》 {3} 为正一派分支清微派所用,其仪式程序仍是沿用宋

元灵宝派炼度仪的模式。

可见,各派各种名目的炼度科框架都源于灵宝法,频繁使用符祝是表示功能的转换,且按举天尊,焚符,诵唱祝咒经韵的程式而反复进行。符祝颂偈大量应用,反映出音乐在仪式中的重要地位。

(2)催召式

黄箓斋施食仪中,高功先唱颂歌请神将拘魂,再吟偈唱章召魂临法坛听天尊说教,完成此式后进入全形科。因三次召请有催促之意,较前之单一召请略繁化,故名催召。此式等同于科仪,后世所称科式即源于此。其基本程序如下:

知磬举偈,众和,高功上香,洒净,普献颂,召神,吟焚巯颂,高功祝将拘魂,举慈悲接引天尊,吟生神二偈,高功步罡,阳斗章,阴斗章,三召请(亡魂),法众运诚,玉音导引,众诵灵宝救苦颂即天尊说教经,引幡至法师座前全形沐浴。{4}

(3)灵宝全形科

请天医治疗,为冤魂医治伤残,解冤释结,恢复身形之科仪,此科实含有医治、解冤、全形三个仪式:高功宣科,众和回灵养素天尊,宣治病功曹、天医、病身亡、十二经络、五帝全形等符(四言诗或七律),宣解冤释结、和冤释对、拔罪解诸符(四言诗),清水度魂天尊,重伸上启,诵变化浴室咒,引幡入浴室,和黄华荡形天尊,宣诵或吟沐浴炼真、净魄返形、回年内景、丹阳沐浴炼度、沐浴东井、清水度魂、诵仙衣、冠带等神咒,金容出世天尊,颂灵宝救苦颂,知磬表白合声吟三清天尊偈,吟咒食偈,三上返魂香,志心皈命礼。{5}

仪式大量运用举天尊和符咒歌扩充成科。

2. 传度仪

明代传度有三种仪式,分别针对三个不同等级的进阶,因而有不同的传授目标和形式内容。三仪合成,即为完整的传度仪,先分述如下。{6}

(1)“披戴仪”程序

云集本宫观道众诣度师,方丈引进师,诣师监座,

弟子行礼白文:“自前修启教以传经,后学寻师而弘道。恭惟度师某号先生,道由先觉,德及后昆。按三洞之灵文,诲人不倦。九清之仙范,度彼有缘。伏念弟子草芥微生,蝼蚁贱品,蚤清大道,叨侍师旁。钦蒙开度,谨用敷扬。非伏师资之开悟,曷臻玄愿以玉成。伏望发挥蒙鄙,指导愚迷。端拜师恩,倘负盟言,甘从玄宪。”

师答云,今弟子弃尘有素,受命方新,既致皈按,开坛披度,集众证明,玄教簮裳添济,师资支派永绵。祝香。上启圣位,云璈引诣披度堂,具法位。

三师本派师真云,臣闻,道在人弘,故无师而不度,教由科范,宜法象以宣行。今弟子早辞俗纲,爰列侍巾,斯拜牒文,特求披褐,敢叩至慈之鉴,俯成末学之身。奉请。

修斋颂,云舆颂。散花法事,敷座赞。宿命颂,今出家之后,在道门之中,又有师资之恩,尤不可量。盖父母能生汝,师资能度汝,汝身得度,七世父母皆得受度。科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师资之恩,岂不重哉?度汝者,皆汝之师也。自今后,不得再行俗礼。祝云履,我有授履秘祝,大众同声。冲虚入妙天尊。左规右矩,旋行云纲,蹑景习仙,以度空常。次道众举云履颂(见赞唱应用门)。祝道裙,我有授裙秘祝,大众同声,普修万行天尊。天玄地黄,上衣下裳,护我道体,袚除不祥。次举道裙颂。祝云袖。我有秘祝,大众同声。箫闲道服,宴居之制,二十四气,存念勿替。次举云袖颂。祝星魁。我有秘祝,大眾同声。圆冠象天,列曜澄暉,祝九众真,举思礼仙。次举星冠颂。祝羽服,飞仙羽衣,中黄之气,迢遥玄都,入楹无碍。次举羽服颂。祝拜坛。四灵守卫,万神不忏。上以朝元,倏忽无难。举拜坛颂。祝朝简,付简秘祝,大众同声。召真召灵,策冲万神。混合道气,同我登真。举朝简颂。道经师宝天尊。经云,无师不度,无师不传,重道尊师,教所由立。心明而始能见性,师严而然后道尊。汝今披戴已竟,道当礼谢三师。先奉经师,今当参礼。乐法以为妻云云。(按:后依此例礼籍师度师,唱三启颂之后两段词)。十事威仪,今当授子。凡初真之士,若威仪不失,调练纯熟。即登戒地,九祖生天,自身得道矣。今当启言演秘为说戒,谛听吾说,智惠颂。说十戒,奉戒颂,向来为汝说者,是名初真十戒。受持纯熟,渐可入道。今对诣天以立盟言,指九幽而设誓,幸无退转,负此盟言。举还戒颂。受戒已竟,即有广播剧戒威神随子左右,奉戒精专,则保尔成道。师下座,众举解座赞,回向。

仪式程序梗概如下:道众诣师,弟子白文,师答,引诣披度堂,具法位,师奉请,修斋颂,云舆颂。散花法事,敷座赞,举云履颂,道裙颂,云袖颂,星冠颂,羽服颂,朝简颂,三启颂,十事威仪,盟誓 ,奉戒颂,还戒颂,解座赞,回向。

所用韵目:①修斋颂,②云舆颂,③敷座赞,④云履颂,⑤道裙颂,⑥云袖颂,⑦星冠颂,⑧羽服颂,⑨朝简颂,⑩三启颂,{11}奉戒颂,{12}还戒颂,{13}解座赞。

此仪系专为出家弟子所举行,仪式程序较单纯但颇完整,核心是换道服,每换一种均有赞颂,前有修斋云與诸颂,旨在渲染师道及入道仪的庄严气氛,后接之盟誓奉戒等颂,则意在强调脱俗入道转换的完成。是为传度仪的第一进阶。虽然看起来只是外形的转换,但从师弟对答言词中,也体现了浓厚的宗教神秘性和特殊功能。

(2)“传度金液炼形仪”程序

具法位,香供养三清天尊。平座赞。道众歌金真章,请上中下尸道灵官符与弟子服落灭色爱贪根。请灵官为弟子解除色累爱累贪累苦精身累。举三启第二首。十方灵宝天尊,度金液炼形子午符、炼神子午符、养生保命子午符给弟子太。度金液气雷伏魔子符、治导子符、领兵子午符、绝病延生子午符、五行不相克子午符等付弟子。举三启第三首。送圣颂,下座。{1}

是知此仪有浓厚的符箓道色彩,仪式梗概为法师请灵官依次度符给弟子服,以灭其欲根,脱尘入道。度符后均有一首四言诗祝咒歌,以加强符的作用。此仪得以灵验的关键是符水及伴随施用的祝咒歌。另有多首歌章,皆为阐明遣欲的重要及符水祝咒的功能,在外形更换之后,作内心修养的提高,体现了仪式的逻辑进程,是为入道之第二进阶。

(3)“灵宝传度仪”程序

都讲唱摄行传度,臣某领弟子道前依科传度。上香,高功设座传度,传度经录符法等项俱列于高功桌上。宣白。当重设誓盟,深陈禁戒。弟子取誓状呈师,侍职宣读,依科传十戒。师捧丹水当心,截发誓天,刺血为盟,饮丹结愿,师徒各捧丹水饮一口,分环破卷,歃血饮丹,证誓结盟,一一传授三洞四辅经录法科符图印诀,弟子三礼受之。师执经录科仪印剑策杖秘式神尺令诀官将等授弟子。弟子叙谢。{1}

此仪核心是在誓盟传戒后授予经录科法予弟子,使之成为合格法师。是高等级的传度进阶。传度经法重在盟誓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并无经济利益追求。

上三仪构成了从凡入道成为法师的逻辑三阶,每阶各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法术程序,每个阶段祝咒颂赞始终伴随,运用丰富,成为目标达成的重要法术手段。可见明代传度仪已有集成性质,兼顾高雅与通俗的阶层,以扩大信众。

3. 上表仪

明代上表有多种详略不等的仪式,其中卷帘是上表仪必用的重要程序之一,可相对独立运用。

(1)卷帘品

此为法师模仿人臣觐见皇帝之仪式,以象征朝觐太上尊神,时单立为品,相当科与式:高功于帘前三上香,称职,上奏太上。宣化坛符,上通真表文,开天符,捲帘文,朝觐,起帘,三拜,入坛。{2}

(2)九灵飞步上章仪

这是完整独立的上表仪式,程序丰富完整:入坛,烧香颂,各礼师,鸣鼓发炉,各称法位上启,阅吏兵出官,宣章,校章,封章,谨上请诸神,遣章,谨遣臣身中真官,持章诣三天陛下,高功与众捧章薰章,虽薰章颂,召神领章,焚章,高功仗剑遣将,和宝章以闻三声,次举送圣颂,纳官,十二愿,复炉,出堂。{3}

此仪基本沿用元代同名仪,但有诸多程序的唱词全不同,如烧香颂,唱词不同且改为分五方唱五段,段后加和的形式,局部的新变化反映了发展的特点。

二、传承

明宣德高士周养真作为仪式音乐的代表传人,编撰《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 {4} (后简称《大成金书》集成详列各种科仪的节次及曲词、表章符箓等。全书四十卷中的卷一、二十三、三十四至三十七、三十九、四十题为周思得修集,余三十二卷为“嗣青玄府下教司命灵宝领教法师林灵真撰集,制授履和养素崇教高士周思得修集”。昭示出周编仪式是继承元代东华派斋仪而有增补。传脉很清晰。周氏曾师从高道习灵宝法得其真集,后沈潜研究修订二十多年,得撰此书。

前序有三篇。第一篇为四十五代天师九阳子澹然书,述编书缘起。“自龙汉开图,元始说经,皆口口相传,或隐或显,微妙莫测。至我祖天师,受道鹤鸣山,而经科渐著,受授始明。若灵宝金书,自有宋以来,虽诸家著述不一,而编集亦各有序。大德观高士周思得遭际明朝,栋梁吾道。恭沐圣恩,屡修金箓,其坛遗典仪,一依此式。遂命工锓梓,广而传之,以示悠久。” {1} 此序表现出推崇皇权的色彩,但將高道编撰科仪统统视为以皇室之马首是瞻,则又过犹不及。又将科仪音乐受授源头追溯到正一天师道创教时期,亦不符实情。亦与后之推崇灵宝显出矛盾。

第二篇序为道箓司左演法吴大节书于明宣德八年(1434年):“……灵宝为万法之祖,妙用枢机,拯幽拨滞,普沦普度,是谓无量。开度三界,迨乎圣师授受,师法相因,其书其人,目击道存,靡有加焉。今就京师大德观住持,崇教高士素庵周宗师幼参紫极田君灵宝宗旨,发明玄奥。应际宠光,羽仪天朝,辅翼玄宗……” {2} 此序述历史来源时阐明灵宝派的始祖和主体地位,客观多了。

第三篇为周思得自序于宣德七年(1433年):“吾少从学于月庵丘先生,窥其披阅水南林真所集,田宁二真人灵宝法书。喟然叹曰,是书有益于吾教岂浅浅哉。奈何不得有为者而责付之。先生欣然嘉其言。遂开示远大蹊径,朝夕诲训,未尝少倦。……余沈潜反复于其间,迨今二十余年。朝夕拳拳,不敢自逸……遂访求于演法吴公大节,提点杨公震宗,复得真集。间尝窃附已意,补其散失,订其讹谬。”

自序明确指出此书传承脉络:南朝灵宝法——宋元东华派——提点丘先生、吴公杨公授珍藏真集——周氏增补编修。

前两篇序证明此书的官方背景和权威性。自序则更具体说明了师承来源和编撰思路。

周氏先师从月庵丘公学道,又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读道书,享年九十三,历事五朝,精雷法祈禳科仪,敕任住持大德观,兼住持南京朝天宫,宣德三年秩跻二品,后返居杭州凤凰山太清宫。” {3} 其门人可考者有百余人,道法弘传繁衍。所交游甚密者多为帝王达官,玄门领袖,影响甚巨。其教义主“性命”说,修行主“清静”说,全真道思想很浓。

全书后序两篇,一为北京神乐观提点杨震宗书于明宣德七年,主要宣扬周思得及其宗师林灵真的来历本事,受皇室恩宠。

“精习灵宝度人之旨,行持五雷火府之法。……以所传灵虚田宗师符章奥旨,集为全书三卷,散施四方,复以水南林先生修撰济度之书,参以平昔所用诸品科范,校仇成轶,命之曰上清灵宝大成金书。印行于世。”指其所撰科仪之源流甚明。

至此可知周氏虽转益多师,但其所传为陆修静至林灵真一脉灵宝法则无疑。

三、经韵

明代经韵总体大约共122首韵目,其中沿用前代旧韵凡85首。

东晋南朝旧韵15首:1.发炉,2.复炉,3.奉戒颂,4.还戒颂,5.大步虚,6.上启,7.金真章,8.卫灵咒,9.三宝赞,10.出户咒,11.三启颂,12.三皈依,13.华夏赞,14.出堂颂,15.回向。

唐宋元赞颂偈章37首:1.三信礼,2.起敬赞,3.请师修斋颂,4.礼斗,5.焚词颂,6.云與颂,7.礼请颂,《玉清慧命启请法言》唱词略加扩充,宣扬度亡生仙功德,洒甘露得清凉,8.生神二偈(回黄章),9.开咽喉,词略扩充,10.称职,“称法位”的变名,11.举各礼师,12.剑水赞,13.进章,14.东井颂,15.度魂颂,16.三清度亡偈,17.咒食偈,18.三上返魂香,19.皈依赞,20.解冤释结。{4} 21.荡秽咒,22.唱道赞,23.三献,24.启堂颂,25.命魔,26.小步虚,27.敷座赞,28.咒食,29.召孤偈,30.三皈依,唱词简化,31.五厨经,32.烧香颂,赋新唱法和唱词,分五方唱五段段后加和,33.歌阳斗章,新造唱词,34.歌阴斗章。35.薰章颂,赋新词,36.启坛颂,37.解坛颂。

南宋元祝咒歌36首:1.洒净祝,唱词变为四言诗加骈文“洞中玄虚,晃朗太无。”“清净道德之乡,无远弗界;太虚官方之际,有感必通”,2.破狱咒,3.生魂育魄咒,4.加持法食咒,5.施食秘咒,6.甘露通真咒,7.甘露法食咒,8.三光法气开重楼咒,9.建水池咒,10.返魂生神咒,11.出离生死符咒,12.升度法桥咒,13.普度荐魂咒,14.超升咒,15.冠带咒,16.生魂育魄咒,17.真水合同符,18.度幽魂咒,19.沐浴炼真咒,20.变化浴室咒(太玄神水),21.入浴室咒(天气澄清),22.净魄返形咒,23.回年内景咒,24.普献法食咒“香烟散十方”,25.仙衣咒,26.治病功曹符,27.交炼符,28.出离生死符,29.炼神符,30.冠带神咒,31.治病功曹符,32.天医符,33.解冤结,34.拔罪解冤,35.沐浴炼真咒,36.天医符。

新祝咒歌20首:1.净天地咒,2.施食秘咒,3.普献法食咒,4.咒幡,一段四言诗和一段七绝体偈, {1} 赞咏法,其四言咒词与当代早课《反八天》一韵全同,5.祝香咒,6.上尸道灭色根符,7.中尸道灭爱根符,8.下尸道灭贪根符,9.除色累符,10.除爱累符,11.除贪累符,12.除华累符,13.除身累符,14.炼形符,15.五帝五芽符,16.普献颂,17.生化自然符,18.十二经络符,两体,一体照搬宋代韵目,以聚气法医治亡灵之内脏经络,使全形。新体用于炼度,依次举十二气天尊注生气于幽魂十二经络,以此炼魂生神,19.三清度亡偈,20.咒食(吾以济拔心,普度群品)。

以上祝咒歌的唱词更显通俗具体,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

新赞颂17首:1.封章颂,2.迎章颂,3.灭灯颂,4.华夏赞,5.请五帝颂,6.送五帝颂,7.请天师颂,8.送天师颂,9.请三官颂三首,10.送三官颂三首,11.送三师颂三首,12.请三师颂三首,13.请监斋颂,14.送监斋颂,15.明灯颂三首,16.敷座赞,17.返魂香。

是知,明代道教仪式所用经韵110首中,沿用旧韵73首,新韵37首,仍以继承传统为主。经韵发展变化主要体现有二,一是赞颂类韵目有较大增长,且多用于仪式首尾请送神师的礼仪,而非情节性仪式,反映明代皇家复兴北宋御用仪式意图的部分颇具规模。其二,尽管祝咒歌的数量稍有减少,但仍占有新旧经韵总数的一半略多,且多用于施食炼度类情节性仪式,其运用地位仍然非常突出,由此表明明代经韵音乐更多沿袭了南宋元的转型模式,宋元明三代经韵音乐一脉相承地构成了同质的历史阶段。

明代皇室对道教仪式音乐的管控和改革,对道内传统科仪音乐并未产生任何太多实质影响,反促使道教仪式活动更多下移到民间,继续沿袭道内的特别是宋元斋仪的传统模式持续发展,表明无论有多少社会干扰,道教内部已然铸就的科仪音乐主流传统仍然在稳定地保存和延续。

◎ 本篇责任编辑 钱芳

收稿日期: 2018-01-08

基金项目: 2011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道教仪式音乐史纲” ( 11BD035) ; 西南大学2012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宗教音乐传承体系研究”( 2XDSKZ004)。

作者简介:蒲亨强(1952—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授(重庆 4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