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年级学生疏离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018-05-10徐思齐

关键词:社会支持

徐思齐

摘要:本研究以探讨学生疏离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主要目的,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ASAS)及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05位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疏离感上的差异不明显。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疏离感上的差异明显。3.学生的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疏离感与主观支持维度负相关程度最高,与客观支持维度和支持利用维度负相关程度较高。4. 学生疏离感的不同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人际疏离感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负相关程度最高,与社会疏离感维度和环境疏离感维度负相关程度较高。

关键词:六年级学生;疏离感;社会支持

1.研究综述

1.1疏离感的概念及其测评

疏离感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疏离感的原始含义,主要是指由于主体与课题之间的疏远、脱离和不和谐等而产生的一些消极情感;第二层含义是疏离感扩展和转化以后的含义,包括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己的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其产生的基础还是与可以之间的疏远、脱离和不和谐[2]。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包括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3个因素,每个因素又分别由几个不同維度构成,社会疏离感中包括了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社会孤立感和压迫拘束感4个维度;人际疏离感中包括了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不可控制感3个维度;环境疏离感包括了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2个维度。

国外对于疏离感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国内对于疏离感的研究并不多,青少年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但由于受到个人、家庭、环境和社会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个体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疏离感。国外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疏离感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成正比,强烈的长期的疏离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和谐发展[1]。我国目前对于时间管理的相关研究还相对较少,2002年我国心理学家杨东、张进辅和黄希庭等经过研究,编制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疏离感已经渐渐得到重视,因此我提出了本次研究的研究题目。在与本次研究被试年龄段相似的相关研究中采用的量表多为杨东、张进辅和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因此本次研究也使用了这一量表。

1.2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其测评

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中,主要测试内容包括被测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和其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情况,包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

国内外心理学家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各有不同,但在许多内容是相互交叉,1998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逐渐深入,在这些研究中,不仅对社会支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更对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交偏好、应对方式和人际信任等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008年叶悦妹、戴晓阳、崔汉卿和王娥等经过研究,以肖水源的社会支持理论模型为基础,编制出《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在与本次研究被试年龄段相似的相关研究中采用的量表多为这一量表,因此本次研究也使用了这一量表。

1.3疏离感与社会支持相关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疏离感与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疏离感渐渐得到重视。而根据疏离感的形成原因,推测青少年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可能会对疏离感的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都显示出疏离感与青少年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关联,在我国,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二胎政策的实施等因素,导致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学生的疏离感逐渐增高,学校中表现出问题行为的学生越来越多,且问题行为类型也趋于多样化,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疏离感的整体现状,并且结合社会支持量表,分析了解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疏离感的关系,以便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疏导和教育,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有数据显示学生疏离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Bronfenbrenner(Bronfenbrenner,1986;Shoho,1996)认为,家庭、学校和同伴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如果这些领域没有和谐平衡发展,青少年可能出现疏离。父母工作压力大的家庭或单亲家庭中的青少年更容易体验到疏离感或疏离感增强[3]。汤毅晖等(2004)有关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疏离感关系的研究发现,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其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家庭功能中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和行为控制以及整体家庭功能均较低[3]。因此针对学生疏离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值得展开研究和讨论,然而在这些相关研究中,数据显示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研究不仅想要了解学生疏离感及其维度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想要对学生疏离感及其维度与社会支持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 2.研究假设及方法

2.1 研究问题陈述

本研究以我校六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杨东等编制)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叶悦妹、戴晓阳编制)对学生疏离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对学生疏离感以及其与学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有一定了解,有助于我们对学生疏离感现状进行掌握,并且在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减轻疏离感等方面都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发。

2.2研究假设

本研究有如下几个具体假设:1、学生疏离感和社会支持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2、学生疏离感对社会支持不同维度的相关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疏离感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2.3研究被试

对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六年级7个班的学生进行施测,一班34人,二班33人,三班24人,四班29人,五班31人,六班29人,七班25人,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量表测量。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205份,回收有效问卷20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样本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学生疏离感总分及其分布情况

首先,对本次研究中学生总体疏离感的情况进行基本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2不同性别学生疏离感的差异分析

由表3的数据可知,总体的疏离感总分在男女上差异不显著,p= 0.779﹥ 0.05。

3.3学生疏离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3.3.1学生疏离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采用皮尔森积差相关的方法对总体的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进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的数据可知,总体的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显著水平Sig. ( 2-tailed ) 0.000< 0.01。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方法对总体疏离感各维度分数与社会支持总分进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总体的社会疏离感分数、人际疏离感分数和环境疏离感分数与社会支持总分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显著水平Sig. ( 2-tailed ) 0.000< 0.05。

3.3.2学生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的关系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的方法,对总体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总体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显著水平Sig. ( 2-tailed ) 0.000< 0.05。

4.讨论

4.1关于总体的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关系

4.1.1关于总体的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关系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我校六年级学生疏离感量表总平均分高于4,说明被测学生群体有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女生群体的疏离感程度略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疏离感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疏离感与社会支持总分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对学生疏离感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获得社会支持越少的学生往往会感受到更多的疏离感,此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

社会支持总分与疏离感的三个维度,即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有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的总分与社会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相关显著,与人际疏离感相关极为显著,即在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中,人际疏离感受社会支持总分的影响最大。

这一结果表明疏离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两者之所以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当学生得到更多来自于身边的支持时,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个体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加学生对于集体和亲密关系的归属感,从而减少疏离感的形成。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不同维度之间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其中疏离感总分与主观支持维度负相关最为显著,与支持利用维度负相关显著程度相对较低,可能说明学生相对于利用资源的情况更在意自己主观感觉到拥有的资源,也就是说相对于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主观感受到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源更能帮助学生降低疏离感。

4.1.2关于疏离感不同维度与社会支持关系的讨论

疏离感的三个维度,即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与社会支持总分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且负相关的显著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疏离感、社会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可能是由于学生的人际社交圈相对简单而且固定持续,集中在同学、老师和家长中,而无法良好融入这些人际关系并从中得到资源支持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感受到孤独,从而产生强烈的人际疏离感,而学生获得的社会资源相对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均衡,当持续的支持资源不均衡也会导致学生社会疏离感的产生;环境疏离感与社会支持相关的显著程度相对低,可能是学生能从校园及室内外环境中感受到与自己的关联,但从自然环境中的到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环境疏离感。

4.2关于研究结果的現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发现学生的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且疏离感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在主观支持这一维度上的相关度最高,因此,本次研究的结果为减少学生的疏离感提供了参考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到更多来自身边的资源支持来帮助学生减少疏离感。同时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还分析了疏离感及其不同维度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在这部分的研究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疏离感及其不同维度和社会支持总分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说明社会支持的程度对不同方面疏离感的影响有一定区别,这一结果有助于针对性的缓解学生不同来源的疏离感。

4.3关于研究的反思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疏离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有了新认识,并且发现了疏离感与社会支持不同维度相关显著性上的差异,进而对缓解学生疏离感指出了新的思路,从而对目前的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研究结论。然而,在本次研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

1、由于调查数据量和抽样条件有限,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2、对于社会支持的不同维度与疏离感的相关程度上存在差异的原因需要后期相关研究的跟进,才能进一步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

3、调查的人口学变量较少,不能排除未调查的人口学变量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或存在关系的可能。

5.结论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疏离感上的差异不明显。

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疏离感上的差异明显。

3、学生的疏离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疏离感与主观支持维度负相关程度最高,与客观支持维度和支持利用维度负相关程度较高。

4、学生疏离感的不同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人际疏离感维度与社会支持总分负相关程度最高,与社会疏离感维度和环境疏离感维度负相关程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徐夫真. 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51(2):134-137.

[2]杨东, 张进辅, 黄希庭.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 心理学报, 2002, 34(4):77-83.

[3]钱荣. 大学生疏离感及其与人际信任、家庭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4]魏欢. 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实证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5]李晓. 初中生社会支持、假想观众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D]. 2015.

[6]辛自强, 池丽萍, 耿柳娜,等. 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的修订与应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21(6):379-381.

猜你喜欢

社会支持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建构
惠州市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的社会支持研究
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
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