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教师在建构区中观察指导幼儿能力策略的研究
2018-05-10王洋
王洋
一、背景
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它的从业者—教师。幼儿教育与幼儿园教师是相互依存的。我园属于体改园,近几年一直在不断招收新毕业的教师,如今我园教师75%为2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新教师力量丰厚。幼儿园也通过园本培训、师徒结对、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带班能力。身为教研组长,要不断了解年轻教师的困惑,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二、研究动机
我组教研老师属于三年以内的年轻教师,在学期初做调研时统计出教师们在幼儿区域活动中不知如何书写观察记录,不清楚在区域活动中如何观察、分析、指导幼儿,因此我们将学期教研题目定为:在区域活动中提高教师观察指导幼儿的能力。在这么多区域中,我们选择了建构区,因为建构区幼儿游戏水平明显,教师更易观察。
三、目标
1、掌握各年龄班幼儿的搭建特点、水平以及建构区的核心价值。
2、共同完善观察记录表格,帮助年轻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观察、分析与制定措施,提高教师的观察记录能力。
3、帮助教师了解在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中,如何做到有效介入。
四、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1、明确建构区的核心价值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了解到建构区是幼儿用各种结构元件如积木、插塑等材料进行结构造型的游戏场所。经常玩建构游戏的幼儿,能获得大量有关数量、图形以及空间的核心经验,主要表现在积搭和接插各種作品中,对审美规则的运用上,比如对称、有序排列、均衡等形式美的体现,需要运用到许多数学经验。可见,建构游戏是融思维、操作、艺术、创造为一体的活动,是幼儿阶段不可缺少的一种体验,幼儿园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充足的材料以及充分的时间,保障幼儿建构游戏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建构区的核心价值为建构活动是融思维、操作、艺术为一体的活动,在游戏中能获得大量有关数量、图形以及空间的核心经验。
2、研讨各年龄班幼儿的搭建特点及游戏水平
(1)小班
搭建特点: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往往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建构的特点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嬉戏性较强,作品结构较为简单。
游戏水平:多为围拢、延长和垒高。
(2)中班
搭建特点: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增强,建构的坚持性也在增加, 中班幼儿合作意识开始萌芽,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但在这个阶段,他们所能考虑到的还只是局部的结构,无法掌握整体布局。
游戏水平:桥式、围拢和覆盖、塔式
(3)大班
搭建特点: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会使用辅助材料,事先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大班幼儿能够搭建出有场景、有情节的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构作品多为立体结构,讲究对称和平衡,比较形象。
游戏水平:平式连接、交叉连接、转向连接、斜式连接、穿过等。
(二)学会观察、记录的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进行全面观察
(1)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细察、考察事物的现象、动向。现象指的是教师看的到的,比如:幼儿行为、语言、情绪情感等。动向指的是通过这些现象,有可能向哪个方面发展。
(2)为什么要观察
观察是发现一切新事物,了解新变化的手段,观察一直被认为是评价了解幼儿学习需求的主要工具,也是幼儿教师采取教育措施的基础。因为它着重于幼儿每日自然发生的事情的表现。利用观察手段去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为孩子的成长铺筑一条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能力发展、个体发展、经验获得的教育通道。一般的“看”和目的明确的观察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教师没有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适的观察目标,而只是笼统、简单、流于形式地进行观察,那么教师的观察也就失去了意义。例如:在建构区中,幼儿正在搭建城堡的房顶,他想搭一个三角形,一直在尝试,都没有成功。如果教师只是看看就不能发现幼儿的搭建水平以及遇到的困难,也就无法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提高搭建技能,寻找解决方法。因此在观察前确定、明确观察的目标目的,教师只有带有目的性的进行观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不同的问题。
2、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
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了全面细致地观察孩子,准确分析孩子的发展状况,我们利用观察表即时记录,教师在记录表格的同时,进行分析、指导幼儿。在研讨活动中,我们还会采用视频与表格的记录方式,帮助教师更全面的观察、分析、指导幼儿。
3、完善观察表格内容
通过我们的研讨在观察记录表格中我们进行了完善。
(1)在分析中,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幼儿的游戏水平是否符合本年龄班幼儿的(搭建)特点,括号内的内容可根据教师观察的重点进行替换。二是活动中你发现的亮点和问题。通过分析中这两方面的划分,教师可以更有目的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
(2)在观察记录表格的措施中重点从三方面进行指导:一是环境材料,环境的隐性作用对幼儿的指导,如近期幼儿对桥式搭建感兴趣,教师便可在环境中投放立交桥的照片以及搭建立交桥的技巧来帮助幼儿获得技能、经验。材料的投放,根据幼儿的近期目标进行调正、填充。二是教师指导,要做到有效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三是丰富经验,经验分为很多种,比如搭建经验、生活经验等。通过措施中这三方面的划分,教师可以更具体的进行制定措施。观察记录表格如下:
(三)教师介入游戏指导幼儿的有效策略
1、何时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
(1)幼儿邀请。幼儿在搭建活动中,会邀请教师和他们一起玩游戏,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参与者,与幼儿更加平等,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2)发现幼儿需要帮助。当幼儿遇到困难,有的小朋友则是直接请老师来帮助,有的小朋友则是自己在研究,可能出于性格内向,也可能出于想自己解决。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的指导都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告知。二是引发思考。更多的时候老师们都会选择引发幼儿思考找出解决办法,这样更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幼儿自身也会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2、教师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是否有效的三条检验标准
(1)你的介入是否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例如:在搭建活动中,幼儿想搭一个城堡,已经完成了一半工程,这时,老师走过来对幼儿说:“两个城堡搭建完了以后,你们可以在两座城堡中建一座小路,这样,两个城堡里的公主就可以去串门啦”。幼儿对教师说:“老师,我们还没有搭完我们的城堡呢!”案例中的老师就没有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因为幼儿目前还是想搭建城堡,而教师却急于引导幼儿搭建小路,导致教师的介入无效。
(2)你的介入是否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例如:在搭建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在搭建动物园时,围墙特别的小,所有小动物都在一起特别的拥挤,这时,老师以动物管理员的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游戏,“小小建筑师们,你们搭的动物园太好了,围墙特别牢固,小动物一定不会乱跑出来的,但是呢有点小,你们看小动物已经有点放挤了,我们建一个大一点的动物园让小动物舒服一点好不好?”幼儿发现确实是这样,便和老师一起想办法将围墙扩大了一圈幼儿还想到把围墙垒高了一些,对着老师说:“老师,你看,这样长颈鹿也跑不出来啦。”。教师主动参与幼儿游戏应先以鼓励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建筑,了解幼儿的想法,与幼儿共同合作,分享游戏的快乐,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案例中的教师就属于有效介入。
(3)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积极响应。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进行指导,幼儿对你的介入是否有回应,如果有互动,便是有效的介入,如果教师的介入幼儿并不去理睬,说明你的介入是无效的,那教师就要分析自己的行为,找出原因,调正状态。教师可以在介入指导中,用这三条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介入是否有效,更好的对幼儿进行指导。
3、根据幼儿思维特点对幼儿进行介入指导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观行动思维。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萌芽。教师要熟知各年龄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对幼儿进行指导,使每个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无形中得到能力的發展,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把自己的潜在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就是要遵循三方面进行指导:
(1)启发诱导,唤起联想。例如:幼儿在搭建活动中想搭动物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说说动物园里你们想有什么动物?马、老虎、猴子等等除了动物以外还有什么?这时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联想到花、草、树、假山、大门、小路等等。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搭建的作品也会更完整。
(2)抓住特征,举一反三。例如:幼儿在搭建活动中想搭建房子,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外形,掌握基本特征进行搭建。之后幼儿想在搭建其他建筑物时,便会有意识的抓住典型特点进行搭建。
(3)大胆构思,不拘一格。有时幼儿在搭建作品中往往雷同,要使幼儿的作品富有个性,需要丰富幼儿的多种经验。例如:幼儿在搭建房子中,总会用三角形来搭建房顶,这时,就是就需要丰富幼儿房顶的经验,看图片或书籍、视频、还可以与家长共同合作带幼儿参观各种房屋等多种形式来丰富经验,幼儿慢慢就会知道房顶还有圆形的、梯形的、不规则形的。在搭建活动中也会有更多的想法。
园本教研是从教师的困惑出发,以解决教师的困惑为终点。同时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还会生出新的问题,新的困惑,然后再继续研究。我的宗旨就是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指导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