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与同伴、父母、教师关系现状及改进方法

2018-05-10方秀英邓利

关键词:同伴关系亲子关系

方秀英 邓利

摘要:考虑到人际关系对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以北京市某所中学的294名初中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Armsden和Greenberg编制的同伴、亲子依恋问卷(IPPA)和Pianta编制的师生关系问卷,对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和教师关系得分相对理想;同伴关系总分显著高于亲子关系,突出表现在被试与父母沟通维度得分较低,疏离维度得分较高;母子依恋水平略高于父子依恋水平,差异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继续逐项分析各问卷题目并提出家校合作、排演校园心理剧、家庭治疗等关系促进方法。

关键词:重要他人;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社会支持系统

1 引言

个体在社会中无法独立存在,必然会与他人产生交往和互动,由此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性联结,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上的流动性的交互过程(张春兴,1989)。一些研究表明,多数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张日昇教授在研究中指出:一切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爱的缺失。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从而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这些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时期是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成年后的人际和群际态度与行为( Vollebergh et al.,2001)。对初中生而言,同伴、父母、教师这些重要他人是其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倘若与三者关系和谐,必然可以从中获得爱和支持,从而顺利地度过成长的各个阶段,实现毕生发展。然而在多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及与同行的交流中,发现不少学生在以上关系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和困扰,不禁会思考:他们的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吗?初中生与同伴、父母、教师关系总体状况如何?遇到问题时他们是否愿意并能够从这些社会支持系统中获得帮助?理清这些问题是今后进一步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文章拟通过问卷调查,用定量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2 初中生与同伴、父母、教师关系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法,针对初中生与同伴、父母及教师的关系展开研究。

2.1 研究对象

北京市某中学学生共294人(年龄在11-17岁之间),剔除无效被试后得到有效样本275人(其中男生167人,女生108人。M年龄 = 13.61, SD年龄 = 1.03)。被试的人口学基本情况见表1。

2.2 研究材料

2.2.1 同伴依恋问卷

问卷由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并修订,原始名称为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包括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离三个维度,共22个题目(如“当我想倾诉的时候,我会找我的朋友”“我朋友不了解我近来的状况”),采用里克特式5点评定,1代表“从不这样”,5代表“总是这样”。按维度求平均分,将信任和沟通两维度得分相加后,再减去疏离维度得分作为青少年同伴依恋的总分。总分、信任和沟通维度分数越高说明依恋关系越好;疏离维度分数越高说明依恋状况越差。本研究中22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离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8、0.85、0.70。

2.2.2 亲子依恋问卷

问卷由Armsden和Greenberg(1987)编制,原始名称为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分为父亲和母亲分问卷,用于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金灿灿、邹泓等(2010)年根据国内情况对问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每个分问卷15个题目(如“我会把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告诉他/她”“他/她能够接受我的现状”),均包含父子/母子-信任、父子/母子-沟通、父子/母子-疏离三个维度,采用里克特式5点评定,1代表“从不这样”,5代表“总是这样”。按维度求平均分,将信任和沟通两维度得分相加后,再减去疏离维度得分作为青少年亲子依恋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亲子依恋越强。本研究中父子和母子关系分问卷所有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分别为0.75和0.76。父亲分问卷信任、沟通、疏离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7、0.67;母亲分问卷相应系数值为0.83、0.86、0.69。

2.2.3 师生关系问卷

问卷由Pianta (2001)编制并修订,原始名称为Pianta师生关系量表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包括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满意度四个维度,共18个题目(如“我为自己和老师的关系而烦恼”“与老师的交往使我感到自信和满足”),其中1个题目反向计分,采用里克特式5点评定,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三个维度之间为正相关,它们与冲突性维度为负相关。本研究中18个题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满意度四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78、0.81、0.76。

2.3 研究程序

将上述研究材料与人口学测查题目一同整理排版,形成纸质问卷。在征得学校领导和初中生本人的口头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被试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经过事先培训,知道如何应对现场学生的各种问题。施测时,主试向学生说明问卷结果仅做科学研究用,并要求他们根据指导语认真、独立、匿名作答。整个施测过程持续约20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最后,给每位参与调查的被试分发礼物(书签),并向他们解释研究目的。

2.4 研究结果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序列均值替换缺失值。被试与同伴、父母关系各維度得分及总分详见表2。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的同伴依恋总体得分3.36,显著高于亲子依恋水平。被试与同伴、父亲、母亲三种关系在信任维度上得分均较高,但与父亲、母亲在沟通维度上得分较低,同时在疏离维度上得分较高。另外,被试的母子依恋水平略高于父子依恋水平,差异不显著。

被试与教师关系各维度得分详见表3。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被试与教师的关系得分情况比较理想。在亲密性、支持性、满意度三个维度的得分均较高,明显超过了均值,冲突性维度得分较低,明显低于均值。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数据显示初中生与同伴的依恋水平明显高于亲子水平,这表明到了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的个体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父母的依恋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同伴作用开始上升,作为个体这一阶段的重要他人,对青少年的陪伴及影响已经超过了父母,与以往研究(廖红,陈会昌,2000;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2001)结论一致,这提示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引导学生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纯真的友情,善于利用同伴资源获取支持和温暖,同时要引导学生与父母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谨防与父母关系的疏离。

梁凌寒、侯志瑾、田璐(2006)的研究发现,初中生对母亲的依恋水平高于父亲,本研究也发现被试的母子依恋水平略高于父子依恋水平,但差异并不显著,可能跟样本数量及父母特征有关。

个体与教师的关系在本研究中较为乐观,成绩在年级平均水平以下的学生和最好的学生两组数据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在四个维度(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满意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源于被试所在学校的教师平时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民主。

继续逐个题目分析被试的得分,发现与同伴关系上,题目“我心烦的事比我朋友所知道的要多”(疏离维度题目)得分明显偏高(M = 3.23,SD = 1.34)。与父亲关系上,题目“我会把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告诉他”“当我想倾诉的时候,我会找他”(沟通维度题目)得分明显偏低,分别为M = 2.31,SD = 1.32;M = 2.27,SD = 1.36。“我的烦心事远比他知道的多”(疏离维度题目)得分明显偏高(M = 3.24,SD = 1.44),与母亲关系上,这一题目的得分同样偏高(M = 2.93,SD = 1.38)。与教师关系上,“我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一题被试的得分相较其他题目明显偏低。说明学生遇到烦恼或者问题,很少选择父母作为倾诉对象,即便是关系总体乐观的同伴和教师,也依然不太会告诉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3.2 学校教育方向

学校要高度重视、形成共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鼓励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案例、类比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理念。督促心理教师认真履职,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宣传,使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同时务必经常强调保密原则,保证学生有畅通的交流渠道,放心地表达。对于一些学生共同经历的比较类似的人际交往问题,可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并不孤单,并从互助协作中感受温暖、提升自我。此外,也可尝试排演校园心理剧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教育和思考。

依据数据呈现的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关系,具体工作方向和要点如下:

3.2.1巩固个体良好的同伴、师生关系

初中阶段的情感日趋稳定,班主任应在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方面多下功夫,为学生的同伴、教师交往创设环境。同时,可安排擅长交往的学生和交往不够主动或者缺少交往技巧的学生结成同伴互助小组,通过跃层交流实现“玩中学”。心理教师可在课程中适当增加人际交往部分的比重,对“换位思考”“冲突解决”“沟通与表达”“倾听与赞美”等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加以渗透,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有所感悟,收获技能和方法。

3.2.2改善学生与父母的疏离状态

由于研究数据显示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不尽如人意,为防止亲子关系的疏离,可从以下方面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指导。

针对家长可能存在的沟通意识不强和沟通能力缺乏问题,学校可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安排以“青春期心理特点”“双向沟通”“我讯息”等为主题的培训课程,提高家长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可协助家长组成互助小组,共同商讨与孩子相处的艺术,从而使家长更有方法地陪伴孩子、爱孩子。对于因亲子关系问题前来咨询的学生,必要时可邀请其父母一同参与,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需要,共同面对并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对父母所作所为的不理解和缺乏沟通意愿,可利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或者主题班会、心理课、思想品德课等进行共情、感恩、沟通等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可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初衷和爱,更好地与父母相处。

3.2.3引导学生与自己和谐相处

与自己好好相处、内在统整和谐是与他人好好相处的基础和保障。一位诗人曾说,有时,一个人要像一只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既然很多学生不喜欢和他人倾诉内心的困扰,而每个人又都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那么可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并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绘画、记日记、户外运动、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释放和宣泄情绪。同时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不妨先把情绪安置在一边,问问自己内心的真正需要,聚焦于需要本身,以此出发尝试问题解决。

3.3 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全部出自一所学校,且数量有限;其次,本研究中,被试父母的教育程度偏低,父母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且整日忙于生计,与子女交流沟通时间有限,这些均可能导致亲子依恋分数偏低。这两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推广性,将来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大更具代表性的样本,继续探讨初中生與重要他人关系的状况。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当前幼儿社会性发展新现象
浅淡如何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同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