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内省自知智能,改良高中语文学习能力

2018-05-10王红波

新一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王红波

摘 要: 内省自知智能是一种判断自我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描绘调控、处理改善学习行为的能力。本文试结合教学案例,就培养发展学生内省自知智能阐述3观点:创设自我认知环境,唤醒内省自知智能;通过自我导向学习,发展内省自知智能;加强元认知的训练,提升内省自知智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内省自知智能

1983年,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其中提到了一种超越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的智能——内省智能。在多元智能中,内省智能承担着“智能中心”的角色。内省自知智能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能力,是一种正确认知自我并由此基础采取适当的调控策略、调整相应举措的能力。内省自知智能在于自觉的正确建构,其核心就是关注、反思和重构。它可以使人更好地判断、认识和处理自身问题,包括对自己的准确描绘,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情感、意图、动机和意愿,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基础上形成自觉、自律和自尊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的内省自知智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生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基础能力。笔者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就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内省自知智能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自我认知环境,唤醒内省自知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本质上是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内驱力与学习机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如果缺少了现实中外在环境事物的刺激,人的相关学习技能、神经感知力会逐渐退化,内省自知智能的培养也就缺乏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力创设能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环境,以有效激发唤醒其内省自知智能,更好落实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相关阅读资料、知识链接甚至是典型考题等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认知能力更高提升。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是由学生发现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知识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簡单地传递给他们”。例如,在教学《<论语>选读》的10.17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时,学生在研读文本之后得出以下结论:“本章内容体现孔子对于生命的尊重,问人不问马,对于财产的轻视也体现孔子的仁者之心。”此时教师适时结合12年浙江高考卷,“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然后问学生那段文字更能体现孔子的仁爱观,学生在惯性思维的主导下,自然得出偏向课文文本的结论。教师接着结合《论语》7.27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继续引导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知,学生最终得出了“先人后马的问法更能体现孔子对于生命的敬重,甚至将这种敬重延伸到了动物。”也就让学生对“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的主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内省,有效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动机,对问题研读更辩证深入。

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思维碰撞”的学习环境,训练和提高发展学生的内省自知智能。思维碰撞是指不同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质疑、辩论等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唤起学生的主体乃至个体意识,类似于圆桌会议的“头脑风暴”。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创设此种情景,则可组织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辩论等学习伙伴处得到启迪、启示,从而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师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提升内省自知智能。例如,在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题复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五个小题展开分析,在充分思考、讨论之后,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详细分析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思考重心。之后,将不同的观点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做出评价,阐释赞同或反对、补充的理由。最后,教师展示正确答案,请同学对照思考,让学生自己回答分析自己的错误点、遗漏点,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适时补充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质疑观点、认识不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敝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首先明白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对自己固有观点的质疑就是一种内省自知的开端。

二、通过自我导向学习,发展内省自知智能

自我导向学习又称自我指导学习(SDL),是个人通过努力,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运用任何方法选择和带来的在知识、技能、才艺,或个人在发展方面的任何增进。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开展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结果。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经历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指导学习各个阶段,完成多方面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活动。自我导向学习是与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自然的学习方式及他们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独特的学习方法相一致的,它关注一个完整生命的所有方面,重点在于调动人的各方面能力,建立在学生自我选择与自主自治的基础上。在此类学习模式中,教师不据决策的核心地位,而仅起到协商协议、跟踪进步、激励反馈、处理危机的作用,成功的关键在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觉自律。

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选择并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包括研究主题、预期目标、学习策略及学习资源等。此外,学生有权选择展示和评价自己成果的方式方法。因此,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促进发展内省自知智能的有效方式。

自我导向学习的流程一般为:制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收集相关资料→资料整理分析→学习成果交流与评价。具体过程如下:填写自我导向学习契约,提出学习课题→查阅资料文献,展开学习活动论证→制定学习方案、学习策略→综合运用科学方法搜集相关学习资料→整理分析收集的资料,得出研究结论→学习成果表述、展示与交流。

例如,在《祝福》一课教学前预习环节,教师给班级学生发放调差问卷,回收后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研读之后兴趣点集中在:⑴小说的主题;⑵鲁迅反映的是对辛亥革命的欣赏还是怀疑;⑶造成祥林嫂死因的外在因素是什么;⑷鲁四老爷为什么偏偏要骂康有为;⑸鲁镇人的“看戏心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中自主选择一个主题并写好自我导向学习契约(包括活动主题、学习目标、活动策略、学习资源、任务与时间表、展示与评价规划),教师依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将全班学生编入不同的学习小组。

在预习阶段,教师首先要求学习小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以进行学习活动的论证设计,并制定专题研究的具体学习方案,包括: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小组合作分工、预期达到目标、展示交流方式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图书馆资料、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收集和整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合作整理、分析后制作成PPT课件。课堂教学时,各组代表向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从而使全班学生获得对于《祝福》的完整、丰富文本知识。在自主导向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兴趣,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内驱力会驱使他们展开研究探讨,内省自知智能得到相应发展。

三、加强元认知的训练,提升内省自知智能

内省自知智能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本质特征,人能够反思自己的思维,反思行为方式,反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认清自己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这种特质称之为“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监控认知,是指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目的在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也就是关注“我是怎样学习的”,从而达到对自我的批判性反思。这种自我反思的思维能力也是内省自知智能的表征之一。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内省自知智能也应加强元认知的训练与提高。

在教学中,通过“出声思考”和“自言自语”相结合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元认知监控的意识。例如,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学中,教师先点明这句话的典故——赞美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光荣战死的事迹,并请学生阅读完作品后谈谈作者的写作主旨。然后用10分钟时间欣赏电影《西线无战事》片段,接着在限定时间内,根据学习任务完成作品赏析。由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不是很强,教师又将学习目标细化为:①小说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②人物的活动场所在哪里?背景环境有什么特点?③小说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④小说中有哪些悬念?谜底揭开时对主人公有怎样的冲击?……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完成前一步的学习后借助已设计好学习目标进行反省:“我能完整复述学习目标吗?”“在规定时间内,我能把学习内容按学习目标描述出来吗?”“把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描述给学习伙伴,我做得到吗?”“在学校过程中,还存在那些疑惑?该如何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进行以上元认知的训练,可大大提高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元认知监测下的认知策略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内省自知智能的重要途径。认知策略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组织精制策略、储存提取策略、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利用元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参考加涅的“精制过程流程图”。

在高考复習“古诗文鉴赏”考题中有关“表现手法技巧”时,运用“精制过程流程图”,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⑴我要掌握“表现手法技巧”吗?——学生明确精致对象,明确元认知目标;⑵我能准确说出“表现手法”相关知识吗?——学生对自我已有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并通过学习,明确常见六种表现手法,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了解各特点及作用;⑶精制——运用相关知识阅读古诗,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解决相应问题。⑷我精制的效果如何?——通过对过程的评价,选出较精准的答案,并对照参考答案,自我纠正答案中的偏差不足;⑸精制结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学生自然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有步骤地加以解决。

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内省自知智能,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不断探索自我、丰富自我,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美)坎贝尔(Campbell, L.)等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98-103.

[2]梅松竹,冷平元.认知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理论实践新视野,2005 (11).

[3]于卫华.引领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思路设计[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 (38).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