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问题研究

2018-05-10裴香淑

新一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素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

裴香淑

摘 要:教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各大中等职业院校虽然增强了对“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重视,但是在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首先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构成,其次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

引言

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到资金、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要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明确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策略,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提升师资队伍建设质量。

一、“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构成

(一)理论与实践素质

“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较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不仅要对理论基础知识、职业岗位知识以及技能知识进行掌握,还应该明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全面探究和本专业相关的难点及热点问题。“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素质,还应该具备和专业有关的实践素质,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全面发挥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对职业技能的应用及操作,因此“双师型”教师应该对岗位操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规范等进行有效掌握,具备履行工作职责的实践能力及实践素质。

(二)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指的是教师应该对教育教学、专业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创新。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指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及规律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专业理论创新指的是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在原有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建立新的教育理论体系。教学实践创新指的是根据专业实践问题,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及操作规程,进而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学管理创新指的是结合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探究管理规律及方法,进而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三)文化素质

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就需要“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双师型”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知识,还应该对职业知识、行业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等进行掌握。职业知识包括企业规章制度、职业品质、岗位规范等。行业知识主要是教师对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基本了解,包括行情动向、行业知识与技术等。对于跨学科知识而言,是将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在专业教学中渗入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职业道德素质

“双师型”教师属于一种教育和生产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应该具备教育界和生产界的职业道德。在教育界当中,“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应爱岗敬业、终身学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做好课堂教学工作,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在生产界当中,“双师型”教师应该了解本行业的职业道德,言行举止应该和行业道德规范相符合,自觉根据行业职业道德行事,另外也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行业职业道德进行培养。

(五)管理素质

“双师型”教师承担着生产及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不仅要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管理,也要对他们实施专业实践管理,因此“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不仅要对计划、激励、组织、协调等管理功能进行全面了解,还要对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管理手段等进行掌握。另外,教师也应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与专业实践计划,有效控制课堂气氛及秩序,激励学生勇于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所有困难,并帮助学生协调好学习及实践中的所有问题,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1]。

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问题

(一)评判标准不统一

现阶段,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判定标准。甚至部分学校及教师都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结合,只要有这两个证件就可以了,导致学校降低了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视,而教师本人也不再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进而影响了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多数中职院校之所以很难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其重要原因就是判定标准不统一,缺少具体的培养方向。

(二)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中等职业学校当中,虽然有很多和师资建设有关的政策性文件,比如评奖评优、物质奖励等,但是由于受到学校或者是社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实施力度较低。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资金来源主要以学费以及财政拨款为主,科研经费、校办企业以及社会集资等的所占比例较小,由于教育资金有限,导致教师待遇也很低。学校多数情况下都会根据奖励制度每月给“双师型”教师发放一小部分“双师补助费”,属于一种象征性体验,奖励金额并不大。这种奖励制度降低了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培养条件不成熟

现价段,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式都是“派出去”,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到相关企业去调研和锻炼,这种方式的出发点虽然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多数中等职业院校的师资数量都比较有限,导致他们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无法让他们到企业去学习。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可以到企业当中进行锻炼,但是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及经济效益,都会对一些重要技术和关键细节等有所保留,进而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2]。

三、“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策略

(一)统一评判标准

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判标准,不仅仅是对“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进行认定,最重要的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进行明确。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评判标准进行细化,建立健全针对性强、导向性强以及实施性强的评判指标体系,在统一评判标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双师型”教师应该有一个从低到高的成长期,进而让他们不断成长;第二,“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双能”与“双证”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知识、态度以及实践能力的完美融合,其中“双能”指的是和教育有关的能力以及和生产有关的能力;第三,“双师型”教师的评判不仅是职业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职业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所以在评判过程中也可以从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等方面进行考虑。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第一,待遇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提供给“双师型”教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同时让他们享有晋升职务的优先权,另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来说,也可以建立和企业股票期权相似的产权激励制度,和教师共同发展,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岗位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注重实绩和贡献,并对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拉大岗位间的薪酬差距,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不劳不得”的薪酬激励制度,多为“双师型”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进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

第三,地位激励。为了全面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学校也可以让他们参与一些管理工作。对于“双师型”教师来说,他们比较了解行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以及岗位技能的培训,所以让他们参与管理及决策也比较合理。适当地给“双师型”教师一些决策权及管理权,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公精神,全心全意的为学校服务,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服务于地方产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和地方经济存在紧密的关系。为了确保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吻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开展专业课教学活动,利用“帮、传、带”的形式对校内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加速他们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能够带给学校一些新的技术、工艺及要求,进而让校内教师快速掌握行业新动态,有利于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

四、结论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作,学校可以从评判标准、激励机制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对该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师资建设质量,进而将教育和生产进行有效衔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彦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安培.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3]徐哲.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素质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及人员素质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素质培养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