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2018-05-09周玫娟董建党陈雨娜
周玫娟 董建党 陈雨娜
【摘 要】胃肠道曾经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盲区,其理论依据是胃肠道内存在大量气体,而气体是超声检查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超声造影剂的开发和使用突破了这种限制。胃肠道超声检查已经被认为是很多胃肠道疾病的一种有效诊断工具,并且已有很多针对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和临床应用的报道,使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方面有了相对统一与规范化的标准。本文就超声造影检查对于胃肠道各种主要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超声;胃肠道;造影剂;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胃肠道属于空腔脏器,胃腔内的气体及其内容物的伪像使超声图像的清晰度受到很大影响,一直到上个世纪80 年代,都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的盲区。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剂的研发和临床使用,大大提高了胃肠道超声检查的图像质量,从而促进了胃肠超声检查快速的发展和应用,逐渐成为腹部超声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前需口服造影剂充盈胃腔,以去除胃内气体和黏液干扰,方法简便、有效、患者依从性好。本文就超声造影检查对于胃肠道各种主要疾病的临床应用与进展进行概述。
1 胃肠超声造影剂的发展
由于胃腔内气体跟内容物的伪像干扰, 胃肠道曾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的盲区。最早期的胃肠超声检查是通过饮服水或其他液态造影剂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伪像干扰[1]。经常使用的充盈剂有水、桔子汁、二甲硅油和富含纤维素的混悬液等。口服后,胃腔显示为无回声区。这些造影剂调制简单、价格便宜,用于显示胃内高回声病灶效果比较好,但是水溶液在胃腔停留时间太短,并且饮水后的远场回声增强效应,从而出现干扰胃后壁的显示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一阶段,胃肠道疾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应用有限。1985年,郭心璋等[2]采用谷物类粉末熟化物配制成混悬液,研制成功新一代食品型“有回声型造影剂”,能更有效的减少胃腔气体及黏液的伪像干扰,胃腔内能停留30~50 min,使检查者有足够时间细致地观察胃壁的层次结构及病变的范围、浸润程度度和周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等,现已成为主流胃肠造影剂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
2 胃肠超声造影方法
使用常规实时超声诊断仪,一般首选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为3.5-5.0MHz,根据体形及年龄可适当调节频率的大小,以更清晰的显示胃肠壁层次及蠕动情况。患者检查前12h内禁食、禁水,排除禁忌证,例如上消化道穿孔、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等。使用“天下牌”速溶胃肠超声造影剂,用开水冲的同一时间搅拌形成均匀糊状液体,然后冷却到常温备用。一般情况下,小儿用药剂量为200-400ml,成人用药剂量为500-600ml,口服造影剂后进行超声检查。先嘱患者站立位以便动态观察造影剂流入胃腔的情况,保证扫查切面的连续性及超声图像的完整性,避免跳跃式、不规范扫查,避免漏诊发生。以肝左叶为透声窗,于腹主动脉左前方观察造影剂通过食管下段及贲时是否通畅顺利,贲门处管壁是否有增厚或者狭窄改变;然后左侧卧位,置探头于左侧第9-10 肋间做肋间斜切面的扫查,以观察胃底部及相邻肾脏、脾脏,此切面可获得完整的胃底部超声切面图像;然后右侧卧位,用探头在上腹部做纵横扫查,来观察胃体、胃窦、大弯、小弯及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和相邻肝脏、胆囊和胰腺器官[3]。
3 胃肠超声造影检查临床应用现状
3.1 胃、十二指肠溃疡 病变处表现为胃壁局限性隆起,增厚,呈低回声,可测量胃壁增厚的范围大小及厚度,可显示出黏膜表面的完整性破坏,呈大小不一的黏膜凹陷,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口大底小,底部平坦呈“火山口”征,黏膜凹陷表面附着有强回声斑点及斑块,后方常伴有“彗星尾”征。周围增厚胃壁层次较清晰,需同溃疡型胃癌鉴别。幽门部溃疡可伴有胃排空的延迟,溃疡急性期可出现幽门管的痉挛、狭窄及胃潴留的发生[4]。
李志国[5]报道,超声造影剂在溃疡口与沉积的微小气泡形成明显的强回声,可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微小型溃疡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而且超声造影检查在患者的依从性、重复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儿童耐受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消化性溃疡超声诊断符合率在90%左右,高于X线钡餐造影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疗效评判指标,并在胃溃疡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足之处是超声检查不能作出定性诊断,需依赖胃镜活检。
以往研究表明,超声诊断对进展期胃癌的准确性和敏感度均较高,诊断符合率为68%~98%。超声检查对进展期胃癌的定性、定位诊断与胃镜检查无明显差异,而且对癌变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邻近脏器有无浸润转移判断跟术后病理较为相符。经腹超声造影不仅可以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下肿瘤,并且对于肿瘤的分期以及容易遗漏的贲门癌也有较好的诊断。胃肠超声检查的简便易行和对层次结构的良好分辨率,有利于发现早期胃癌。但是无法行病理切片,其有赖于胃镜对病灶取活检确诊。
3.2 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为胃壁内局限性肿块,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起源于黏膜下的固有肌层,呈类圆形、单发;可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内部多呈实性低回声,边界清晰,黏膜面连续完整。
胃肠间质瘤是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临床症状出现较晚,并且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可发现部分病灶,然而常常因病变部位的黏膜层连续的完整性,活检难以取得病变组织。超声诊断胃间质瘤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定位准确性高 ,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4 局限性及展望
自1980年来,大量研究描述了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这些研究都表明胃肠道超声造影检查相对于传统的超声检查对胃肠道疾病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检查过程中,特别是在评估肠道疾病时,超声造影检查是费时的,而且超声造影检查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具体分析,并且大多情况下对超声工作者的经验技術水平依赖较高。
展望未来,随着超声设备的不断发展、造影剂的不断完善以及经验的不断累积,进一步加强胃超声造影检查标准化研究及检查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对早期胃癌诊断,进展期胃癌的分期、分型及肿瘤预后评估以及对良性胃溃疡的药物疗效评价和胃肠疾病筛查等方面,超声造影检查可发挥出更有价值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Abdel Bagi ME,Al Karawi MA,Sammak B,et al.Water enhanced"non-paralytic"transcutaneous ultrasound of the normal gastric wall layers(WETCUS)[J].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8,45(24):2051-2054.
郭心璋,张武.口服胃肠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3):334—365.
孟春红,江峰.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J].医学信息,2016,29(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