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评价

2018-05-09王麟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化检验影响

王麟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的血液标本70例,对比分析所有患者的葡萄糖、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肌酐、谷草转氨酶、血尿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化验结果。结果: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溶血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都明显的比溶血前有所升高,差异显著(P<0.05),而葡萄糖、总胆红素、肌酐都明显的降低,但是和溶血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血液标本采集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的现象,一旦标本发生溶血,应该将标本样品设置空白,并且将影响降到最低,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再次采集标本。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结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

溶血的发生是由于在标本的采集过程中,采血的办法不规范加上检验过程中操作不标准,对血液的红细胞产生了破坏,使得白细胞以及其他物质进入血清,对血液产生了影响,导致出现了红色的现象[1]。血液的标本在采集和保管的过程中容易对其质量产生影响,而且标本的质量还会直接影响血液检查的可靠性。因此这种情况就要求相关的检验人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否进行评估。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的血液标本70例,主要研究分析溶血标本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的血液标本70例,其中包括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30岁-5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1.2±3.4)岁。对所有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器进行分析。

1.2 方法 对70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液进行采集,剂量为4ml,将其平均放置在两支试管中。其中一只采用人工办法对其进行溶血,然后将其放置在室温下让其进行自行分离。30min后,对其进行120次/min的速度实施转动,等到标本离心经过10min后,使血清分离完成,放置好等待备用。剩下的一支标本在相同的基础上实施离心,然后将血清进行分离,从中取出1ml的血清备用。所有血液的标本血清以及溶血血液标本的血清全部实施测定,次数为1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的结果。然后对70例正常者的血液标本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并且测定平均值。而且还要对溶血血液指标测定的平均值以及正常向血液测定的平均值进行掌握。然后对其平均值的大小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如果结果显示P<0.05,表示本次研究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溶血前,标本中的检测结果分别为谷丙转氨酶(22.48±1.24)、谷草转氨酶(27.32±0.82)、乳酸脱氢酶(180.35±34.63)、肌酸激酶(83.22±4.52),溶血后各指标结果分别为(29.68±1.30)、(37.93±1.22)、(325.69±45.75)、(14.03±2.14),溶血前经皮相互比较,溶血后明显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前血液中的葡萄糖(6.92±1.88)、总胆红素(5.82±1.14)、肌酐(69.62±6.24),溶血后各指标分别为(4.06±1.22)、(3.23±0.90)、(65.93±5.97),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实施生化检验血液标本时,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都会遭到破坏,使得各种血细胞中都会释放一种成分,而且还会直接干扰和影响临床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临床实际检验的过程中,溶血包括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2]。

体内溶血中将其分为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发生物理因素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大型的血管手术或者是实施人工心脏瓣膜手术后发生的溶血现象;而药物的中毒反应、配血不合导致的输血反应等是造成溶血的生物因素。临床实际的工作中,导致溶血发生的因素比较多,例如血液标本的试管质量不达标,注射器的针头连接密度不达标,使得空气进入,标本中出现了泡沫,经过一段时间后,泡沫会出现干燥的现象,导致破裂,造成了溶血的发生。因此为了将溶血的发生率降低,应该不断的强化标本的采集技术,首先对体外溶血的发生进行控制,要求在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一定要合格,并且应该严格的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其次还应该不断的使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3]。对于发现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应该重新进行采集,避免出现结果不准确的现象。而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血液溶血后,标本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和溶血前相互比较,明显的升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溶血后,血液中的葡萄糖、總胆红素、肌酐等出现了明显的下降现象,和溶血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血液标本采集后,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的现象,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标本的采集标准进行,对采血所需的器械的质量问题应该严格的把关,一旦标本发生溶血,应该将标本样品设置空白,并且将影响降到最低,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再次采集标本。

参考文献

谢昆,容海欣. 溶血后与正常血清中各个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5):140+148.

许晓辉. 溶血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及纠正措施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4):227-228.

殷文正. 浅议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反应曲线发生异常的原因[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4):14-15.

猜你喜欢

生化检验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干扰及纠正性回归分析
生化检验指标对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分析及报告
标本溶血对部分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及预防探讨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