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俄国外交的特点

2018-05-09卢燕茹

卷宗 2018年6期
关键词:外交特点

摘 要: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外交以快速工业化的成就为物质基础,慎重挑选结盟对象最后与法国结盟。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俄国外交大臣任命和对外政策都相对稳定,社会舆论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对外交产生一定影响。总体来看,“反改革”时期的俄国外交能够顺应形势变化做出调整。

关键词:亚历山大三世;外交;特点

在俄国历史上,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有着“反改革”的“恶名”。在其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辉煌之后,亚历山大三世在俄国历史上留下了专制和保守的名声,但他却不乏处理内外政务的才智。执政十三年,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外交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积极发展国内经济,为俄国外交奠定坚实基础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后,继任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面对现实压力,通过增强出版审查和改进警察机构,加强了社会控制,同时对亚历山大二世大改革的地方自治政策进行了调整,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以此来稳定形势。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亚历山大三世积极发展俄国经济,其中最突出的是大力支持铁路建设和推行经济改革。

铁路作为“实业之冠”,不仅对交通运输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而且还拥有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不但推动了俄国煤炭、钢铁和交通服务业等的发展,也为大型股份公司奠定了基础,同时形成了股份公司和其它各种股份公司的一个新起点。早期俄国政府主要依靠私人投资进行铁路建设,而铁路建设对资本的需求量巨大且回收周期长,为了解决铁路公司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俄国政府通过国有银行认购了5%、总数不超过4.4亿卢布的股份,以打消国民的疑虑态度,鼓励民间资本购买铁路公司股票,最后,铁路公司获得了16亿卢布的资金。另外,政府不仅通过国有银行向铁路公司贷款,还直接投资铁路辅助设施建设,同时认购深陷债务危机的私有铁路公司股份,以助其渡过难关。到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私人铁路铺设已经颇具规模,政府开始恢复国家修建铁路,并从私人公司手中赎回铁路,为了保护铁路相关产业的发展,财政大臣维什涅格拉德斯基还大幅提升了钢铁类产品的关税,禁止向国外订购铁路设备。在政府的支持下,1881-1895年间,俄国铁路建设里程达到2838公里。

除了促进铁路发展之外,亚历山大三世还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大力引进外资,加大政府对重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等。这些改革措施助推经济快速发展,最终使俄国在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并开启了90年代的“工业高涨”时期。俄国工业化的完成使得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纵横捭阖的底气。

2 慎重挑选结盟对象,最终联合法国结成俄法同盟

亚历山大三世在挑选结盟对象的问题上,异常审慎,几有反复,从最初的与德奥的三皇同盟转向了与法国结盟。雖然在内政问题上不认同前任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自由主义的理念,但在外交活动中却延续了戈尔恰科夫的外交思想,强调国内发展优先,与保守的大国重新结盟,避免使俄国卷入没有把握的战争。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1881年6月,俄德奥三国签约,史称新三皇同盟。然而,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亚危机暴露了同盟的脆弱性,俄国事实上被奥匈帝国排挤出巴尔干地区。在俄奥关系恶化的同时,亚历山大三世希望能与德国保持同盟关系,俾斯麦出于希望俄国在德法冲突时保持中立的考虑,于1887年6月18日签订了俄德再保险条约。但是,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抛弃了俾斯麦精心编织的条约安全网,实施全面出击的大德意志帝国计划,1890年俄德再保险条约到期后,威廉二世选择不再续签。

德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使得俄国开始与法国接近。亚历山大三世明显地转变了对法国的态度,1891年7月,法国舰队访问俄国喀琅施塔得时,亚历山大三世脱帽聆听马赛曲,此即俄法接近的先兆。1891年8月起,俄法开始探讨两国结盟之可能,经过长达一年的讨论,1892年8月18日,法国副总参谋长与俄国总参谋长在彼得堡草签《俄法军事协定》。在此期间,德国通过了加强陆军法案,并对俄国发动了关税战,1893年双方将相互间的关税提高了50%,俄德矛盾推动了俄法军事协定的核准进展,1894年1月4日,俄法同盟最终形成。

俄法同盟是欧洲自德国统一强大之后两国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战略趋同,两个都曾称霸一时而不接壤无利害关系的破落历史强国,在暴发户似的新霸主德国的东西两侧悟出了远交近攻策略的奥妙。亚历山大三世决定与法国联手对俄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俄法结成同盟是赌上俄国命运的大事,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俄法同盟悄然播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3 外交人员任命相对稳定,外交政策相对稳定长久

亚历山大三世时期,俄国外交大臣任职相当稳定持久。其在位的十三年内,吉尔斯一直担任外交大臣一职。吉尔斯与亚历山大三世相互配合,在处理结盟的问题上,步步谨慎。吉尔斯本人是前任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的侄女婿,他承继了戈氏的外交理念,继续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晚期的外交纲领,强调国内发展优先,与保守的大国重新结盟,避免使俄国卷入没有把握的战争。在此纲领的指导和亚历山大三世的首肯下,1881年6月俄德奥恢复了三皇同盟。俄奥之间显然产生矛盾的因素多于使二者合作的因素,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开始倾向于与德国另订新约,但1887年达成的俄德再保险条约随着新德皇威廉二世的继位再现裂痕,俄德再保险条约1890年到期后未续。这个决定标志着俄德间的伙伴关系被废除,也迫使俄国改变策略,与法国接近。

共同的威胁使似乎天生敌对的俄国和法国让逐渐接近。俾斯麦的下课使俄国看到了现实的威胁。亚历山大三世在1891年说:“一旦法德开战,我们必须立即全力打击德国,不让他们从容击倒法国之后再来对付我们。我们必须纠正过去的错误,一有机会就把德国摧毁。”俄法协定在俄国批准后俄法同盟已成定局。

随着形势的变化,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俄国,虽然在联合对象上有变化,但不变的是对俄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最大追求。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外交大臣吉尔斯君臣配合,在涉及俄国国运的问题上做出了选择。

4 社会思想与舆论开始对外交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国内改革的进行,俄国的对外政策机构虽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但在外交决策方面出现了新变化。随着改革的进行,民主思想得到推广,对外政策的理念开始有了些许微妙转变。同时,社会思想与舆论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外交决策。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曾讲过:“如果失去了社会意见对对外政策的信任,那一切都完了。”当时的政论家兼出版商卡特科夫(1818-1887)曾于1884年2月自夸式地向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写道:“我举起了俄国统一和俄罗斯国家政策的旗帜……部长们与我商量,身居要职的省长们向我说明他们的建议和困难,对外政策必须重视我的意见。我的意见等同于政治纲领。”不过,当时的斯拉夫派、自由派,包括社会媒体舆论,他们对于国家对外政策的决策仅仅具有某种间接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沙皇本人及身居要职的保守派官员。

综上,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时期的外交以工业化成就为物质基础,慎重挑选结盟对象最后与法结盟。这一时期,俄国外交大臣任命和对外政策都相对稳定,社会舆论也开始对外交产生影响。总体来看,“反改革”时期的俄国外交能够顺应形势变化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杨尚荣:《亚历山大三世与俄国现代化》,《西伯利亚研究》,2015年12月,第42卷,第6期

[2]姚海主编:《俄罗斯文明与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3]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4]波将金等主编:《外交史》,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5]陈新明:《十八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卢燕茹(1993年5月),女,汉族,山西汾西人。研究生 苏州科技大学 方向:英联邦国家历史与文化

猜你喜欢

外交特点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