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普查
2018-05-09张楠楠
张楠楠
摘 要: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国力资源调查,其中形成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对文物实施了动态管理,让资源活了起来,带动了博物馆科普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针对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而从数据管理到共享知识社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管理;共享知识社区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相关工作,为针对境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全部国有单位保管以及收藏的文物,实施登记和普及。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调查,更是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的国力调查。首次调查工作由国务院进行领导,全面对可移动文物进行登记,建立全国信息登记平台,以便更好的对文物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
1 数据资源要逐渐实现透明和开放
结合不同的情况,每个收藏的单位都制定了自己的管理形式,但根据基本的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涵盖了几个必要的程序:将文物入库、分类、登机、编目、注销等等。这便产生了传统文物资源数据[1]。在大部份的博物馆当中,由于需要保护文物的安全,在进入库房的时候会经过很多繁杂的手续,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从业人员都没有见过馆中的藏品,只能在藏品编目当中,将资料进行公开,其它的都作为账目资料封存起来,依照工作需要实施记录和查看。根据这一意义,能够接受到文物的受众群体非常少,文物的研究和利用率并不高。即使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对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没有完全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更限制了大众对文物的影响。
首次对可移动文物进行的普查工作,将各个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了重新整理,将账目进行了完善,更让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国家文物局对文物的数量、分类以及保存等情况有直观的了解,形成动态的管理平台,以便更加便捷高效的查看数据,对其进行高效率的应用。
由于要对文物的安全进行考虑,在收藏单位当中的工作人员并不能随时查看实体文物,对于相关资料的查询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对可移动文物的普查工作,可构建有权限设置又能查询数据的平台,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资源数据库,工作人员利用平台便可查询文物的图片和具体数据,甚至借助高清相机拍摄的照片比实体还要清晰,不但缩减了繁杂的手续,又降低了查看实体带来的安全隐患,實现了共赢。此外,展览工作人员可以应用对数据的普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对文物的状况深入了解,唤起了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使相应的展览工作更具灵活性,也让更多的藏品能够走出库房,走进人们的视野。
2 数据管理想知识管理的升级和深化
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构建了数据资源库,对于平台的利用,不但要使用好,还要管理好。收藏单位可以结合相关的普查数据,设置专门的馆藏管理系统,可以涵盖收集数据、收入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以及查询数据等项目,提供研究文物、保护文物以及利用文物的服务。
有些文博单位在普查之前应用了Microsoft Excel的形式进行管理,已经不在使用纸张,使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还可快速进行查找和保存[2]。原来的管理统计方式,不但需要消耗纸张,在抄写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一些错误,在应用电子版的管理方式之后,加快了信息的转化和传递的速度,为数据库的构建做好了基础的铺垫工作,使数据库成为了一种对知识的管理,而不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
对于数据库的形成和管理,仅为文物管理工作当中的某个阶段和步骤,其功能已经与传统的数据管理存在很大的不同,更多的是对更多数据的整理和挖掘,最后可划分出不同用途的不同子系统知识库。之后,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权限,以便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等。总的来说,对于数据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管理层面,还要将数据的使用效率进行提升,使其能够更多的被转化,成为研究和保护文物的重要资源。
3 数据资源知识共享社区初探
3.1虚实结合的展览共享社区
当前,对于展览经常应用的模式为各管其下,简单来说便是收藏单位依照自己文物的数量,种类等进行规划展览,由于在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当中,馆藏品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对于通史展的设施存在一定的难度,大多以主题展览为主。在建立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之后,可逐步实现将不同区域博物馆之间的资源进行共享[3]。例如:某小型博物馆想开展一次针对某一时期的文化通史展览,但由于馆内的藏品有断代,可应用平台对需要的文物进行查看,与其它的博物馆进行交流,便可成功举办展览。此外,对于数据库的应用,会产生更多主题的展览。其一,应用交流、借展的形式,可将展览制作成特别实在的文物展;其二,利用相应的资料以及3D模型,可举办虚拟形式的展览,只有将展览的主题确定之后,便可在某个区域甚至全国搜查具体的信息,与其它的博物馆一同将主题完成,使展览更加丰富,也将展出率进行了提升。现代,是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对于网络与微信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观看文物,其中的知识性以及涵盖的趣味性,并不会逊色于到博物馆实际进行参观。
3.2 图文并茂的鉴赏共享社区
在对文物进行普查之后,占据最多数量的为图片数据,依照对文物普查进行拍照的相关规定,对于照片的拍摄才需要非常全面并且清晰,可将文物的全貌完全进行展示。平面文物有3张左右的图片,立体性文物则会多一些,大概为6张左右。这样可以借助图片,良好的对文物的全貌进行观察,可判断出其中的纹饰以及一些细节。针对某个收藏单位进行分析,不可能将某个时代或者某个类别的文物全部收藏起来,但是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可提供搜索、筛选以及对比分析等服务,可使人们通过鉴赏、比对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将以往研究资源不足的情况打破,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打开了新时代的道路。
3.3 馆际交流下的资源共享社区
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实际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涵盖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等等,主体为各个博物馆和图书馆等。在传统的工作形式中,根据行政管理的相关体系,作为文物收藏的主体,要直接对上级管理部门进行交流,与其它的一些单位交流非常少。例如:在每个博物馆当中,都有很多的馆藏文物。在图书馆当中保留了很多的历史资料,但是由于两个单位之间并没有过多的交集,博物馆人员对于文物的研究会出现不全面的情况,对研究的进度和质量造成了影响。在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的帮助下,只要将这些资源进行结合,将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便能对文物进行更好的研究,让文物活起来,使其能够带给大众更多的惊喜和文化。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可移动文物普查的相关工作是非常成功的,无论是在科技方面还是在信息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突破,更加注重对数据库的应用,使资源的应用更加灵活和高效。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数据库的建设,深入应用互联网+的管理模式,使研究的思维模式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罗娜.从可移动文物普查看博物馆文物藏品档案管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10):104-105.
[2]施雨岑,王思北,蒋芳.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大普查[J].小康,2017(26):82-83.
[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圆满结束[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3):113.
[4]吴红波.可移动文物普查——从数据管理到共享知识社区[J].博物馆研究,2016(0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