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8-05-09李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6期
关键词:学具气氛兴趣

李芳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好学具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变教师的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学生自己在操作、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学具;兴趣;气氛;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78-01

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具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运用实物、教具、学具、通过操作、模拟、画图、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分析数量关系,充分感受数学的意义。

一、运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赞科夫指出的:“兴趣是学习知识的能源,是发展智力的原动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是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正确地使用学具,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所决定,他们往往对直观的物件比一些抽象的说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适时运用学具,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学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操作活动又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的要求去分析、综合、比较,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学具的利用,正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利用学具,通过操作、演示、拼割、组合等方式调动起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一齐参与,增强有意注意。俗话说:“心灵手巧”也正是说明了手、脑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把圆柱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拼起来,就近似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即v=sh。这样,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动手切割拼合,很容易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运用学具,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保留有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要缩短学习知识与学生思维能力两者之间的距离,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与理解,往往与他们作用于物体、学具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利用学具让学生在操作中说说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一直处于直观、运动和探究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有效地促使儿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9+几时,教师首先用9个球,盒子外有两个,观察盒子里面的球还差几个就凑成十个(还差1个)就把盒子外面的2个球分成几和几?(1和1)拿走一个放在盒子里,这样9和1凑成10,盒外2个拿走1个,还剩1个,那么10再加盒外的1个就是11个。学习了上述9+2后,再让学生摆小圆片学习9+3表示怎样用凑十法,计算引导学生边摆、边思考,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9+3等于几呢?9個小圆片要想凑成十个还差几个(差1个)没有一个怎么办?把另外3个圆片分成1和2,于是得出9+1=10、10+2=12,所以9+3=12.这样借助直观学具学生在认识凑十法的计算过程中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保证学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思维,增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程度,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四、利用学具,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降低思维的难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更是如此,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因此运用学具通过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表象,让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由表及里的发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敏锐的洞察力,获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找出关键所在,进而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降低思维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五、运用学具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本身是重要的,但真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长期起作用,并使其终生受益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时,用好学具有利于向学生渗透,对应、转化、数形结合、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六、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数学问题解决”意识得到了强化和培养。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总之,运用学具,动手操作是一种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运用学具能通过“变”静为“动”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恰当的运用学具,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东岳;新课标下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郭淑轩;小学数学中“算理”教学的策略之我见[J];才智;2013年17期.

猜你喜欢

学具气氛兴趣
Creating an Atmosphere
当个努力型“气氛组”成员也不错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除夕赴年夜饭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