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绩效评价的探索性分析

2018-05-09郭净耿军会陈小荣

会计之友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中小企业

郭净 耿军会 陈小荣

【摘 要】 非研发创新与研发创新都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绩效,非研发创新对于中小企业尤其重要。但在目前传统创新理论为主的研究中,创新绩效评价更多反映的是研发创新的结果,而没有体现出非研发创新的作用。利用文献分析法,将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分为两大类六种模式,即技术类包括外部技术和知识采用、现有知识创新应用和改良、产品和服务定制与设计,非技术类包括营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每种模式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以全面反映中小企业的非研发创新绩效。

【关键词】 创新绩效; 非研发创新; 评价指标; 中小企业; 探索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8-0067-05

一、引言

非研发创新(Non-R&D; Innovation)与研发创新(R&D; Innovation)同是创新的重要形式,在企业的创新实践中,非研发创新活动广泛存在,包括寻找、发现、实验、开发、模仿或者采用新产品、新工艺及新组织形式的众多活动,可以说,非研发创新是企业中除了研发之外的各种其他创新类型的统称,這些活动本身具有创新性或者与创新的实现有关[1]。考虑到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非研发创新活动更是缺少研发资源的中小企业的主要创新模式[2]。但在已有的企业创新文献中,95%的研究中自变量都是研发[3],可见,传统创新理论中,研发几乎与“创新”是等同的,非研发创新无论从理论研究上还是政策制定上都是被忽略的。实际上,以收益变化来衡量的话,实施研发创新和非研发创新企业的创新绩效并没有显著不同,但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那些实施非研发创新的企业的创新绩效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测量?非研发创新变量能够多大程度地测量创新绩效?[4]

传统创新理论中,创新绩效更多地反映企业创新中技术研发活动的创新结果,甚至研发是解释创新绩效的唯一因素[2]。然而,在创新活动多样化的情境中,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线性关系将被打破。非研发创新活动在企业创新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把其作为经济模型中变量的研究还不多见,仅依赖研发数据难以反映全部的创新[5]。也就是说,传统研发中心论的观点已经不能全面解释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创新优势及创新绩效,必须从企业的创新实践出发,充分考虑非研发创新活动,才能体现出企业创新战略和行为的多样化及全面的创新绩效。

综上,目前国内外关于非研发创新绩效的文献相对匮乏,不能全面反映非研发创新的绩效表现。本文将在回顾现有非研发创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非研发创新的模式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以期实现非研发创新绩效的可测量和可操作化。

二、研究述评

(一)非研发创新内涵和模式的相关研究

非研发创新在企业中广泛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早期研究将企业中存在的除了研发之外的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活动都纳入非研发创新活动的范围之内,但没有形成非研发创新的明确概念。进入21世纪,创新的范式开始从内部研发转向系统性创新,非研发创新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明确界定了非研发创新是指企业中除了研发之外的各种其他创新类型的统称,这些活动本身具有创新性或者与创新的实现有关[1]。

已有文献对非研发创新活动模式分类的探讨比较多,Arundel et al.[6]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非研发创新,总结了技术引进、渐进改良、反求模仿以及现有知识的创新组合应用四种非研发创新模式。杨桂菊等[7]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提出基于获取式学习可能导致企业的四种非研发创新行为,分别是破解和应用先进技术、独特的功能和外观设计、相似但有新价值的产品、产品集成创新。Lopez-Rodriguez et al.[5]基于已有文献,将非研发创新活动归为三类:运用现有技术知识对产品和程序进行微小调整或增量改变;模仿或采用使用者开发的创新;以新的方式整合现有知识。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仅有技术创新、产品或流程创新是不够的,商业模式、营销和组织创新也是企业创新成功的重要来源,在非研发创新活动中也逐渐受到重视。郑刚等[1]提出非研发创新分为技术和知识采用、反求工程与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市场创新四种模式。孟禹[8]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出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五种模式,分别是产品与服务定制、模仿与设计、外部技术采用与改良、组织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Zheng et al.[2]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非研发创新活动分为五类:营销创新、技术采用和渐进调整、产品和服务的顾客化、组织创新、模仿和设计。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更是不可或缺,对于企业构建竞争优势有重要价值[9],也驱动着企业的成长和收益[10]。每家企业都要找到独特的商业模式,并且为了保持长期竞争力还要不断地再思考、再设计和再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中小企业也必须依靠自身资源进行商业模式创新[11]。综合以上,现有研究认为非研发创新活动可以分为技术类和非技术类创新活动,技术类包括技术和知识的采用、渐进式改良、反求与模仿、现有知识的创新运用和产品服务创新设计等,非技术类包括营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二)非研发创新研究中创新绩效的度量

现有关于非研发创新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创新绩效往往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来测量,其中R&D;投入、专利数量、研发人员数量和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等指标是经常使用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主要是指采用李克特量表来进行主观判断,尚润芝等[12]以创新想法的产生、对创新的支持、创新实施3个方面的8个问项来测量创新绩效。孟禹[8]实证检验了五种非研发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其创新绩效的测量问项为“新产品开发的数量不断增加”“专利申请的数量不断增加”和“新产品的开发速度不断提高”。

虽然非研发创新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中小企业之中,而且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但目前创新绩效的测量更多沿用主流创新理论的思路,将研发作为创新的起点或主要模式,而忽略了创新的本质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实践的实际情况(研发投入低、技术专利少)。从创新投入的角度来看,研发费用支出这一传统的创新评价指标已经难以全面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而从创新产出来看,研发人员数量、专利拥有数量等评价指标也仅能反映研发创新,而不能涵盖非研发创新带来的创新绩效。大多数文献中将研发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绩效主要因素的现象已经被意识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绩效测量中没有体现出非研发创新活动的独特作用[4]。非研发创新活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创新绩效?这正是本文要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非研发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分析

欧盟创新调查(CIS)是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创新调查,调查的范围从最早只关注企业中的技术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到关注非技术性创新,加入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中研发之外的创新活动,随着商业模式、营销和组织的创新在企业成功实践中越来越重要[13],2005年的CIS中开始加入了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容。根据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创新调查的梳理,本文将非研发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类和非技术类两大类模式,其中技术类非研发创新包括外部技术和知识采用、现有知识创新应用和改良、产品和服务定制与设计,非技术类非研发创新包括营销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本文以CIS创新调查和非研发创新的相关文献作为构建非研发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依据和提取测量题项的主要来源。非研发创新模式的归类、具体内容及绩效表现见表1。

(一)技术类非研发创新的绩效表现

1.外部技术和知识采用的绩效

中小企业往往是“技术采用者”[14],在非研发创新活动中,技术采用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模式,所有通过从外部直接购买或者学习技术而实现创新的方法都是技术采用[9],包括直接从企业外部采购创新性的机器设备,对其只做很小改进甚至不做改进而直接采用,直接技术采用可以快速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除了设备之外,模仿和反求也能够使企业获取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对外部现有产品或技术的学习,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模仿和反求都不是抄袭和复制,关键点是在学习产品和技术之后形成企业的独特认知,从而实现创新,甚至能够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常用的有购买生产许可证和专利、破译先进产品技术等活动,甚至是通过网络获取与产品和技术相关的关键信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15]。

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尤其是获取那些内嵌在产品和工艺中的知识[6],非研发创新活动往往是由与客户相关的实用性知识驱动的[13],企业在进行技术搜索时更加注重市场知识。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合作甚至是社交网络、创新网络都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从而提升创新绩效。

2.现有知识创新运用和改良的绩效

现有知识的创新运用往往比创新新知识的成本低且风险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创新更为重要。对“已有知识的创新应用”也是以技术为载体的创新,是对企业现有知识的创新整合,包括工业设计和工程项目等[6],应用较多的是将现有技术创新整合到新领域等交叉整合创新,这种创新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创新新产品和服务。

渐进性改良是一种利用式创新,是對企业产品或工艺等的微小改进。这种创新往往是基于现有的知识积累,要求企业追踪性地挖掘行业领先技术,掌握最新的知识,具有良好的知识网络嵌入性[16]。由于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往往倾向于采用渐进性改良,这种创新模式有利于企业不断扩展和积累内部知识及技能,降低创新成本,为现有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17],甚至能够提升现有分销渠道的有效性。

3.产品和服务定制与设计的绩效

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或改进是创新的一般性内容,从已有研究来看,非研发密集型企业和中低技术企业的产品开发方面往往比较弱,而更多通过产品改进的形式进行创新[18]。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符合客户需求,提升顾客体验和满意度。对新的产品和服务的探索及利用,需要建立在技术进步或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中小企业往往掌握的世界先进技术较少,所以定制和设计作为利用各种知识的重要行为,能够使中小企业的产品实现差异化和具有竞争力[2]。

(二)非技术类非研发创新

1.营销创新

在《奥斯陆手册》(2005)和CIS 2012中,都将市场创新加入非研发创新的调查内容之中,市场创新是指对传统营销策略的全面创新,是新商业方法在产品设计或包装、产品渠道、产品促销和定价策略中的使用[14],具体包括不改变产品功能或用户特征的产品设计和产品包装的改变,新的产品展示方法,特许经营权在内的新销售渠道,能给产品带来新形象的新商标,适应产品或服务需求的新定价方法。本文借鉴孟禹[8]、Zheng et al.[2]的实证检验结果,将产品设计划入技术类非研发创新中,因此,本文的营销创新指的是除产品之外的定价、分销和促销等方面的显著改变,包括创新性的定价策略、营销渠道和促销手段等,以关注和提升顾客的需求体验为目的。营销创新不仅针对新产品也包括现有产品,其目的通常是通过开辟新市场提升产品的销售量,更好地迎合顾客需求,对产品进行新的市场定位[19]。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较大改变,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的“微笑曲线”也发生了变化,用户参与、消费体验甚至社交评论等对营销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也使得营销创新这一非研发创新的作用凸显[20]。

2.组织创新

《奥斯陆手册》中将组织创新定义为企业在商业实践、工作组织和外部关系中新组织方法的应用,是“隐藏”在其他创新行为后面的基础性组织因素,如提高员工学习和知识分享的新机制,部门的整合和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新的教育和培训方案等[14]。一般来说,组织创新有利于降低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提升工作满意度[19]。

本文将组织创新分为人员、组织内、组织间三个维度。第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员工和管理者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和有效创新活动所需的技能,尤其是刺激个人能够实践新的想法,具体包括招募和识别创新人才的方法、应对创新挑战的训练、支持创新的奖励和绩效管理体系等[21]。第二,组织内部职能部门的新设立或重组,如新产品的研发需要新的生产或营销部门,新部门的成立有助于新产品的迅速市场化、扩大市场份额以及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跨部门团队合作对加速创新进程以及促进信息在不同业务单元间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知识管理、质量管理、CRM等系统的应用,新技术下物流系统的创新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知识在组织内的流动效率、员工的满意度及产出效率。第三,外部合作的实践经常依赖于一些正式协议,企业与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上下游企业形成的创新联盟及网络等都是外部合作的重要形式,这些与外部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外部知识获取渠道,有利于提高互补性知识的可得性,促进新知识在创新活动中的应用[4],以及分担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成本和风险[21]。

3.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一种组织创造、传递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聚焦于价值创造,包括顾客价值、企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创造[11]。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须不断地管理和创新,要评价、调整和发展商业模式以保持和维持价值的未来增长[22]。

商业模式创新更多是考虑技术蕴含的经济价值及经济可行性,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整合创新高层次的资源、制度和模式等,为客户和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也出现了新的关键要素,如社群、平台、跨界、资源聚合和产品设计,并能够实现产品技术创新都无法实现的熊彼特租金,衍生出互联网模式下特有的连接红利[23]。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更有效地迎合顾客需求,提升现有产品质量或性能以及降低产出成本。

四、结论

关于非研发创新的文献越来越多,但非研发创新活动仍然是“黑箱”,尤其是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还非常少[2]。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随着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了非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未来无论是非研发创新活动本身还是其绩效贡献,都需要深入研究也必将成为中国情境下的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对非研发创新及创新绩效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梳理,结合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背景,对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模式进行了重新区分和界定,并提出了不同非研发创新模式对应的创新绩效,是对现有以研发因素衡量創新绩效为主的文献的理论补充。本文提出的非研发创新绩效测量指标,符合在中小企业中占主体的非研发创新活动的特点,有利于全面衡量中小企业的创新效果,有助于企业和政府权衡研发和非研发创新投入,重视创新过程中的非研发创新因素及产出,以非研发创新促进研发创新的实现。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仅从理论上梳理了非研发创新绩效的测量指标,但没有实现非研发创新绩效的可操作化,未来还需要通过实证方法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检验的进一步完善。另外,还发现以下有待深入的研究方向:

1.对不同创新类型的区分是衡量企业创新的关键,不同的创新类型也将为企业带来不同的产出。有些创新的结果能够用财务指标来测量,那么这些结果就比较容易识别和量化。但有些创新结果不宜测量,因为他们往往不能直接作用于财务绩效。因此,在对创新绩效进行测量时应该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多元指标体系,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创新绩效。

2.中小企业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既包括高技术企业也包括传统行业,由于所处行业的不同,对中小企业的非研发创新模式很难清楚划分。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因素的采用,电子商务对某些企业来说是产品(服务)创新,对另一家企业来说可能是营销创新。因此,非研发创新模式的划分跟企业所处行业相关,未来应根据中小企业所在行业进一步分析。

3.在企业中,研发创新和非研发创新往往是同时发生的,非研发创新既是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也是研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如组织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组织保障,产品和流程创新等都需要组织创新的配合;在互联网等新技术背景下,技术创新必须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发展。因此,不仅非研发创新的直接绩效结果需要测量,其与研发创新的交互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和机制[19]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刚,刘仿,徐峰,等.非研发创新:被忽视的中小企业创新另一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35(1):140-146.

[2] ZHENG G,GUO Y,WANG Y.Non-R&D; innovation patterns in Chinese SMEs:An empirical study from Zhejiang provi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6,13(6):1-20.

[3] 杨桂菊,李斌,夏冰.被忽视的创新:非研发创新研究述评及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6):149-154.

[4] HERVAS-OLIVER J,GARRIGOS J A,GIL-PECHUAN I.Making sense of innovation by R&D; and non-R&D; innovators in low technology contexts:A forgotten lesson for policymakers[J].Technovation,2011,31(9):427-446.

[5] LOPEZ-RODRIGUEZ J,MARTINEZ-LOPEZ D.Looking beyond the R&D; effects on innov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non-R&D; activities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EU[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17,40:37-45.

[6] ARUNDEL A, BORDOY C, KANERVA M. Neglected Innovators:How do innovative firms that do not perform R&D; innovate?Results of an analysis of the innobarometer 2007 survey No.215[D].INNO Metrics Thematic Paper,2008.

[7] 杨桂菊,李斌.获得式学习、非研发创新行为与代工企业品牌升级——基于三星电子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软科学,2015,29(8):25-32.

[8] 孟禹.中小企业非研发创新模式探究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研究: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72-194.

[10] CASADESUS-MASANELL R,RICART J E.From strategy to business models and onto tactics[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95-215.

[11] MAROLT M,LENART G, D,et al.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slovenian SMEs[J].Organizacija,2016,49(3):161-171.

[12] 尚润芝,龙静.高科技企业研发团队的创新管理:网络结构、变革型领导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76-79.

[13] HEIDENREICH M.Innovation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uropean low- and medium- technology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9,38 (3):483-494.

[14] TRIGO A.The nature of innovation in R&D-; and Non-R&D-Intensive; service firms:Evidence from Firm-Level latent class analysis[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13,20(1):48-68.

[15] 范秩琳,吴晓波.二次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集群演进:诸暨山下湖珍珠产业集群案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1):6-9.

[16] 程聪,曹烈冰,张颖,等.中小企业渐进式创新影响因素结构分析——资源基础还是能力制胜?[J].科学学研究,2014,32(9):1415-1422.

[17] 郑兵云,李邃.竞争战略、创新选择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1,32(4):59-68.

[18] RAYMOND L,ST-PIERRE J.R&D; as a determinant of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MEs:an attempt at empirical clarification[J].Technovation,2010,30(1):48-56.

[19] PIPPEL G.R&D; cooperation for n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14,23(7):611-630.

[20] 劉小玲,赵越,梁.企业非研发创新活动的特点及其政策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5(19):171-173,185.

[21] RAMMER C,CZARNITZKI D,SPIELKAMP A.Innovation success of non-R&D-performers;:substituting technology by management in SM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9,33(1):35-58.

[22] AMIT R,ZOTT C.Creating valu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2,53(3):41.

[23] 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95-107.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中小企业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