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

2018-05-09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李晓丹李文婧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2期
关键词:绩溪园林艺术造园

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李晓丹 王 晶 李文婧 杨 灏

从古至今,建筑与园林是两种有相似点但存在差异性的艺术类型,虽分属不同学科,但各自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在文化意象、内在逻辑性还是艺术构成法则等方面,建筑与园林都有一定关联。近年来,建筑界掀起一股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的热潮,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理论学者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代建筑本土化课题,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本文以时间和人物为序,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蓝本的建筑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进行梳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建筑中传承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路径。

1 理论研究综述(1949—1999年)

1.1 基础理论研究

该时期建筑界对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从原来的个人和民间团体转为高校科研机构,随之涌现了诸多园林理论巨著,为园林及建筑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图资料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不断推动园林艺术在建筑领域的实践:①刘敦桢带领师生以画园的方式再现古典园林美,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测绘、拍照和资料整理,完成了《苏州古典园林》一书;②陈从周的《说园》对造园诸方面有详尽独到的见解;③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国内开创性地运用西方图解的方式,由大到小地介绍了园林的历史沿革、分布特征和意境追求,为园林与建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初期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平稳快速发展。在时代发展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建筑创作启发并实质性地推动了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与发展。该时期,一些建筑师对古典园林艺术在建筑中的传承进行了初期实践探索,具体表现为将古典园林艺术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空间流线、元素符号等转化为现代建筑设计语言,验证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建筑界传承的可行性,为中国当代本土建筑创作提供了一个新方向,为现代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全新的思路:①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体现出“旷奥理论”“感受量理论”,实际是在建筑中应用了古典园林空间的对比和序列关系,其中“旷奥理论”的“旷”是敞亮、开阔之意,“奥”是幽之意,与园林空间欲扬先抑的手法类似;②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和苏州博物馆则是在整体布局、空间组织关系、空间意境和建筑元素等方面学习和借鉴了古典园林。

2 实践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

随着我国建筑界对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探索和社会意识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如董豫赣、李兴钢、王澍等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他们并不满足于单纯复制或模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而是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一些建筑设计作品应运而生,在建筑界引领了一股新的设计热潮,这也验证了园林思维介入建筑这一途径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南北地理位置为参照,深入剖析董豫赣设计的红砖美术馆和李兴钢设计的绩溪博物馆,探究古典园林艺术介入建筑创作的可行性和具体的实施路径。

2.1 红砖美术馆

董豫赣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始于其博士期间,随后提出的“化境八章”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古典造园的意境。清水会馆是他尝试从园林艺术角度介入建筑设计的初期实践之一,红砖美术馆的设计则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布局法则的转译,其中园林文化基因传承、意境重塑、空间重构、造园手法引用等进一步体现了建筑园林化的思想。

2.1.1 古典园林式布局规划

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此馆前身是一个简陋的大白屋,整体采用中国园林式布局思路和山水城市理念进行改造,改后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红砖美术馆整体规划布局效仿颐和园,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图1),具体表现在前期规划策略、总体区域划分及单个区域构建等方面,为相关建筑创作提供了实践性引导:①两者规划前期都借势于原始地理条件构建总体格局,颐和园整体呈山水对峙格局,北为万寿山、宫殿区及后山后湖等山区,南为昆明湖大片水域,而美术馆园林庭院部分也呈山高水低走势,其中北部为山区高地、南部为水域,美术馆山区范围内通过巨石、石庭、山涧的组合布置,构成水急山险之势,与颐和园后山后湖区两山夹水、开合多重的空间格局类似;②美术馆水域区的池岛布局方式、水体轮廓也抽象提取了颐和园南湖区的设计,水池区域片状留白,小品和山石植物绕水体呈向心式布局,并有小岛式巨石探入水面,颇具颐和园南湖水域、十七孔桥与南湖岛的神韵。

图1 红砖美术馆与颐和园空间关系对比

2.1.2 古典园林意境重塑

美术馆汲取中国造园艺术精髓,遵循景观要素的构成布局法则,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人之间的若干组关系处理得当,呈现宜人的山林空间与山水意境:①片段巨石与池水互成山水意象;②巨石与藤萝绿植形成山林意向;③巨石插入池中,部分浮于水面形成岛屿意向;④石块嵌入墙中,泉水从中流出,营造出山泉沟壑意向(见图2);⑤石庭墙体设置尺度不一的洞口,视觉上使巨石或藏或露、山涧或浅或深,空间得以延伸,形成了小中见大的绝妙空间意境;⑥路径迂回蜿蜒,将人的俯仰、走停、观触等一系列行为引入,生活的偶然性和趣味性便弥漫于建筑中,可谓抽象传递古典园林艺术神韵,演绎表达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

2.1.3 古典园林空间重构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中有很多可沟通自然和人的媒介:①山石 在园林中常见的石块被置于水边、建筑旁,这就是运用石块这一媒介调节水域、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②光影光照到园林格栅与窗洞上,投下的细碎影子会淡化几何感知,光影让建筑窗格与周围自然环境这两种完全独立的空间产生联系,使区域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境界。在红砖美术馆设计中运用了大量的光影要素(见图3)。几何化的红砖墙和门窗洞线条生硬,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位置、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进而构成蕴含东方审美的共融式中国古典园林空间。

2.1.4 造景手法承袭应用

如图4所示,美术馆整体设计运用了许多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如抑景、框景、借景、障景、漏景、对景等,行走其中步移景异:①美术馆入口是一个深长的红砖圆形门洞,初入其中建筑尺度和光线倍感压抑,继续前行便进入开敞的馆内空间,入口设计通过瓶颈效应吸引人流进入,先收再放,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效果;②美术馆圆形下沉舞台处,天窗区域的亮空间与周围的暗空间对比鲜明,下沉区设置聚光灯效果,框景的艺术手法抽象流露;③美术馆湖边实体景墙与洞框虚实结合,洞框组织画面,融通扩展内外空间,同时也控制了观者的视野范围及视线焦点;④在美术馆庭院北部山上设上人屋顶,借景北部湿地及隐约群山,形成一种连绵不尽的视觉效果,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

图2 山泉沟壑

图3 光影要素

图4 造景手法

2.2 绩溪博物馆

如图5所示,李兴钢的绩溪博物馆和商丘博物馆设计都蕴含着极强的古典园林意味,建筑师向往的当代园林空间是经过内化、升华后的一种更适应当代生活的诗意空间。绩溪博物馆可谓园林游园式空间,建筑整体呈现出糅杂现代、几何、园林、逻辑、秩序、叙事、传统、乡土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气质。障景、漏景是一种隔而不绝的空间过渡手法:①美术馆石庭中以墙体为障景来隔断游览线路,又在墙体局部设置窗洞,虽路径隔断但视线不绝;②在美术馆路线尽头或转角处设枯树、石头、漏窗等,在观赏角度受限、无景可寻的情况下利用对景等造园手法,以实现丰富的景观效果。

2.2.1 古典园林文化基因传递

绩溪博物馆传递了园林文化基因,并在当代建筑语境下实现了对基因的诗性表达,是对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重新诠释中国古典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

建筑总体呈园林式布局,既完美诠释了绩溪得天独厚的山形水势、风土人文,又抽象表达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诗韵:①屋顶营造了山的意向,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植被树木,赋予博物馆山的细节和灵气;②建筑和庭院被水串连,赋予空间诗意;③站在端墙观景台上,汹涌的山水之势扑面而来,整个博物馆在氤氲中与远处的徽山徽水相映成趣,与民居古镇糅汇融合。

图5 绩溪博物馆设计分析

建筑群落内,如绩溪地形的东西2条水圳蜿蜒曲折最终汇于主入口水庭;水庭中的“假山”“池岸”“台地”相互延伸构成山池一体。“假山”源于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山石画法,其局部形态构成取自明代的“永州石”。这些景观要素的基本形制和构成均取自传统园林艺术,但运用现代建筑构造做法、材料并基于同一模数设计生产,这符合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整体布局“模山范水”,院落空间“灵动诗性”,用现代建筑施工、构造做法及建筑材料实现了园林文化基因在当前环境中的适应性表达和诗意传承。

2.2.2 古典造园逻辑承袭应用

博物馆内各部分建筑、院落、天井、街巷遵循传统造园逻辑错落串联,溪水贯通、古树矗立。同时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设置“至高点”统领视野,辅以折中景观承接串联,最终以“最低点”细节收尾呼应。游客步行路径也因此迂回曲折,登上观景台可俯瞰建筑庭院、绵延屋顶和秀美远山,走在庭院与游廊中又可一览观景台、山墙、浮桥、流水、瓦窗等景观节点。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含蓄地叙写历史、诉说故事、诠释文化,给人以别样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与情感的体验。整个设计凝练承袭并升华引用了古典造园逻辑,室内外空间蜿蜒深远,虽运用框架柱网、片状山墙、轻型屋架等现代建造手法,但仍传达出古典园林的空间意境,是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内化和哲学意义的传承。同时借景、对景、障景、漏景、框景等艺术手法也在整个景观流线设计中被恰如其分地运用。

3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建筑中的传承特点

从上述案例可看出,当代许多建筑师将园林艺术思想引入建筑创作的探索在不断进步和深化,虽然对于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有不同之处,但总体传承方式与特征一致,主要表现为:古典园林布局规划、园林画作意向移植、传统园林艺术基因传递、传统园林空间多维建构、造景手法与造园逻辑承袭应用、文人情怀及哲匠精神内化再续等。

3.1 古典园林布局规划与园林画作意向移植

当代建筑师通过研究借鉴中国古典名园和山水画作的园林选址、布局规划、山水关系、意境空间等,不断发掘园林艺术介入建筑创作的途径,并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果(见图6,7)。

1)红砖美术馆 其景观园林在整体格局、意境、空间等方面与颐和园有异曲同工之妙。

2)绩溪博物馆 将园林式思维介入整体建筑布局规划,呈现出集建筑、园林、自然于一体的开放式游园形式,园林与建筑穿插糅合,打破了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分离和孤立。

成功的建筑实践证明了将园林布局和山水画意向植入当代建筑设计中这一途径的可行性,但具体的植入途径有待探索丰富。

图6 绩溪博物馆立面意向与吴冠中画作对比

图7 绩溪博物馆水庭意向与吴冠中画作对比

3.2 古典园林艺术基因传递

古典园林艺术基因承载着古典园林的选址策略、规划手法、造园法则、组合关系、景观要素等信息。当代建筑界对园林艺术的传承更多表现为基因传递的形式,即根据新时代环境,抽象地表达园林艺术规律的部分或主要特征,对古典园林的造园策略、空间法则、景观要素、路径等内化基因规律提取沿用,结合新时代环境和建构材料来表达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蕴,赋予建筑“既古亦新”“神似而不形似”的奇妙感受。

3.3 古典园林式空间多维建构

建筑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逐步深化,从最初的平面符号模仿到后期的立面投影式视觉传达,现在则表现为对古典园林空间的立体化解构和多维式建构,这种传承方式是发展、全面和理性的,对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创作的探索有极大促进作用。

3.4 造园逻辑与造景手法承袭应用

当代建筑界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继承逐步转为对造园策略、逻辑关系、场景语义、造景构图的探索应用。这些造园的内在逻辑和关系如无形骨架,疏密有致地将各种园林要素联系为一个整体,反映了园林艺术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3.5 哲匠精神内化再续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既是人类营造的对象,又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哲匠精神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神内核之一,哲匠精神即“如哲人般思考,像工匠般劳作”,是集思辨精神、严谨态度和精湛工艺手法于一体的一种人文修养。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建筑界,哲匠精神被极力提倡,其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传承了古典园林艺术的真谛。

4 结语

通过脉络梳理和个案研究,不难发现建筑界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从初期理论研究步入实践研究阶段,传承特点也从最初的低认知水平的形式模仿逐渐向高认知本质规律的属性发展,主要表现为古典园林布局规划、园林画作意向移植、传统园林艺术基因传递、传统园林空间多维建构、造景手法与造园逻辑承袭应用和哲匠精神内化再续等。

综上所述,可看出园林思维介入建筑创作的研究已初步得出一些操作方法、实践路径和实践成果,但仍需继续努力探索完备的理论体系、详尽的继承方式和可移植的操作手法。

参考文献:

[1] 童明,葛明,董豫赣.园林与建筑[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董豫赣.败壁与废墟:建筑与庭园红砖美术馆[J].中华建设,2013(5):61.

[4] 程桂芳.园林景观优化改造实践——以曲江新区建设海绵城市增绿工程为例[J].城市住宅,2017(7):39-44.

[5] 张岩安.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植物造景研究分析[J].城市住宅,2016(12):66-71.

[6] 沈湘璐,王娟,陈天.中国传统特色山水城市理论[J].城市住宅,2016(11):56-59.

[7] 董豫赣.随形制器——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J]. 建筑学报,2013(2):50-51,44-49.

[8] 董豫赣.模棱两可 化境八章(三)[J].时代建筑,2008(6):78-83.

[9] 米占起.山体堆填注意问题及解决措施[J].施工技术,2017,46(S1):1276-1278.

[10] 黄居正,易娜,赵辰,等.瓦壁当山——李兴钢绩溪博物馆研讨会纪要[J].建筑师,2014(1):98-125.

[11] 李兴钢,张音玄,张哲,等.留树作庭随遇而安 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J]. 建筑学报,2014(2):40-45.

猜你喜欢

绩溪园林艺术造园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现代园林艺术·微物志·定制与体验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对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