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态调研与环境改善方法*

2018-05-09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郝俊红

城市建筑空间 2018年2期
关键词:辅具障碍者部品

文/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余 漾 王 羽 刘 浏 郝俊红 石 拓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尚婷婷

1 研究背景

环境中的空间使用者往往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体机能正在发育中的儿童、身体机能逐步衰退的老年人、某项身体机能退化的残疾人等,他们对环境的感受及需求有明显差别。由于目前的日常生活环境大多以健全成年人的人体尺寸及活动参数为依据建造,特殊人群在此环境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或障碍,不仅影响心理感受,有时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为减少安全隐患,使特殊人群和健全成年人享有同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需要获取特殊人群的人体尺寸及活动特性,另一方面需要依据以上数据结果调整家具部品、建筑环境的设计,推敲出在特殊人群可接受的活动幅度内完成日常行为的空间环境设计方案。

2 研究内容设定

社会环境方面,随着20世纪中期以来残疾人数量及相关需求递增,以为残障者消除物理性障碍为目的的“无障碍设计”在国内外政策制定及学术研究领域得到持续关注。研究重点由现状分析逐步向设计与策略方面转移,目前多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为残疾人消除高差、确保交通空间、设置扶手等人体运动机能层面,极少关注残疾人的生理及心理。“少子老龄化”现象的加剧,推动了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政策制定及专项研究。其中较典型的方向是关于人体尺寸、活动幅度、设计策略等,侧重点从参照国外相关文献到逐步探索我国本土化的基础数据及环境设计,进而拓展到更大范围的研究;研究方法也从综述、问卷调研等形式转变为理性化的足尺试验,为特殊人群的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近年来,随着社会人权意识提高,在一些国家,主张无障碍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特殊群体,而是无关年龄、性别、身体障碍、感知行动能力,所有人都可利用通用化设计得到进一步关注。以上设计理念虽出发点各异,但核心思想始终是基于人体行为特点进行更合理的人性化设计。

为实现人性化设计,首先需了解相似人群的生理与心理特征。下文以特殊群体中占比较大、问题相对突出的老年人与残疾人为例进行探讨。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生理机能普遍衰退,感知行为能力下降,虽然个体症状及综合情况复杂,但人群整体的症状相对集中,而残疾人由于伤残导致某一项感知或行为能力缺陷、丧失的情况相对多见,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等,虽个体症状相对单一,但人群整体的症状更加复杂多变。

由于使用对象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的专项环境设计应区别考虑:①针对老年人的适老化专项设计应考虑老年人生理机能普遍衰退的行为特征;②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专项设计应考虑残疾人特有的个体行为特征,并以此为依据推敲相应的环境设计方案(见图1)。作为针对特殊群体的初步研究,为使居住环境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两方面的使用需求,本文首先选取高龄残障群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实态调研,把握残疾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居住环境现状及其对现有居住环境的主观评价,由此归纳出套内空间的生活困难点项目。将人群划分为肢体残障者、视力残障者和智力障碍者3类,依据各自对套内空间生活困难点的评价情况,选定较典型的空间环境影响要素。最后针对上述空间环境影响要素提出无工程化改造前提下的环境改善建议。

图1 不同身体状态下的人体空间需求

3 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态调研

3.1 调研内容

为准确把握居住者生活状态及现有居住环境的空间需求,本文针对残疾老年人开展以下实态调研:①通过访问调查,记录残疾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居住状态及功能空间使用情况,以明确人体活动特点和受访者对现状的主观评价;②通过拍摄与实地测绘,针对套内空间布局、家具辅具与部品摆放及居住者使用情况进行图纸记录,把握居住环境现状;③基于实地调研结果,分析不同残障类型的残疾老年人对套内空间的生活困难点的评价。

3.2 调研实施

选取高龄且有残障的群体作为本次调研的受访者,并于2017年11月上旬在北京市某城区居住区内开展实态调研,调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残障老年人家庭实态调研情况

3.3 调研结果分析

3.3.1 受访者身体特征与居住状态

针对本次受访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残障类型等身体特征,对其居住状态进行记录(见表2)。结果显示,以受访者所持证件内容为依据,参与本次调研的15名受访者包含9名肢体障碍者、5名视力障碍者及1名智力障碍者:①肢体障碍包含双下肢残疾、单侧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受访者平时依靠拐杖、助行器和轮椅等器具辅助活动;②视力障碍主要为先天性及非先天性失明,主要依靠拐杖(盲杖)活动。其中15名受访者中,11名受访者与家人、保姆等共同居住,4名受访者独居,共住家庭成员构成差异较大。

3.3.2 居住环境现状、功能空间使用情况

通过相机拍摄与实地测绘,记录每户受访者家庭的套内空间平面及现场照片,把握居住环境现状,并通过访问调查形式,以不同功能空间为单位,记录受访者生活过程中空间使用情况。最终将每户受访者家庭的套内平面图、各功能空间使用情况及现场照片进行汇总(见表3)。

表2 受访者身体特征与居住状态

表3 受访者居住环境现状及各功能空间使用情况

由于不同残障类型受访者的行为状态不尽相同,故在整理套内空间困难点的过程中,依据肢体残障、视力残障和智力残障3种类型进一步划分,统计各类型受访者对套内空间困难点的回答情况。为了解不同受访者在不同功能空间内遇到的生活困难点,以上述归纳出的空间困难点项目及每种残障类型的受访者针对困难点评价的百分比为横纵坐标作图(见图2),可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类型残障受访者的生活困难点差异较大:①肢体障碍者对地面湿滑、起身困难、室内高差等困难点相对关注,而对看到地面及周边情况、室内光线不足等困难点的担心相对较少;②视力障碍者对室内家具发生磕碰现象、地面湿滑、发生意外时无法求救等困难点相对关注,而对使用轮椅及担架过程中困难点的担心相对较少;③智力障碍者(家属接受访问调查)由于有专人照看陪护,因此对无法自理、套内空间无法使用担架等问题相对关注,对其他问题的担心相对较少。

2)从功能空间看,主要困难点集中在起居室、卧室、厨房及卫生间等日常使用率相对较高的空间,而玄关、阳台等处的问题并不突出。

3.4 调研结论

3.4.1 访问调查结论

本次实态调研通过访问调查,针对残障老年人的身体特征及居住状态,总结出以下结论。

1)对不同残障类型老年人的症状形式进行比较,有肢体障碍的老年人症状形式较复杂,视力障碍的老年人症状形式相对单一。

2)残障老年人的辅具使用情况相对复杂:①肢体障碍的老年人依靠拐杖、助行器和轮椅等辅具活动;②视力障碍的老年人依靠拐杖(盲杖)活动;③还有一部分残障老年人平时不依靠辅具活动。

3)就共住家庭成员情况来看,残障老年人与家人、保姆等共同居住的情况比独居情况更多。

3.4.2 实态调研结论

为把握居住环境现状和残障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生活困难点评价,本次实态调研通过进一步访问调查和实地测绘,得出以下结论。

1)残障老年人在起居室、卧室、厨房及卫生间等主要功能空间的生活困难点需求相对高于玄关、阳台等辅助功能空间。

2)不同残障类型的老年人生活困难点差异较大:①肢体障碍者对地面高差、扶手设置、家具辅具及部品等关乎人体运动机能层面的生活困难点相对重视;②视力障碍者对室内光环境、地面材料等关乎人体知觉层面的生活困难点相对重视;③智力障碍者(家属接受访问调查)对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空间、家具辅具及部品等生活困难点相对重视(见图3)。

图3 实态调研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

4 调研结论应用实践

本文依据上述实态调研结论,针对患有肢体、视力及智力障碍的老年人在实态调研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参考现有理论,在无工程化改造的前提下,提出适用于肢体障碍或视力障碍老年人的7项空间环境影响要素(选取肢体残障老年人相对重视的地面高差、扶手设置、家具辅具及部品要素,视力残障老年人相对重视的室内光环境、地面材料要素,智力障碍者相对重视的交通空间要素)的调整建议。

4.1 针对肢体残障的老年人

图4 针对肢体残障老年人的环境调整建议

如图4所示,针对肢体残障老年人提出如下环境调整建议。

1)地面高差 ①尽量减小每步台阶高度或采用斜坡过渡,以减小人体的活动幅度;②在适当位置安装扶手或放置辅具部品,为人体提供支撑。

2)扶手设置 在人体站立时的胯部位置、坐立时手臂能及范围内放置家具辅具,作为扶手的替代品。

3)交通空间 调整家具部品位置以改善空间布局,尽量扩大老年人在使用拐杖、轮椅或陪护人员照顾时的活动空间。

4)门窗 ①选用易施力的横执杆式门把手配件以方便手部功能丧失或身体活动幅度有限的老年人使用;②出于安全及无障碍使用要求,入户、卧室、卫生间宜采用外开门形式;③考虑到使用者行动迟缓,户门应设置闭门器;④条件允许时,可为活动能力有限的使用者设置电动开门辅助装置,并为感知能力衰退的使用者安装感应开门装置;⑤可设置高低位观察孔以满足轮椅使用者的低视线观察需求;⑥窗户开启方式推荐选用便于施力的平开或复合开启窗,窗把手设置在使用者手臂可及范围内,以便使用者开窗时相对省力。

5)室内光环境 ①为让使用者尽量多接触自然采光,优先选择阳光充足的南向采光房作为起居室、卧室;②根据使用者的日常生活需求,采用兼顾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的综合型照明方案。

6)地面材料 宜选用兼顾安全性与舒适度的弹性防滑地面材料。

7)家具辅具部品 ①选用贴近使用者行为特点、使用习惯及需求的家具辅具部品;②对墙壁阳角处进行圆角处理,在家具尖角处增加软性护具,避免使用者被磕碰;③在确保功能空间及通行空间的前提下,考虑家具辅具部品的摆放;④考虑到使用者行动迟缓,宜采用紧急呼叫装置、熄火自动关闭的安全型灶具、燃气及烟雾报警器等帮助使用者向外界求助,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

4.2 针对视力残障的老年人

如图5所示,针对患有视力障碍残疾老年人提出如下环境调整建议。

1)地面高差 ①在高差边缘添加防滑条;②选用表面色彩、纹理有明显区别的材质,在视觉及触觉上增强提醒。

2)扶手设置 选择扶手或其他支撑替代品时,优先选用表面色彩、纹理突出的材质以增强提醒。

3)门窗 ①设置闭门器及感应开门装置,尽量减少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的通行障碍;②门锁选用不需费力用眼识别的指纹锁、可刷卡或操作简单的大字密码锁,避免采用小按键输入开门的方式。

4)室内光环境 ①为让使用者尽量多接触自然采光,优先选择阳光充足的南向采光房间作为起居室、卧室;②根据使用者日常生活需求,采用兼顾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的综合型照明方案;③照明器具宜选用方便开启的声控开关。

5)地面材料 宜选用兼顾安全性与舒适度,表面纹理、材质与室内家具部品有明显区别,且不易反光的弹性防滑地面材料。

6)家具辅具部品 ①选用贴近使用者行为特点、使用习惯及需求的家具辅具部品;②对墙壁阳角处进行圆角处理,在家具尖角处增加软性护具,避免使用者被磕碰的现象发生;③在确保功能空间及通行空间的前提下,考虑家具辅具及部品的摆放;④考虑到使用者行动迟缓,宜采用紧急呼叫装置、熄火自动关闭的安全型灶具、燃气及烟雾报警器等帮助使用者向外界求助,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

7)其他 考虑到使用者日常通过触觉掌握室内空间布局,尽可能避免对居住环境进行过多调整。

图5 针对视力残障老年人的环境调整建议

5 结语

本文以残障老年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开展实态调研,明确了残障老人的生活状态、居住环境现状及其对现有居住环境的主观评价,归纳出套内空间生活困难点项目;其次根据肢体残障者、视力残障者和智力障碍者3类老人对套内空间的生活困难点的评价情况,选定较典型的空间环境影响要素;最后针对上述空间环境影响要素提出无工程化改造前提下的环境调整建议。由于受实态调研样本种类及数量局限,本文重点关注研究方法,以期为相关针对特殊人群的居住环境改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大野隆造,小林美纪.人的城市——安全与舒适的环境设计[M].余漾,尹庆,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 赵晓征.围绕“以老人为中心”照护理念进行设计[J].城市住宅,2017(1):45-48.

[3] 刘静.浅谈国内外无障碍设计的发展[J].安徽建筑,2002(1):26-27.

[4] 夏仁宝,马旭新,夏经纬.如何让“老旧”楼房安度晚年[J].施工技术,2016(S1):871-876.

[5] 王晓朦,胡惠琴.日本利用旧建筑开设养老设施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住宅,2017(11):27-31.

[6] 余漾,王羽,郝俊红,等.老年人人体尺寸测量数据应用报告[J].住区,2016(3):107-112,106.

[7] 王羽,王朝霞,王辛,等.适老建筑实验室[J].住区,2015(1):103-109,102.

猜你喜欢

辅具障碍者部品
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试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标准化部品部件库助力装配化装修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自灸 睡眠障碍者的自救
CSI 住宅体系下的装配式装修部品的装配构件研究
实物方便挑选密云成立残疾人辅具展示中心
听觉障碍者社会融合的现状与路径叩问
工业化建筑部品发展现状探究
安徽省5市残疾人残疾类型及辅具适配现状
安徽省辅助器具工作人员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