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建筑环境中的辨识设计研究
2018-05-09北京诚和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邹存娟郑泰斌
文/北京诚和敬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邹存娟 郑泰斌
1 研究概况
1.1 背景与意义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6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30亿,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4.5亿,占总人口的32.7%。巨大的养老压力促使养老建筑大量涌现,良好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养老设计理论和实践刚起步,鉴于投资、销售、盈利等各方压力,目前仅重点关注基本的无障碍设计,忽略了老年人因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对环境产生的特殊需求,设计过程中针对老年人的功能还有待发掘和研究,而辨识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社会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随着“4+2+1”家庭结构出现,主要家庭成员负担沉重。老年人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大多害怕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辨识设计的完善对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有很大影响,对老年人快速适应新环境有极大帮助,提高了老年人的入住意愿,减轻了家庭负担,节约了运营人力成本,对社会稳定和谐及机构运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辨识设计现状
辨识设计目前以标识系统设计为主,与建筑整体设计结合并不紧密,后期设计往往脱离建筑整体环境,与其他设计元素关联不明显,设计手法较单一。对身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其文字辨识力受制约,同时文字大小、形式及整体风格也需综合考虑。对于老年人来说特定物体识别要比文字识别更直观有效,入口处标志物是引导老年人回家的醒目方式,利用特殊设计元素提醒老年人空间的属性。
2 老年人对辨识设计的需求分析
2.1 老年人生理及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减缓,各系统机能老化,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处理信息能力下降,生理特征产生明显变化。随着生理特征改变,老年人对环境的认知、感知能力和记忆力大幅下降。人对环境的辨识由感觉器官和大脑共同完成,感觉器官做出直观的感知,再由大脑判断。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感官系统会发生退行性改变。
1)据资料显示,外界信息约80%通过视觉捕捉,随着年龄增大,晶状体老化,老年人需较长时间才能看清远近物体,晶状体发黄、变厚会影响其对色彩的识别。老年人瞳孔变小,导致眼睛调节能力降低、视野变窄,对明暗适应力减弱,这些都直接影响老年人对环境的辨识能力。
2)正常人的听力范围在20~20000Hz,试验表明,老年人对2000Hz以上的高频纯音听力明显下降,且老年人常会出现嗅觉不灵敏、味觉迟钝、对冷暖感觉下降等变化。上述生理变化直接导致老人对环境的认知及辨识能力下降,对周边环境适应力减弱。
3)对环境辨识力下降易使老年人与周围环境隔离,除自身生活自理有障碍外,还会产生抑郁、沮丧、恐惧、焦虑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老年人害怕进入陌生环境,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对环境变化的抗拒及生理能力下降产生的心理障碍均使其适应新环境更困难。心理畏惧感常使老人止步不前,拒绝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影响其身心健康。良好的辨识系统是帮助老年人克服上述心理问题、恢复其自信心的有效方法之一。
2.2 辨识设计的社会意义
随着身体机能整体下降,老年人对色彩、标识、文字、空间的辨认及记忆均存在一定障碍。对老年人来说,环境中的辨识因素应更直观,辨识设计的引入能帮助老年人适应环境,减少抑郁、沮丧、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针对老年人难以适应新环境的状况,辨识设计既能在硬件设施上解决上述问题,又便于护理人员引导老年人熟悉环境,进而克服老年人对专业养老机构的排斥心理,缓解老年人对新环境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让年轻人安心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2.3 辨识设计的常用手法
2.3.1 空间布局法
养老项目功能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包括:①空间能被快速识别;②快捷便利的道路交通;③简单明晰的空间结构,避免让老年人感觉置身于迷宫中,处在挫败沮丧的情绪中,帮助老年人摆脱负面思维定势。
2.3.2 视觉加强法
利用感官刺激对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辨识设计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因身体衰退易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因此设计应保证其能快速找到常用的功能空间,避免因情绪焦躁对老年人身心造成负面影响。简单醒目的设计元素辅以日常强化,可帮助老年人实现潜意识的识别。
1)护士站 作为居住服务的中心,是老年人最依赖的空间,设计元素的提示可保证老年人在快速反应下找到此中心,鲜明的色彩也可起到辅助识别作用(见图1)。
图1 护士站
2)电梯厅 使用频率较高,老年人因视力障碍对数字敏感度降低,很难快速判断居住楼层,常因无法快速反应是否到达目标楼层而在电梯停靠时犹豫徘徊而发生意外。但因规划设计兼顾施工、建造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故标准层设计常采用相同布局,使老年人易进错楼层找不到自己房间造成恐慌和焦虑。为规避此问题,可通过色彩、造型、标志物让老年人潜意识强化自己居住楼层的特点进而加强记忆识别(见图2),使老年人对空间辨识成为潜意识行为。
3)夜灯 老年人对明暗的适应时间变长,难以适应突然的光亮。在室内卫生间入口设置光线适宜的夜灯,既能引导老年人识别空间,又可避免突然的明暗变化带来的不适感,避免意外发生。
结合整体效果,在特定空间设置标志物,使其更易识别,如卫生间的门把手、扶手均与墙体色彩对比明显,便于老年人识别空间。采用何种设计元素来实现空间识别,取决于设计师对整体环境的把控,并非一成不变,灵活运用各种设计元素,既能达到强调的目的,又可使设计更加灵动。
2.3.3 听觉分辨法
老年人因个体差异而对环境的识别感应力各异,利用听觉辨识环境是有效方法之一。在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中,在特定场所设置带水景的园林小品(见图3),既赏心悦目、调节空气湿度,流水、鸟鸣等悦耳的声音又能刺激老年人的听觉功能,有助于老年人辨识特定场所。优美音乐也能达到相同效果,如在就餐或做活动时提前播放特定音乐,对老年人潜意识行为起到引导和鼓舞作用。
图2 楼层标识
图3 养老建筑中的园林小品
2.3.4 其他手法
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肌理质感、气味、光线及温度等变化均可成为空间辨识设计的手段,如在使用率较高的茶歇区和餐厅放置爆米花机和面包机,利用食物的香味刺激老年人的食欲,对味觉和嗅觉迟钝的老年人来说,也起到空间引导的作用。
2.4 常用设计元素
2.4.1 色彩
色彩具有比语言更直接有效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理作用明显,是辨识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充分利用色彩可令人愉悦的特性,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生理机能衰退,故中明度色彩备受老年人喜爱和感知。老年人较易受到色彩的刺激,如大面积红色的长时间刺激会使人烦躁不安,故不宜大面积使用,但标识设计可利用此特点,增强背景色与标识色彩的对比,便于老年人识别。不同空间的功能区分,利用色彩变化也是老年环境设计的常用手法之一(见图4)。
图4 养老建筑空间色彩变化
2.4.2 材质与造型
利用材料的不同特性、颜色、肌理,既能打造视觉中心,也能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在不同空间恰当运用造型,既画龙点睛,又有助于辨识环境(见图5)。在实际应用中,同类空间也可通过重复造型强调其功能的同一性,引导老年人记忆。
图5 养老建筑墙面造型
2.4.3 标识
设计应综合考虑标识高度、字体大小、材质反射度及与背景对比度等因素,以适应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征,并对其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处理,以实现功能识别的作用(见图6)。同时,老年人记忆变差,故对狭长空间需提高标识的密集度,以达到更好的辨识和引导作用。
图6 养老建筑标识设计
2.4.4 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是联系室内外空间的最佳媒介,既能增加空间丰富度,也可成为辨识设计的最佳载体。装饰品具有相对灵活性,便于移动调整,可利用其特性对老年人独享空间进行个性化装饰,增加其辨识度。在老年人入户口处摆放其喜爱的照片、饰品乃至家具,引导老年人辨识自己的房间,其直观性远大于房间门牌号(见图7)。
图7 入户口装饰物
2.4.5 家具
如图8所示,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家具色彩变化可帮助其快速识别空间。老年人的就餐和活动通常选择固定位置,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可分别设置不同颜色的家具帮助其定位,也可通过在同一位置上摆放不同颜色的餐具垫、餐具、小饰品来区分不同位置。不同的功能空间可用不同颜色的家具进行强调区分。
图8 老年建筑室内家具色彩变化
3 设计实践
辨识设计应与空间整体风格协调,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成为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完美展现空间的灵活性与节奏感,成为适老化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房山幸福汇、石景山英智康复医院、亦庄长者公馆和朱辛庄长者公馆等项目实践中,根据不同项目的功能特色和建筑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较好地应用了辨识设计,在实际项目运营中取得良好效果并被广泛认可。其中石景山英智康复医院作为医养结合项目的典范,较好地应用了辨识设计。
如图9所示,石景山英智康复医院项目建筑面积约1.5万m2,原为住宅小区配套商业,改造后由医疗康复和养老公寓组成,共设床位200余张。如图10所示,项目中的辨识设计包括:①充分利用各种元素加强视觉效果,如利用墙面造型及灯光引导服务;②同一空间内利用不同色彩及材料进行功能引导,如利用色彩区分楼层服务台,且通过不同楼层颜色变化使其区分明显;③充分利用家具色彩明确空间的功能性,整体空间色彩清晰明快;④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色彩特性设计标识,增强标识与背景的对比,增大标识面积,增设地面标识指引;⑤茶歇区运用滴水瀑布,既增加空间灵动性,又起到引导作用。
在实践中,辨识设计的形式和手法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老年人观念的转变和偏好并针对项目特点进行调整,由设计师对整体风格综合考虑,同时需要运营团队的支持,最终达到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的终极目标。
图9 石景山英智康复医院
4 结语
通过对养老建筑居住环境中辨识设计应用实践的总结,阐明辨识设计的方法与思路。将辨识设计融于整体环境设计中,设计师需充分了解老年人生活习性,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使整体设计效果及氛围和谐统一。设计师要打破传统建筑设计中仅依靠标识设计实现辨识的单一手法,多方面、多维度考虑,在设计中既使空间环境丰富,又使其功能最大化。随着设计师反复实践及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研究的深入,养老建筑环境中的辨识设计将日趋完善。本研究列举了相关实践项目中辨识设计的应用成果,以期为行业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共同举力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 布拉福德·帕金斯,J·戴维·霍格伦.老年居住建筑[M].道格拉斯·金,埃里克·科恩,李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曾亮,邹莹,王玲.蒲河新城色彩规划的地域共融性研究[J].城市住宅,2015(3):67-72.
[3] 许淑莲.老年人视觉、听觉和心理运动反应的变化及其应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3):136-138,140.
[4] 邸威,刘艺婷.老年公寓的功能系统及设计模式探讨[J].城市住宅,2017(1):37-44.
[5] 艾克哈德·费德森,周博,范悦,等.全球老年住宅建筑手册[M].孙海霞,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