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水库周边地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18-05-09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类延辉
文/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王 琦 类延辉
0 引言
跋山水库周边地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隶属于“水敏感城市设计”国际运动(WSUD),旨在探讨人与珍贵的水资源如何和谐共处。纵观全球,有远见的政府组织和设计师已经意识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致力于为未来创造一种新型且弹性的“蓝(水)—绿(植物)”底层生态结构系统,并逐步摒弃人工水坝、运河、地下管道等20世纪典型水处理方式。50年前建成的跋山水库是我国现代主义建设潮流下的典型工程项目之一,建坝蓄水用以抵御洪水和服务灌溉,是我国众多水利工程的缩影。
本次景观规划针对跋山水库未来50年的设想是:创造更科学和更健康的水体生态景观系统,将20世纪水坝形象和21世纪的湿地设计理念相结合。作为将湿地景观融入城市地景的中国景观建筑师俞孔坚将此种变迁归纳如下:工业化引导着我们用化学和工程的手法去做水清洁,但这样的做法破坏了有关水的所有意义。科学理解把水体降格为“H2O”,但水体不仅是“H2O”,更是一个活系统,并因此联系到陆地、生命、植被、食物…… 我们应该回归到有关水的生态意义。俞孔坚的设计和研究表明,湿地、街道和建筑共同承载水文波动(洪涝和干旱)及使用亲水植物作为景观带帮助净化径流是可行的,这与本项目中建立活体生态系统的设计策略相呼应。
1 项目概况
2014年应山东省沂水县人民政府委托,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进行了跋山水库整体规划及相关建筑开发的概念设计(见图1)。项目针对跋山水库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方案涉及区域规划与部分单体建筑设计,是由甲方提供研究基金全额资助的教学科研一体化项目。
图1 跋山水库现状
2 设计策略
2.1 “自然的力量”方案
在“自然的力量”方案中,水体功能在2个尺度上得以展现:①岱崮地质文化中心展示了万亿年水流冲击河谷侵蚀形成的层层叠叠的古老岩层;②大坝下游坝底处延伸出的大面积湿地公园可通过将离坝水流引入一系列浅滩水洼而降低流速,净化水质;③湿地植物生态系统可为当地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也可通过与成组的步道、凉亭结合,成为供人们亲近自然、休闲游乐的空间(见图2)。
2.2 “跋山数码乐园”方案
在紧靠坝脚的空间设计了一处湿地公园,试图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体,其特有的几何形态强调了新公园人工化与建构化的初衷(见图3)。虽设计理念不同,但以上2方案均尝试利用湿地自然生态循环系统构建独特的大地景观。
2.3 “金牛岛生态度假村”方案
本方案融合了上述设计元素,由主入口的公共广场进入,一座浮桥连接南岸与北面的金牛岛,桥头处设水体生态系统展厅以宣传水利工程知识。通过浮桥的游客可在金牛岛上看到整个方案核心——生态度假村。度假村因地就势,沿梯田错落布置客房。在各层平台间,一条蜿蜒于屋前院后的浅滩溪流既可自然净化度假村的生活废水,也可灌溉各功能区的花园。此方案将景观、建筑与基础设施有效融合在一起,通过引入废水自然净化系统与步行系统实现对水库水体的零污染(见图4)。
2.4 方案组合
通过将上述设计组合成一个完整方案,构建富含地域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多功能景观系统,展示了富有创意且切实有效的亲水设计方法。水体周边地区既可成为自然栖息地,又可成为具有经济发展优势和可识别性的地区(见图5)。
跋山水库周边地区规划设计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整个生态交互系统各组成部分负责,包括土壤、地质、气候、水文、野生动植物、人类等。项目贯彻“建筑-景观-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方法,构建出长效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此规划前期投入较大,需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实现,同时也回馈给所在地宜人的生态环境。尤其在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山东各地因大力发展城镇建设,水资源异常稀缺,跋山水库周边区域亟需进行开发建设。
图2 “自然的力量”方案
图3 “跋山数码乐园”方案
图4 “金牛岛生态度假村”方案
图5 跋山景区整体综合开发意向
3 设计内涵
跋山水库在2004年被评定为省级水利风景旅游区,是山东省沂水县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之一。因政府秉承较为谨慎的开发理念,强调规划先行,绝不盲目上马,故水库现阶段尚处于原生状态。在目前全球化开发过程中地方特色缺失与各区域趋同的背景下,地方特色的保持延续成为规划设计中首当其冲的问题。
可持续开发建设中,地方特色对激发发展活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创造出的发展多元性正是场所精神的精髓所在。在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2方面,跋山水库均反映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3.1 自然环境特色
跋山水库地处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多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水库所在的丘陵地貌被称为“岱崮”,是中国五大特有地貌之一。其中以鹰嘴崮和王子崮为典型代表,均位于水库南面(见图6)。
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每逢传统节假日,当地百姓多来此踏青、赏花、观水、郊游。清明时节,春水上涨水库开闸,当天有万人来此观春水赏桃花,但一到冬季,这里就无人问津。针对这一气候特点,如图7所示,设计以“季节”为主题,充分开发当地“桃源观水,竹林听风,执枫赏月,抚梅踏冰”的四季之美,为游客提供全年不断的景观,总体空间规划暗合四季的天文成因,以太阳系运行轨迹为布局基础,强调位于核心区中央公园的星辉展示馆与其他四季主题公园的空间联系。
图6 跋山水库岱崮地貌
图7 跋山四季岛总平面
3.2 地方文化特色
跋山水库周边村落的村民保持着传统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难能可贵。水库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社会价值在于鼓励旅游者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一方面,外地游客能真正了解当地风俗传统、历史典故,另一方面村民可通过旅游者了解缤纷多彩的世界。故其中一个设计小组以村落为主题,挖掘蕴藏于农村生活中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1960年跋山水库建成蓄水时,一个无名小村被划入库区,淹没在碧波之中。原先的村民在现今水库岸边建立了新村。时隔多年,旧村记忆在老村民心中依然清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村落在生活方式、场所记忆、空间接驳及对消亡失去的感知等非物质领域的价值。这些特征与空间布局、构建模式、建筑形式、功能划分及材质等显性物质特征相比,往往更易被忽略。
1)方案通过对显性及隐性特征的全方位对比探讨,在水库北岸设计1处能感知普通村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空间,并借此诠释村落的内在含义。
2)方案另一部分则试图聚焦南岸的一处普通村庄——河奎村,并通过设计竭力展现村民每日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美景。
3)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框景”可以用来强调节点景观。因此,方案试图用“框景”来捕捉、保存、展示村落的美景与特色。大到承托婚丧嫁娶的场所,小至传统建筑雕花刻饰,框出特定区域表现传统文化,通过“框景”手法游客可发掘并体验村民的原生态生活习俗,进而深入领悟乡村的社会价值。
4)将南北两岸设施整合成为“国家村落博物馆”(见图8,9),通过记录当地的行为与记忆展现并缅怀村落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和特点。这里虽无文化古镇,又非历史名村,却可代表中国数万普通村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图8 国家村落博物馆设计
图9 国家村落博物馆效果
4 结语
在整个项目开发建设中,诺丁汉大学实质上参与的是项目前期策划与概念设计,运作模式与介入手段均与国内大学目前经常涉足的实际项目不同。本次实践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有价值的设计课题,另一方面也为甲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多样化方案。上述方案中,尽管在处理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上各有特色、效果不同,但的确是基于务实建筑设计方法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陈一峰. 探索中国特色的城镇与居住空间[J]. 城市住宅,2017(2):5.
[3]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M]. 高履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4] 冯旭 ,刘峰,赵和生. 南京李家村传统乡村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J].城市住宅,2017 (2):78-82.
[5] 翟越,董婧,李楠.建筑设计对施工安全的影响分析与评价[J].施工技术,2017(24):98-1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