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内科疾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8-05-09曹冰清党倩丽孙晓燕惠海英
殷 董,曹冰清,党倩丽,孙晓燕,惠海英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的非遗传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该病呈慢性,容易反复发作,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发现BP发病与自身免疫、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有很大的关联。本文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BP与这些内科疾病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BP的发病机制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0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48例BP患者和62例其他皮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P组患者男28例(58.3%),女20例(41.7%);发病年龄52~89岁,平均(73.7±11.6)岁;诊断前病程1~12个月,平均3.5个月。纳入标准: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符合BP,排除药物引起的BP及所有可疑患者。对照组(非BP组)收集与BP组性别及年龄匹配的其他皮肤病患者62例,年龄60~88岁,平均(72.6±11.9)岁,男35例(56.5%),女27例(43.5%),其中湿疹15例、神经性皮炎9例、足癣7例、固定性药疹6例、淤积性皮炎6例、带状疱疹6例、甲癣6例、脂溢性皮炎5例、丹毒及硬皮病各1例。
1.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选择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比较选择χ2检验,经由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以及95%可信区间;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BP组与非BP组并发内科疾病的比较
单因素分析表明BP组发生神经系统疾病的频率高于非B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肿瘤、血脂异常、慢性肾病和慢性肺病的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通过性别、年龄调整后,只有神经系统疾病与BP具有相关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发生BP的风险高于未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OR=3.889;95%CI:1.51~ 10.05,P=0.004)。
表1 BP组与非BP组并发内科疾病的比较 (例)
2.2 BP组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频率比较
48例BP组患者并发神经系统疾病21例(43.8%),且至少并发1种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频率为17.4%、帕金森病频率为13%,脑外伤频率为4.3%。其中脑梗死17例(35.4%)、痴呆9例(18.8%)、脑出血8例(16.7%)、帕金森病5例(10.4%)、癫痫2例(4.2%)、多发性神经病1例(2.1%)、脑外伤1例(2.1%)。BP均发生在神经系统疾病之后,平均间隔时间为4年。非BP组并发神经系统疾病12例(19.4%),其中脑梗死8例(12.9%)、脑出血3例(4.8%)、帕金森病1例(1.6%)(表2)。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BP患者平均年龄(77.3±9.5)岁,明显高于未罹患神经系统疾病BP患者的平均年龄(63.4±11.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BP患者与未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的BP患者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BP组与非BP组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的频率比较 (例)
3 讨论
BP多见于老年人,可以并发多种老年性疾病,还可与炎症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关节炎、肾移植排斥反应、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皮肌炎、蕈样肉芽肿等并发[1]。笔者对其主要并发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肿瘤等。
本研究发现BP组患者的神经系统疾病的频率明显高于非BP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神经系统疾病与BP明显具有相关性,故神经系统疾病可作为老年BP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至少并发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老年BP患者为43.8%,依据所占比重从高到低为脑梗死、痴呆、脑出血和帕金森病,均高于对照组中此类疾病的发病率,且BP发病大多晚于神经系统病变,与多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类似[2-6]。
由于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均生发于外胚层,理论上皮肤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均可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胚胎学上的关联证实,部分分子有可能在这两类组织中具有相似的作用。BP抗原(BPAG)是BP患者血清中主要的自身抗原。试验证实BPAGl有皮肤亚型(BPAGl-e,一般存在于表皮)和神经亚型(BPAGl-a和BPAGl-n,一般存在于神经系统),两者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又各自具有不同的致病表位。实验小鼠研究证实,敲除BPAGl基因能让小鼠在出现皮损时也发生肌张力障碍,多表现为广泛的神经纤维聚集、髓鞘异常和弥漫的神经元变性[7]。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微血管的改变、多发微创伤及局部炎症使血脑屏障破坏,中枢神经系统BPAG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的免疫交叉反应攻击皮肤中的自身抗原,使皮肤出现皮损[8]。也有学者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血脑屏障会逐渐受损,脑组织失去其原有的“免疫豁免”功能,导致脑组织抗原逐渐暴露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神经系统变性和脑血管疾病是诱发老年BP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
另有资料显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与BP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未证实BP与上述疾病的相关性。在笔者的研究中,这3种疾病在BP组和非BP组中均是发病率排名前3的内科疾病,虽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这些内科疾病可能在B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疾病本身可以造成体内代谢和内分泌变化,而且在BP的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也可能会影响血压、血糖以及心脏,另外部分药物本身也可以引起BP。
虽有资料显示,BP患者较一般人群容易罹患糖尿病,不过多数并无明确统计学意义[1,6]。杨慧等[9]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年龄:BP与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两者均与年龄具有相关性。②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患者长期卧床,这也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还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容易出现血糖波动。③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导致糖皮质激素诱导性糖尿病,虽多于减量或停药时痊愈,但也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
已有多项BP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报告[10,11],但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未发现BP患者的总体肿瘤发生风险较对照组有所提高。有作者推测两者并发的可能机制为:①肿瘤特异性抗体与抗基膜带抗体之间存在交叉反应;②多种肿瘤细胞分泌层黏连蛋白-322,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这些抗体可同时累及基膜带而引起BP;③BP与肿瘤存在共同的基因缺陷[12]。
本研究显示神经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是作为BP的独立危险因素,BP的发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功能下降程度有关,尚未发现BP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肿瘤等内科疾病具有相关性。推测神经系统损伤及交叉免疫可能在老年BP的发病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其发病机制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的BP患者,注意筛查是否并发其他内科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病与肿瘤相关性疾病,防止漏诊其相关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Milani-Nejad N, Zhang M, Kaffenberger J.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ullous pemphigoid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J]. Eur J Dermatol, 2017, 27(5):472-481.
[2]Tarazona MJ, Mota AN, Gripp AC, et al. Bullous pemphigoid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 statistics from a dermatology service [J]. An Bras Dermatol, 2015, 90(2):280-282.
[3]Khosravani S, Handjani F, Alimohammadi R, et al. Frequency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 bullous pemphigoid pati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 Int Sch Res Notices, 2017, 2017:6053267.
[4]Yu Phuan CZ, Yew YW, Tey HL. Bullous pemphigoid and antecedent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 association with dementia [J].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7, 83(4):457-461.
[5]李丽, 王宝玺, 陈霞.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2例临床分析 [J]. 北京医学, 2006, 28(5):286-288.
[6]陈大伟, 刘玮, 陈晋文, 等. 老年人大疱性类天疱疮与内科疾病关系的研究 [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1, 14(1):5-7.
[7]Ali A, Hu L, Zhao F, et al. BPAG1, a distinctive role in skin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J]. Semin Cell Dev Biol, 2017, 69(9):34-39.
[8]刘艺迪, 赵文玲, 左亚刚, 等.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间发病机制的研究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6,15(8):633-635.
[9]杨慧, 刘婉, 常建民. 大疱性类天疱疮并发疾病的研究进展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 9(5):322-325.
[10]Kartan S, Shi VY, Clark AK, et al.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and Autoimmune Blistering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Neoplasm: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ssociated Neoplasms, Proposed Pathogenesis, Treatment [J]. Am J Clin Dermatol, 2017, 18(1): 105-126.
[11]Caccavale S. The association of bullous pemphigoid and malignancy:a case control study [J]. G Ital Dermatol Venereol, 2015,150(6):764-765.
[12]Kikuchi K, Natsuga K, Shinkuma S, et al. Subepidermal blistering disease with 3 distinct autoantibodies: anti-BP230,antilaminingamma-1, and anti-laminin-332 [J]. J Am Acad Dermatol,2011, 65(4):87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