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特点

2018-05-04王毓皎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言特点老人与海

【摘要】《老人与海》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海明威用他独到的眼光和凝练的笔触写下这部传世名作。本文将主要分析《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从而对其语言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老人与海;桑迪亚哥;马诺林;语言特点

【作者简介】王毓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一、引言

1951年初,海明威在古巴的海岸边完成了《老人与海》,原文长达1000多页,现有部分仅是原作的结尾,经过大量删改,仅余两万六千多字。这就是他“冰山风格”的集中体现,“冰山”的上面八分之一经过锤炼而不朽。他将青年时在《多伦多星报》中学到的如同新闻报道般极其简洁明练的语言发挥的淋漓尽致,近乎苛刻的删去了所有泛滥无用的形容词,被誉为“圣经般的简洁”。全文几乎只有两个人物,老渔夫桑迪亚哥和一个小孩子马诺林,而又用了百分之八十的篇幅来描写老渔夫桑迪亚哥孤身出海与大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过程,充满着大量的自言自语和细碎的心理描写,缺少戏剧性的冲突,反而使得意蕴含蓄而深远。然而对于“冰山”下面的八分之七,那个无比广阔和神秘从而具有无限推测可能性的世界,评论界的看法却不约而同的将勇气赋予其中,并把这俩个字当成海明威作品的灵魂。

整部小说篇幅短小,但从中反映的却是人生的启示和奥秘。作者用大海般深厚的内涵和简练的文字,诠释了生命的力量和尊严的价值。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不仅影响了许多美国作家,更为当代的问题风格做出巨大的影响。《老人与海》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老人和大海的故事,更是表达了这一份崇高的精神和对内心尊严的坚守。

二、《老人与海》创作背景

1.社会背景。什么样的时代催生出什么样的人。然而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如同黑暗的中世纪敢于站出来的那一系列的杰出之士,厄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文坛里是一颗熊熊燃烧的火种,照亮了新的文学之路。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一位老渔民,《老人与海》就是取自他的真人真事。在二战后海明威开始动笔创作,当时正处在二战结束不久的特殊时期,世界一片狼藉,勞动人民生活日子艰苦,大家看到这种关怀人类存在的意义,描述与命运做斗争的故事。在这无尽的苦海之中,人们背负着无尽的苦难,在苦难中,人们有拼搏,有挣扎,有人性的拷问,有忏悔与救赎。这就是《老人与海》的创作社会背景。

2.文化背景。二战结束以后,百业待兴,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都偏向于阴郁、苦闷,战争结束并不标志着镇压和暴力的结束,不全是纽约时代广场水兵为女孩送上热吻这类场景,离丧、流徙、饥荒、战争儿童、哀鸿遍野才是其真实写照,这段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为求生存的道德堕落,其血腥和充斥的暴力逻辑,在这种创作背景之下,海明威塑造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硬汉”形象,驱走了一直盘旋在欧洲文坛上空的阴霾。

3.作者性格。海明威的父亲于1928年自杀身亡,当时海明威不无鄙夷的认为“父亲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是个胆小鬼”,然而在34年之后,他惊恐的发现自己处于和当年父亲一样的处境,一切都不再同于以往,然而往日之光不可追也,明日之路光明灿烂,所有人在时间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所有的光辉,年轻的理想,爱情,希望,才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无穷无尽的病痛和衰老中崩塌。他是一位真正的斗士,与读者搏斗,与批评家搏斗,与世俗搏斗,他从来不想向生活和这个世界认输,但是他终有一日疲劳,一如那个老人,与整个大海搏斗,却没人惊叹,回来之后疲劳到走不动路。

三、小说特点

1.人物丰满。《老人与海》中只出现了两个人物——桑迪亚哥和马诺林,两个人物的形象都十分丰满立体,看着他们简单的对白仿佛整个故事跃然纸上。

一方面,作者通过简单的对白和搏斗场景描写,展现出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但是他也作为一个人时时刻刻存在着,他的英雄主义色彩是被掩藏在失败的现实生活中的,这种强烈的对比更显得悲哀。桑迪亚哥年华老去、饱经沧桑,岁月和生活几乎要将他压倒,但是在面对凶猛的鲨鱼时,他却想起了“冠军的回忆”,在梦中屡屡出现狮子的形象,胜利的欲望重新燃烧起来。

另一方面,对于小男孩马诺林的人物塑造海明威也是颇下了一番功夫,他贯穿了整本小说,开篇与结尾是小男孩的的确的、真实的出现,而在小说的中段,也就是老人在大海上孤独奋战、漂泊的时候,“小男孩”则出现在了老人的心中,或者说出现在他的信念之中。小男孩身上兼具了从老人桑迪亚哥身上继承到的男子的英雄气概以及一种柔和的母性光辉。

2.情节紧张。“人可以被摧毁,不可以被打败。”老人在垂暮之年开始了一次远距离航行,捕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鱼,但回去的时候,那只鱼被吃的只剩下鱼骨头……其实生活也是这样,也许自己劳苦一番,过程中会有辉煌,但结果甚至不如“鱼骨头”,但也甘愿。

《老人与海》正是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史诗传奇故事”,一出微缩的希腊悲剧。老人作为最好的渔夫,作为渔夫中的英雄人物,面对残暴命运的严厉警告(尽管力求做到最好,还是连着八十四天一无所获),英勇无畏地选择迎接挑战,克服万难,不屈不挠地斗败了海里的大鱼,那是大鱼中的英雄。假如是真正的童话,就像所有那些歌颂勇敢面对挑战就能收获人生幸福的励志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正合适。但故事仍在继续。之后,血腥味道引来鲨鱼的垂涎,尽管英勇地和鲨鱼搏斗,但到了岸边仍然只拖回一具庞大的鱼骨头。老人依然可以说一无所获。老人之为渔夫的英雄,不是因为他所捕获的大鱼,而是因为他面对残暴命运所选择的姿态。西西弗斯迈着沉重的脚步再一次,再一次将滚石推向山巅。胜利是虚无的,胜利没有用。触动我们的,不止是英雄之追求胜利,还有他们不屈抗争的命运里,那浓重的悲剧气味。

3.象征手法。文章还透露着人的温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我看到作为”父亲”的他对待男孩的温柔,看到穷困潦倒的他调侃棒球明星的乐观,看到把飞鱼海豚当作伙伴、把大海当作母亲的他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还有老去的他和大鱼殊死搏斗的孤独与英雄气概。他把那条大鱼当作了他自己,因此不是大鱼打败了他。精神屹立不倒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将写实主义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

老人桑迪亚哥,是硬汉形象的代表,代表了人类百折不挠,勇敢挑战困境的伟大精神,大马林鱼是象征着人生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望,老人与大鱼之间的关系 象征着 人类追求美好愿望而不懈努力,永不放弃。这是第一层象征。

大海象征着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象征着难以预知的未来,鲨鱼象征着难以逃脱的悲剧命运,老人与大海之间的关系是 人类勇于探索社会和未来,但又难以摸清边界,看透未来,老人与鲨鱼的关系是人类在面对巨大的,难以逃避的悲剧命运时,表现的英勇精神,以及最终难以实现愿望的残酷现实。这是第二层象征。

老人睡梦中的狮子象征着勇气和重新开始的决心,整部老人与海,作者表达了欧美世界,在经受两次世界大战毁灭性洗礼后,如何面对人生,如何发扬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勇敢精神,是海明威对世界巨大变革和人类发展和人类自身精神的探索与追求。这是第三层象征。

4.整体和谐。

(1)老人与男孩的和谐。老人作为一个“硬汉”的形象出现,他坚毅果敢、无所不能,但是却缺少了一丝柔情,而马诺林就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值得思考的是,马诺林作为一个男性形象出现,但是海明威在人物塑造时却更加倾向于女性化视角,文中经常出现马诺林劝慰、宽解、关心老人的桥段,并且马诺林作为一个孩童的形象,本身就与老人的思维行动不同,这也是一种和谐。

(2)景物与心情的和谐。《老人与海》开篇写到:“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通过描写空空如也的船、打满了补丁的帆渲染出一种破败荒凉的悲伤情感,将老人内心的情感烘托出来,同时,为后文中老人不顾一切同鲨鱼作斗争埋下了伏笔。

四、《老人与海》语言特点

海明威高超的叙事技巧中背后所蕴含的故事韵味令人咂舌,他作品中时常所留露出的是一般荒诞,怪谬的人生景象。马尔克斯曾评价海明威作品最根本的情怀就是“胜利之无用”,这与海明威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的命名异曲同工,胜利却毫无用处,这种苍凉虚无纠缠着痛苦,绝望,死亡,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从未缺席。这种胜者无疑指的是他作品中典型的“硬汉形象”

(或称“准则英雄”),这种硬汉形象独具大男子主义情怀,勇敢无畏,热爱剧烈的运动。非洲的猎手,古巴的渔夫,美国的拳击手,西班牙的斗牛士,全都拥有超越常人的意志,与海明威本人相得益彰,是极明显的自我表达。

1.简明的语言风格。海明威不写三伪文学,且反三伪文学力度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世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海明威用最简单的句子,构造出最复杂的世界。他就像一颗炸弹,在美国文坛上炸开,蔓延到整個世界,他是极简文风的开创者,文坛“冰山理论”的创始人。《老人与海》不管在艺术手法还是人物塑造上都精妙绝伦,千锤百炼的文字初读以为简单,揣摩之后就赞叹他科学家般记述的精准,画家绘形写意的敏感。海明威不仅写得非常好,而且伟大,伟大在他开创出一种写作风格,并且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单论“冰山理论”,就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他的短篇百读不厌,因为文字简洁,故事迷人,写法高明,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就是小说中的艺术性。细品味《老人与海》,就知道他描述的场景都具有迷人的光泽,很不一般。

2.含蓄的表达方式。出海的前一天,老人在窝棚里取下来他妻子的照片,这是书中提及的唯一的女性,然而却是过世的。而此后,是这个小男孩在照顾着他。那么小男孩现在对老人贴心的照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是就可以看成是他妻子(只是以一个女性角色出现,而没有上升到爱人的层面看)对其照顾的一种延续呢?

“它们把我打垮了,马诺林。”他说。“它们确实把我打垮了。”

“它没有把你打垮。那条鱼可没有。”

“对。真是这样。那是后来的事。”

小男孩的一句真挚的肯定,又让老人在他说“它们把我打垮了”时的那种失落与失望的情感中又找到了一丝温暖与力量,让他在这次失败的捕鱼经历后又开始梦见狮子。在这样简单的对白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老人和男孩之间情感的碰撞,这种含蓄的表达更能够使得情感缓缓流淌。

3.重复修辞的手法。顾名思义,重复的修辞就是在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中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以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就大量的运用了重复修辞的手法,例如在老人和鲨鱼进行搏斗时,双方势均力敌,老人在休息是多次提到“明天要吃掉沙丁鱼罐头”,这种重复的表达乍看之下会觉得拖沓,但是在仔细的研读全文并且体味到老人的心理活动后,就会感受到老人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内心的焦灼不爱,这种重复修辞的手法在文章中比比皆是,都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只提到了一次桑迪亚哥(即老人的全名),之后全部用the old man来替代,作者意图就是突出人物形象,与主题相呼应。

4.自由的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不用引号,对白和心理活动放在一起呈现出来,这种意识流的表达方式使作者能自由地表现人物话语的内涵,极大程度的拉近了叙述距离。《老人与海》的另外一个叙事特点就是大量使用第一、二人称叙事情境。例如:

“Fish, ” the old man said. “Fish, 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die anyway. Do you have to kill me too?”

5.鲜明的思想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迪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迪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五、结语

《老人与海》具有简洁的语言风格,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和自由的直接引语,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文章语言都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重复和略有变化的重复使用同一个词、短语或句子,一方面使得语句连贯文笔流畅,充满神秘的韵味,另一方面加强了语气和感情,突出了表达效果;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中,作者要表现思想的随意性或潜意识性时,多采用“自由直接思想”或“自由间接思想”。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海明威的作品,每个人看到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它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你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不得不承认的,《老人与海》进入中国以后被中国文化转基因了,往往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弱小的人类在无尽大海中的励志搏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勇士——老人桑迪亚哥,象征着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给予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

参考文献:

[1]杜灵秋.老人的船 思想的海-读《老人与海》有感[J].学生之友(最作文),2015(10).

[2]郭兴华.浅谈《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J].北方文学(下旬),2017, (07):101.

[3]胡秋月.飒飒枣树鸣-读《老人与海》有感[J].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15(12).

[4]吉栩行.不灭的梦想 涅槃的凤凰-读《老人与海》有感[J].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15(11).

[5]宋海啸,李佳.何处话悲凉——拉康欲望理论解读 《老人与海》 中老人的悲凉[J].现代交际,2017-08-09.

[6]杨远腾.《老人与海》中小男孩的角色分析(英文)[J].大众文艺(理论),2009,(01):35-36.

[7]周伟.《老人与海》教学设计[J].学语文,2015(06).

猜你喜欢

语言特点老人与海
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语言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以文学伦理学为视角分析《老人与海》中的人物精神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