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开设国学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的影响策略初探

2018-05-04向淼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国学

【摘要】国人在国际文化话语系统中集体患了“失语症”,让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要训练“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能力,将中国文学经典准确的翻译为易于他国人民解读的话语,实现恰当的文学输出,就需要在高校课堂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外语专业教学;国学;对外传播

【作者简介】向淼(1984.3-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与比较诗学。

【基金项目】高校外语专业开设国学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的影响初探 KJY201431。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日趋广泛、深入,“全球化”、“地球村”这些名词对国民已不再是新鲜话语,中国无论是在经济金融还是文化经典、文论话语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文化文学一体化正在迅速推进,文学经典的作用越发受到瞩目。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我们除了要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成果,更重要的是积极正面的将我国饱含人文沉淀、文化内涵的不可复制的文学经典进行输出。如何将本国文学经典准确的运用他国人民易于解读的话语系统恰当的进行文学输出,对于人们理解和寻求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经典文学的传播现状

就目前中国的学术环境而言,很明显是是输入大于输出,我们对西方经典文艺理论或者文学经典学习研究,全额照搬,盲目施行“拿来主义”,但是对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经典的、传统的学理,譬如儒释道的傳播、传承则极为有限,国人在国际文化话语系统中集体患了失语症。

大多数非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都对其处于一种蒙昧状态,尤其是外语专业,该专业的设置目的是旨在加速中国的国际化和加强中外各领域的交流,但是反观现在的外语专业本科生,他们的汉语水平较差,母语功底不扎实,文化功底不深厚,汉语写作的语言表达错误百出,文不对题,外语水平普遍提升,汉语水平大幅下降,他们对中国文学经典不能深刻理解,也就更不可能将文学经典准确的阐释、翻译出来。学生自身原因占了一部分,另外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阻滞了学生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学习。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外语专业并没有开设系统的国学课程,教学大纲对此要求也甚少,比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仅把《中国文化概论》设为选修课程。因此很多外语专业学生忽视了对国学的学习和掌握。这正是导致他们处理不好母语与外语的关系,做不好文学经典的翻译和对外传播的重要原因。

国学到底是什么?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各历史时期包括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文化精髓的学术。国学所内涵的文化传统作为无形的符号,对它的翻译经过创新、转化,可以变为文化软实力。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要融入国际,中国文学经典要走向全世界必须依靠翻译才能实现。翻译实践沟通两种语言与文化,要求译者“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双语功底”和国学基础是一个优秀译者的必备素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到了2012年才有莫言作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首度得到国际文学界的认可,与翻译媒介、传播媒介不无关系。

二、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开设国学之必需(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学生需求)

前章已提及国内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对国学的忽略,多数高校外语专业除了《大学语文》之外,再母语其他涉及中国文化乃至国学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对国学的忽视,导致了教师和学生从思想和学习行为上对国学的轻视。而外语专业的学生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远远大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语专业的学生走出国门,登上国际社会的舞台的可能性也远远超过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这种时刻,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信仰与梦想,更多的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希望。如果连自己的本国文化传统都不了解,如何向他国传播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髓呢?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际社会命运的根本,然后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以达到富国强民的最终目的。

中西交流的日渐深远,除了学问上的理论往来,日常生活也渗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仅仅能够就中华文明泛泛而谈,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交流也只能停留在字面口头的意思,无法对其本源进行深描。

广义的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政治、经济、书画、音乐、经学、文学等,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也是先进文化,不仅是自然国学、,也是生命国学,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概念一本书就可以疏通掌握的。外语专业的学生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外往来的桥梁,只有自身将本国文化精髓理解通透,学会对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确认,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许多外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艺理论耳熟能详,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毫不知情,这种学术偏见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深思。

不同的语言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思想。如果一名译者的国学基础薄弱,在翻译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造成他国读者的语言理解的障碍,更甚者会使我国传统文化理论遭到误解。正在或者将会成为译者的外语专业学生将一种语体翻译为另一种语体,不仅是包括表面文字的“语际翻译”,还包括语言体系内部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语内翻译”。翻译不仅跨越地域,而且还要穿越时空。译者要具备将异质语言转化的能力和娴熟的语内转化功底。使翻译基本达到“信达雅”的三重境界,将本国文学经典的真正意义准确的传达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文艺复兴。

三、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开设国学之可行

1.政策支持。纵观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任后的历次外事访问中,曾多次引用中国古典诗句、谚语阐述思想,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已经高度重视国学,更是成功的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审美标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给全世界。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方法步骤与实施保障等,为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还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的要求。

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支持推动了国民的“国学热”,国家在国内国外创办孔子学院、国学院。建立媒体融合机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国学学习宣传推广,深度挖掘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利益链,为读者提供最深入浅出、最具吸引力的内容,潜移默化的增加读者对国学的认知度。

2.文化共通性。文化具有共通性,中文和外语专业本科学习的语体不一样,其背后的文化本质也分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但它们同样具有相通性。外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哪种外语,其二语(第二语言)习得都是從母语获取过程中的概念系统、分析能力、分类能力等学习经验中总结开始的。在许多层面,尤其是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中西文化对先哲的学理和经典著作就有了共同的认识,回归到相同的本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过:“学无中西”。在今天看来,便是教育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做到中西文化汇通,不断使中国经典文学得到传承和发扬。

3.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大多数综合高校设有图书馆、文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哲学院、社会学学院等人文社科专业系别和机构,各领域的教师专业素养高,学生具有对本专业较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图书馆馆藏书目数量多、质量高,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行专业融合和理解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条件和学习途径。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应该加强联系,多读经典、多听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期加强自身的知识积淀。

四、结语

根据上述对中国经典文学对外传播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的论述分析,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开设国学课程有其巨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社会和国家对具有较高国学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存在普遍需求。外语专业学生的国学课程开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本国文化意识的觉醒,还能够有计划、有意识的提高他们对本国文学经典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刻性,达到翻译美育的程度,更好的将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外输出,发扬中华民族禀赋、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开创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Tom Hutchinson,Alan Water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 - 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陈玲.论高校外语学院的国学“拓荒”[J].哈尔滨:学理论,2013.

[4]陈姝,张艳.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汉文化课的需求分析[J].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

[5]辛红娟.“国学重振”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J].长沙: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6]张家妮,张元杰.大学校园内的国学传播路径探析-以西北大学为例[J].北京:科技传播,2015.

[7]赵忠德,邹璐.外语院校国学教育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化学刊,2010.

[8]Snell-Hornby,Mary.The Turns of Translation Studies:New Paradigms or Shifting Viewpoints[M].Amsterdam:John Benjamin, 2006.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趣味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