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语言在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2-07-05陈婕玲
陈婕玲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教材与写作运用有着自然的衔接点,这需要教师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及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学习掌握初中艺术类欣赏文本的基本语言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融通多种语言技法,突破选材思维局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艺术类;语言特点;写作运用
艺术欣赏指的是欣赏者以艺术形象为基础,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从而丰富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过程。这类文本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颇引人注意,这些作品能通过无声无形的文字,向读者传达有声有形的艺术类别的精神内涵,让读者收获美的体验。本文就艺术类欣赏文本语言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得到合理借鉴并巧妙运用这一问题进行阐述。让学生在赏读艺术类欣赏文本过程中领会其语言技巧,并学会在写作中应用。
一、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的品析
(一)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的基本语言形式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有一些艺术欣赏类的优秀作品,如《安塞腰鼓》《观舞记》等,这些作品巧妙运用各种语言技巧,艺术特性得到很好体现,这类文本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就是长短句交织。
如《安塞腰鼓》中“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段文字展现了以西北大漠为背景的安塞腰鼓粗犷、豪迈的气势,伴随着西北汉子那黝黑的身子、沙哑的呐喊声一同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需要作者在文字组织中通过长短句交织,让读者在不同的音乐节奏中领略安塞腰鼓阳刚之气。
如《观舞记》中“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这段文字展现了印度传统民间舞蹈的婀娜多姿。印度舞以柔美、灵活著称,印度舞蹈被誉为“世界上最能表达剧情的电影舞蹈”,迷人的首先是舞者举世闻名的妖娆:黑色的大波浪长发,丰腴的身材,夺人魂魄的、像是有无限深情又有无限忧伤的眼眸,环珮脆声的首饰,艳丽的纱衣……印度舞曲可能蕴含的元素很多,但我们只要听出一点点,这一点点就足够享受的了。这就需要作者在文字组织中采用长短句交织的形式,使得读者在缓急有度的文字阅读中感受印度舞的阴柔之美。
通过长短句交织中无声无形的文字,很好地向读者传达有声艺术、有形艺术的特点,给读者以美的收获、心灵的震撼。这类艺术作品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美感,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开拓想象空间,进而加深对作文语言的驾驭能力。
因此,在艺术欣赏类作品中灵活运用长短句这种基本语言形式,不仅能使文章韵律和谐,更能让读者深刻体会文章脉络,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真正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语言的典型手法运用
想要在艺术类作品写作中运笔十足,下笔千言,想要在艺术类欣赏作品的写作中运用具有强烈韵律感的长短句,必须有“源头活水”。源头活水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最主要就是“善于化抽象为具象”——学会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安塞腰鼓》中这句“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便是利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语势,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句式更富于变化,从而使得“无形”的腰鼓声在不断重复的人物描写中变得更为具体可感。
如《观舞记》中这句“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假如只是简单用“花朵”“褶裙”“舞步”“铃声”这些词而无任何修饰语的存在,那么,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舞蹈之精髓也就无法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又如,“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这段,用“花开瓣颤的莲花”“疾走惊跃的小鹿”“高视阔步的孔雀”等比喻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本体与喻体巧妙地联系起来,以生动表现了印度舞蹈阴柔的特点,以及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技艺。
通过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外行人透过这段长短句交织的文字不仅仅是“看热闹”,而是真正身临其境。
二、初中艺术欣赏类文本语言技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长短句交织,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在日常写作中,学生们经常会把自己在课余时间所掌握的特长、爱好,如琴类、舞蹈、绘画作为集中选择的材料,但经常缺乏适当的语言积累,缺乏组织语言的功力,以致于再娴熟的艺术技能,再精彩的艺术表演现场,都难以打动阅卷者的心,更难以让读者身临其境。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篇艺术类作品的价值不只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更在于通过这篇作品教会学生品鉴其语言技法,打开选择素材局限,学会在写作实践中运用:
1.巧用长短句
学生们在日常写作中,无论是对有声艺术,如琴类、舞蹈类、歌唱类的现场表现,还是对无声艺术,如绘画、书法、棋类的心理传达,长短句交错的形式最能还原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或急促紧张,或舒缓轻松。如一个学生在武术作品的描述中写上这样一段:“刹时,所有的少年跨步到舞臺中央。一挥,一砍,一喊!‘噼里啪啦’,所有的木棍一齐舞起,渐舞渐快,渐舞渐快,犹如银龙绕着他们上下翻飞,左右盘绕。每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动作划过皆呼呼作响;每一个动作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又如,另一个学生在对舞蹈作品的描述中写上这样一句:“乐风突变!转入!柔旋!放慢!定住!舞者转身一围,宛若花苞,一声刚劲有力的鼓声,舞者往后一仰,女孩跃起。”小作者们要么用短句震慑住我们,要么用长句感染我们,长短句互相交织着,读者从这样缓急有度的文字表述中可以感受现场表演者动作由急至缓、由缓而急的变化过程,精彩的表演现场恍然如在眼前。
2.善用修辞法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道美食,那么修辞就好似给美食添加的佐料。巧用修辞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将枯燥干瘪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巧用修辞贵在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发挥修辞独特的表达功效,使文章形象起来,让读者真实可感。
比喻、拟人或者通感等,都是艺术类作品中较多运用的修辞手法,它们都能很好地达到“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运用到写作中呢?最好的媒介便是——修飾语。如,一个学生在对剑术的描述中用上这样一段:“蓦地,忽只见一人翻腾跃起,两只眼睛像流星一般一闪一闪,眼波逐着剑尖,精神抖擞地舞了起来。在灯光的照耀下,随力道,刀光剑影,铮铮作响,仿佛到了古代的战场,看到将军们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少年们舞起剑来,静若伏虎,动若飞龙,缓若游云,疾若闪电,又稳健又潇洒。”正是因为有了“静若伏虎,动若飞龙,缓若游云,疾若闪电”这些比喻修饰语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剑术的矫健之气和迅疾之美,让我们感受到舞剑者对艺术,对生命的挚爱。即使从未看过剑术表演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出舞剑艺术的精髓,感受到舞剑者的生命力量。
(二)融通多种语言技法,突破选材思维局限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不管是诗歌、小说、戏剧或者各篇艺术类散文,都可谓经典之作。我们教会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的同时,更要让学生融通多种语言技法,突破选材思维局限,真正让学生“以读促写”。作为教师,我们教会学生在艺术类作品的写作中巧用长短句,善用修辞法,其实都是一种手法,实际上更是为了能够抛砖引玉,炼字、炼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炼意,精炼的语言更是为了收获好文章深厚的内涵,这才是好作品精湛艺术水平的体现。
总之,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能及时有效借助语文文本阅读材料,在课文讲读中形成师生有效共鸣,把师生赏读心得与学生写作欲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课文的同时注意渗透写作意识,让学生们从怕作文、苦于作文中真正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喜爱作文,快乐作文,善于作文,那么学生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也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连祥.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的利用[J].科教论丛,2011(3):171.
[2]沈秋萍.语言优化:初中作文出彩关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3):1.
[3]李永锋.浅析作文与修辞[J].好家长,2015(4):27.
[4]张军.锤炼初中学生的作文语言[J].教育艺术,2010(8):85.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