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果运用与内审价值增值的思考

2018-05-04严弘宇

审计与理财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审成果价值

■严弘宇

近年来,央行大力推进内审转型,审计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重要的审计成果。如何有效地开发和运用审计成果以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是央行内部审计亟需关注的重要命题。

一、审计成果与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辩证关系

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强调以为组织增加价值为目的,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组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从而实现价值增值。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产物,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前提。

1.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基础。

内部审计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的产物。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过程是以审计成果为载体,通过开发创造有价值的审计成果并对其施以有效运用,使得审计成果蕴含价值成分惠及到组织各层面,促进组织减少损失、增加价值。因此,有效地开发审计成果,确保审计成果可用、好用、管用,是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基础。

2.价值增值是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核心目的。

价值增值是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目的,作为央行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必须以为组织增加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各项审计活动。审计成果的开发与运用是一个创造和运用有价值信息过程,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核心环节,因此,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同样必须围绕“增值”的目的,才能体现出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换言之,价值增值是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核心目的。

二、转化审计成果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路径

1.价值性审计成果的开发。

审计成果的开发是指对内审活动中的审计发现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富有价值的审计信息的过程。审计成果的开发包括信息收集和后期加工两个阶段。

(1)信息收集。即内审人员在确认和咨询活动中进行审计发现过程。此阶段在资源配置、学习培训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内审人员收集资料、敏锐洞察、突破线索、发现问题、规范取证和职业判断,最终形成审计结果。

(2)后期加工。审计结果仅是审计成果的“半成品”,要想形成高质量、富有价值的审计成果,还需要对审计结果进行提炼,这就是审计成果的后期加工阶段。在后期加工阶段,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有经验的审计人员,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已经取得的证据、原始材料和半成品进行提炼、综合分析,深入挖掘审计结果蕴涵的价值,开发出高端审计产品,最终形成价值性审计成果。

2.审计成果的运用及增值效应。

审计成果的增值效应是指通过对审计成果进行有效运用和落实,使得审计成果蕴含价值转化为促进组织价值增值的增值实效。内部审计要发挥价值增值作用,既依赖于审计成果的高质量和可用性,更需要依托审计成果的运用。只有通过对审计成果进行适时有效地循环运用,内部审计才能最终转化为创造价值的现实生产力。内部审计运用审计成果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1)运用审计成果创造直接价值。内部审计通过向组织各层面提供审计成果,可促进组织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增值。一是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成果,督促其整改。内审部门通过审计意见书等形式,将审计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建议向被审计单位反馈。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成果,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化解风险、减少损失。二是向组织管理层提供审计成果,发挥参谋作用。内部审计具有业务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能够掌握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并具备较为畅通沟通渠道,这使得内审部门可作为“透视组织的窗口”,通过审计报告、专题汇报等方式向组织管理层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帮助组织管理层把握组织运行情况,促进其正确决策、完善体制、加强管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三是向业务部门提供审计成果,促进其自我完善。审计成果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内部审计通过适时公布经汇总提炼的审计信息,可发挥“审计一点、带动一片”的作用,促进业务部门对照自查、自我完善。四是向内设监督机构共享审计成果,提升监督效能。内审、纪检监察和事后监督是央行三个重要监督机构。内审部门从全局出发,通过审计成果的共享,可形成监督合力,促进组织“大监督”格局的实现。五是内审部门自身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内审部门通过整理往期审计成果,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可为今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信息资源和参考依据,有利于内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促进内审自身价值的实现。

(2)运用审计成果创造间接价值。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活动的产物,因此,审计成果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威慑力, 客观上会对组织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通过审计成果问责、问效、通报等机制的建立,可促进审计成果威慑作用进一步强化,促使各部门加强自查和整改,自觉维护良好内控系统,提升管理水平,从而间接提升价值。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取决于审计成果的价值含量和运用效果。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和再加工,开发形成高质量审计成果,在组织各方的重视、推动和运用下,促使审计成果转化为增值实效,从而为组织增加价值。

图1 利用审计成果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传导路径

三、审计成果转化存在的困难

1.内审观念相对落后,审计成果开发提炼不足,价值含量不高。部分内审人员尚未完全摆脱“查错纠弊”的认识误区,认为“查出问题就算完成任务”、“问题查得越多质量越高”,忽视了对审计结果的汇总、分析和挖掘,造成审计成果的价值含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反映问题上过于强调面面俱到,纠缠于细枝末节,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分析问题上就事论事多,分析挖掘少,缺乏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机理进行剖析;审计建议上操作性层面的建议多,管理控制层面建议的少,难以形成高端审计产品。

2.相关方对内部审计认识错位,审计成果转化受阻,增值作用得不到发挥。一是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促进作用,对于内审报告存在重问题、轻建议的现象,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未给予充分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成果的威慑力和可用性。二是被审计单位不予配合。被审计单位是审计成果的实施者,审计成果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但部分业务部门对内部审计存在抵触心理,认为内部审计从来就是“查问题”、“挑毛病”的角色,对内部审计工作避而远之或不予配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顽固狡辩、不予认可,对整改建议消极应对、不予重视,审计成果的作用难以发挥。

3.审计质量缺乏保障,审计成果价值流失。一是部分内审人员缺乏全程性的质量控制意识,实施审计时,未按照相关制度和内审准则的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导致重大“漏审”等审计风险。二是人才制约。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不够成熟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知识、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人才仍较欠缺,内审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央行业务发展的需求。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内审人员职业判断力有限,提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操作性不强,审计质量受到影响。三是技术滞后。现阶段审计手段以手工查账为主,计算机辅助审计较为薄弱,审计手段的科技含量较低,面对央行信息系统的推陈出新和业务量的与日俱增,内部审计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必然导致审计成果的价值受损。

4.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审计成果可用性受限,价值增值难以体现。一是成果运用的保障措施不足。由于内部审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只有整改建议权,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造成审计成果的威慑力不足、可用性弱化。在被审计单位缺乏重视的情况下,审计成果往往“石沉大海”,查而不纠、纠而不严、屡查屡犯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二是成果共享机制不健全。审计成果往往限于向上级部门、行领导和被审计单位反馈,横向或向下级通报较少,审计成果以点带面的警示效应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审计成果未能在纪检监察、督查督办等监督部门间实现有效共享,往往造成重复检查等监督资源浪费的现象。三是后续跟踪不到位。存在“重检查、轻督促”的现象,内部审计更多关注问题和建议的多少,弱化了对问题整改情况和建议采用情况的跟踪和监督,一定程度影响了审计成果落实效果,不利于审计成果增值效应的实现。

四、强化审计成果开发运用,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建议

1.转变观念,注重提炼加工,提升审计成果价值含量。一是转变观念,摒弃“只管做、不管用”的错误认识,提高对审计成果开发与运用的认识,从思想上树立内部审计增值意识和审计成果的价值意识。二是更新思路,突破合规性审计的局限,注重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绩效管理的角度发现和分析问题,提高审计工作层次。三是延伸加工链条。一方面,加强对审计发现的汇总、分析和研究工作,重视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的分析,深入查找原因,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研究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强化审计成果的建设性。另一方面,加强审计报告的撰写,注重提炼整合,做到审计报告有重点、有层次,确保审计成果的可读性。

2.强化质量管理,保障审计成果的品质,为实现价值增值奠定基础。一是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执行内审组组长、主审人、小组长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控制审计实施过程中每个程序落实到位,确保检查全面、依据齐全、问题确凿、定性准确、审计报告完整可读。同时,建立审计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责任,督促内审人员规范操作、防范审计风险。二是加强内审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内审人员的合理配备来优化人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使内审人员具备符合央行内审履职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从而更有效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高质量审计成果。三是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和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术为主、手工对账为辅的作业方式,使审计手段与央行业务发展和内审履职需要相匹配,以技术改进保障审计成果质量。

3.完善成果共享机制,促进增值效应全方位辐射。一是建立审计公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发现的风险性、典型性问题进行汇总提炼,形成专报、简报等审计材料在组织内部公示,扩大审计成果警示作用的辐射面,促进组织上下联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完善内审与纪检监察、督查督办等部门交流合作机制,可通过创建内部监督信息专刊、定期召开内部监督分析会等形式,使分散在央行各监督部门的监督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央行监督体系效用最大化。

4.健全成果落实机制,确保审计成果转化为增值实效。审计成果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整改和建议的采纳上,因此加大审计成果的落实力度,保障审计成果的价值得到有效转化,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前提。一是建立审计回访制度,根据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程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回访追踪和后续审计,督促被审计单位运用好审计成果,防止审计成果流于形式。二是完善与相关部门交流磋商机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会议或日常沟通等多形式促进交流磋商常态化,发挥审计的“审、帮、促”作用,对问题整改以及业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进行充分沟通,促进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落实。三是建立审计问责机制。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责任认定的基础上,将审计整改情况与绩效考核、干部任用、廉政建设相挂钩,增强审计成果在组织治理中的威慑力和约束力作用,促进组织各部门自觉加强内控、防范风险。

5.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推动审计成果的良性转化与运用,为价值增值创造条件。内部审计价值不能独立存在,而是通过审计成果运用来实现的,但有价值的审计成果能否被运用,直接取决于组织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是否重视和付诸实施。因此,内部审计必须积极改善审计环境,在内审活动中宣传内审理念、营销审计产品、实施参与式审计,赢得组织管理层的重视和业务部门的信任,促使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深入人心,实现内部审计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为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和价值增值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内审成果价值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验收成果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简述如何做好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