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导入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2018-05-03肖武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14期
关键词:周庄南京大屠杀典故

肖武生

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师生双边活动时的心理相容,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运用独特的开场白来活跃气氛以达到师生心理相容的目的。好的导入语可以明确目的,导入情境,沟通情感,激发兴趣,有不可忽视的教学功能。所以,“善导”的教师,在教学开始时,总是能千方百计地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然与不自然间被“导入”到课文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入策略教授新课。

一、情感激发法

情感激发法,就是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为情所动。比如,教学课文《南京大屠杀》,可以这样导入:“在这个讲台上站了十个年头,我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沉重过,沉重的不是我的脚步,而是我一颗滴着血的心。我曾经到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许多中国人一样,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30万同胞的血,那堆满人头的画,那杀人后卷了刃的刀和那被穿了胸挂在刺刀上的小孩脸……我的内心除了愤怒就是耻辱!多年来我一直都不敢去回忆那幕镜头,而今天,我的职业让我不得不再次正视这段历史,南京大屠杀,这五个滴血的大字里告诉我们‘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同学们,勿忘国耻呀!”声情并茂的导语会让学生血脉贲张,深深地震憾每个学生的心。这种导入法,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对课文有了大体的概念,而且语言极有感情,学生的思维极易跟着教师走,学生的情感极易被激发。

二、图文配备法

图文配备,就是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新课有关的图片、影像、录像、录音等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或引导学生欣赏,然后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新课中要涉及的东西或是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背景材料,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如,教学《周庄水韵》一课时,可事先准备好几幅“周庄”的景物挂图和几首优美的曲子,新课导入时将挂图一一挂出,同时放段曲子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和悠扬的曲调所吸引所感染,从而对周庄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感到课文的枯燥无味了。

三、温故知新法

“温故而知新”,就是从温习旧课入手,通过技巧性操作引入新课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误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问一些学过的诗歌或者名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徐徐而入,慢慢切入正题。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同樣是春天,每个人对它的描绘却又有所不同,但细看又有所共同,我们往往知春、感春,而不会写春,是何缘故呢?(生摇头,或不语)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朱自清又是如何写春的,说不定你还能从中发现答案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然后顺势引入新课。通过回味古诗,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在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之时,转而对朱自清的《春》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

四、悬念制造法

制造悬念,故意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设置疑难让学生去思考,去捉摸,然后让教师通过课文逐一去解答,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既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五、成语典故法

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很多成语典故往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识记成语典故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有些成语典故来源于古代的作家作品,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先归纳来源于其中或与之相关的成语,往往可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也有利于提纲挈领,抓住本课的重点。

当然,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有利于教学就好。

猜你喜欢

周庄南京大屠杀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落日之下的画卷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纪念
可圈可点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周庄古镇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