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演之求实探索精神
2018-05-03吕海辰
吕海辰
《封氏闻见记》是唐代封演编撰的一部有关旧闻考证、典章故事、异闻杂记之书,在流传下来的唐人笔记小品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无论对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封演都能既不盲从古人也不附和群响,而是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故而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今以部分篇目为例,分析封演这种科学求实的精神。
一、明辨是非
卷四《尊号》篇中,自武周垂拱四年武则天应臣子之请上尊号“圣母神皇”开始,唐代皇帝均有尊号,有些尊号字数特别多。封演对这种现象评价为:“既以为祖父之称,又为子、孙之号,虽颠之倒之,时有变易,曷曾离此。数代之后,将无所回避。”他认为尊号纯属虚文,重复颠倒,徒增混乱。封演在文末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尊号无实际意义:一是唐德宗“超然觉悟,下诏去徽号,直称皇帝,合于古今”,二是汉光武帝“诏群臣上书不得言‘圣”,三是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并评价孔圣人“其谦冲之意大矣哉”。 封演摆明自己支持两帝一师的做法,对群臣百姓均认可的尊号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虽身处那个时代,却能保持清醒头脑,实属难得。
二、讽刺时事
卷六《道祭》篇叙述:安史之乱之前,海内殷富,送葬者当衢道祭,张施帷帐,也不过是方丈之大,数尺之高;而安史之乱以后,国势日危,而此风大炽,“祭盘账幙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张,穷极技巧,馔具牲牢,复居其外”。下文举了三个例子,一个比一个奢华浪费。特别是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范阳节度使安排的祭盘最大,并排了两套木偶戏,拦住灵车看完表演方让通过,孝子孝孙“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还赏马两匹,这种孝子孝孙让人啼笑皆非。封演最后感慨:“大者贵千余贯,小者犹三四百贯,互相窥觇,竞为新奇,柩车暂过,皆为弃物矣。”作者对这种大张旗鼓和互相攀比的陋习,表达了不满和谴责,时至今日也有现实意义。
三、據理考据
卷五《卤簿》篇,对于卤簿的由来作了考证:“卤,大楯也,又作橹,音义皆同。卤以甲为之,所以扞敌也。……甲楯有先后部伍之次,皆著之簿籍,天子出则案次道从,故谓之‘卤簿。”封演以科学探究的精神考证了卤簿的由来,并对“扈从”作了解释,认为“臣下侍从至尊,各供所职,犹仆御扈养以从上,故谓之扈从”,驳斥了颜师古所谓“跋扈纵恣而行也”的错误解释。对“卤簿”和“扈从”之由来,唐代多有解释,但封演的解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被后世采用,其科学探究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
四、科学论证
卷七《月桂子》篇,集中体现了封演的不迷信和科学探究推理的精神。“垂拱四年三月,月桂子降于台州临海县界,十余日乃止。”月宫中的桂子飘落下来且十日不止,此乃祥瑞之兆,被官方记入史册。对官方都确认不疑之事,封演没有轻易相信,而是提出了疑问,认为这事不可能,并提出七条反对理由。1.传说无印证。“月中云有蟾蜍、玉兔并桂树,相传如此,自昔未有亲见之者”,月中之物,仅是谣传而已。2.历法不支持。按历法,月亮每年都会行经台州地区,“则他年月桂岂独无子,何至此月方始降也”?3.与历法计算不符。“月行一月一周天……十日之间,月行遂远,桂子何得常留此处”?4.与月周计算不符。“月径千里,周回三千里,桂子若下,弥漫三千里内,亦不当专在台州咫尺之地”。5.不合实际。“桂子得下,蟾兔之类何能不落”?6.不合逻辑。“天地相去极远,桂子小物从空而下,飞扬萦转,无所不之,蕞尔,何为独有”?7.诗人尚奇不可信。“宋之问台州作诗云‘桂子月中下,天香云外飘,文士尚奇,非事实也。”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台岭与岭南地接,山多桂树,桂子多因风而至,有若从天而来,时人不加详考,谓之月桂。”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也是最合理的解释了,封演之追求科学实际并善于分析的精神可见一斑。
五、释疑解惑
卷八《二朱山》篇,传朱山为“仙人朱仲所居”而得名,作者通过分析吴楚地区发音特点,得出此山应名州山,并举东汉崔琰诗为证。勾游岛也并非因“勾践曾游此岛”而得名,而是与勾榆、根余皆是一山,亦声之讹变耳。封演不听信传说和附会,而是使用了史证与音训结合的方法,探讨古今地名变化的原因,是比较正确的。
以上分析了《封氏闻见记》中封演的科学求实的探索精神,但作者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势必受时代所限提出一些不合科学的说法。比如,卷八《鱼龙畏铁》篇中,讲了三个小故事得出鱼龟之类畏金铁辛味而死或遁的道理,只是作者的猜测罢了。整体来看,虽有瑕疵但难掩美玉,全书大有可采之处,其科学探究精神值得后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