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人文精神的积极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分析

2018-05-01孙娜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四有

孙娜

【摘 要】 本文以儒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出发点,叙述了“人本精神”“忧患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构成的儒家人文精神。论述了用儒家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文化教育价值,法治道德教育价值培养新时代“四有”新人的新构想。要正确看待儒家的人文精神,学习其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将儒家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与现实结合起来,取其中精华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认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 儒家人文精神;“四有”新人;新构想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推动和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蕴含的教育价值。他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儒家人文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打下基础。

一、儒家人文精神的豐富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儒家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人文精神更是深奥,但就其本质来说,重在对生命的关怀,[2]“天地之德曰生”,“仁者,生生之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本精神

儒家的人本精神与西方的人本主义不同,两者不能等同。西方人本主义是指:“那些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并以人为归宿的哲学理论,在严格意义上则是指以人为世界的本体和基础的哲学理论。”[3]而儒家的人本精神,是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尊重和推崇人的地位、作用、价值的独立性、尊严性,并在实践活动中弘扬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最早提出“人本”这一概念的是“法学先驱”管子。管子所提倡的人本可称为人本位主义,即把人当作人看为前提,尊重人格,尊重人的自我意识,满足人的需要。[4]而最能体现儒家人本精神乃是孔孟仁学,其注重人要有仁德,要自觉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从而博爱大众,形成由爱人到人人互爱的人道(仁道)精神。

2、忧患精神

儒家的忧患意识诞生于春秋时代,它不仅关注现世的民生疾苦、国家兴亡,而且也十分重视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他把人的价值界定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品格,与“仁”相通,最终凝练为忧世悯民的忧患精神。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忧患意识,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的重要论断,他认为个人的生命生存、事业兴败以及国家的兴衰存亡都与世人是否具备忧患意识相关联。儒家忧国忧民的忧患精神是世人产生责任意识、承担意识的源泉,是推动世人不断提升自我道德情操、重视自我社会(政治)实践的精神动力。

3、乐道精神

儒家所追求的乐道精神就是以求道、得道为快乐的精神。通俗地讲,就是在求道过程中的积极乐观心态以及在得道时的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求道的过程中忘记饥饿、忧愁与时间,充分展现出了他的乐道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乐道精神,他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提出了求道、得道要有自身的信念和原则,不能为了获得得道、求道之乐,而向富贵、贫贱和威武屈服、投降。孔孟所追求的“乐道”,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物质上的乐,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乐、道德上的乐。儒家乐道精神所追求的终极境界就是“乐道”所塑造和追求的真善美和合境界。[5]

4、笃行精神

儒家的笃行精神,是儒家尊崇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在个人行为实践方面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身理想价值实现的力行精神。在儒家看来,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乐道精神的实现等,都离不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孔子有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他认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志之士,应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践行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若只图生活的安逸,无所用心,那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孔子既强调认知主体要有丰富的学识,又要重视行的价值,要充分践行和弘扬自强不息、身体力行的“笃行精神”,真正做到学与行、言与行的一致融合,从而达到“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的统一。同时,孔子还强调:“君子不以言举人”,主张选拔人才时,也要听言观行,重视对其行为的考察,不能只听其言,不看其行。

二、探讨儒家人文精神对培养新时代“四有”新人的新思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日新、厚德载物的‘最深沉的精神追求。”[6]儒家人文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应深入分析儒家人文精神对培养“四有”新人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探讨其蕴含的现代教育价值。

1、儒家人文精神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连、有实现可能的向往、追求和信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7]“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8]然而,面对日益繁华的物质生活,许多大学生却沉浸在网络、电子游戏等世界中,只图眼前生活的安逸,缺乏必要的理想与奋斗目标,终日妄想不努力就获得安逸的生活。加强大学生儒家人文精神教育,培育学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忧患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承担意识与实践意识等,进而从思想和行为上改变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这一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2、儒家人文精神的文化教育价值

具有十分广博和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要基础。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的儒家人文精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可以看成是关于人一切问题的归纳与总结,是一种偏重于讲怎样做人的思想与文化。换句话说,由“人本精神”“忧患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构成的儒家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传统的人生价值观,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要正确看待儒家的人文精神,学习其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将儒家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与现实结合起来,取其中精华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认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关系,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3、儒家人文精神的法治道德教育价值

法治纪律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是社会主义新人必备的基本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法治与道德往往是相伴相生的。从总体上来讲,当今大学生的道德人文素养主体还是好的,但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道德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各种无视法律规范、道德准则的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中缺乏法治意识、道德准则,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也频频出现。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更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儒家人文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本主义观与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对自身进行约束的能力,将罪恶的种子从思想行为上彻底根除,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总之,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9]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文精神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充分吸收儒家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和精华,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2014-09-24.

[2] 龚平.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3] 郝文清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06.30.

[4] 曹国圣,缪秀梅.论儒家人文精神的现代教育价值[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5] 高军龙,寇荷超,王国宁.“中国梦”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儒家人文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

[6] 习近平.丢掉思想文化 国家立不起来[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25/c22219-25729758.html,2014-09-24.

[7]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07.85.

[8] 王涵等编.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4.

[9] 張立文.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作者简介】

孙 娜,女,汉族,四川达州人, 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四有
浅议新时代党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四有”好课
常怀仁爱之心,争做“四有”教师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四有”书记谷文昌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新时期高校 “四有”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年鉴工作“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