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关闭”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2018-04-28黄潇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运用

摘 要:美声唱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而在其发展初期在声音技巧运用上并不完善,尤其是男声的演唱受技巧和生理的限制,音域一般较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作曲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发现当下的演唱技巧已经无法满足一些大型声乐作品的演唱,“关闭”技法也因此应运而生,那接下来该文将从三个部分来论述“关闭”技法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关键词:关闭;美声唱法;运用

一、何为“关闭”以及它的的发展

首先,对于“关闭”这种演唱技法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它跟随美声唱法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演唱技法,它是指在演唱时将母音进行修饰,亦或者说母音的着色让不同音区之间的衔接更加的自然,尤其是在演唱音域相对宽,音高较高的音区时,“关闭”这种演唱技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节喉咽肌肉群,在演唱时,尤其是在演唱较高的音时,使声带缩短变薄,并通过嘴型以及口咽腔的改变,把原有的母音修饰的更加圆润,如在演唱“Ah”母音时,我们口腔通常做成一种类似“O”母音的形状,这样发出的声音更加的圆润,而不至于太过于直白。通过这样的演唱技法以达到声区之间过渡无痕迹的目的;另一方面“关闭”是指所有的声乐艺术中调节声带技能的技巧,这种调节的技巧根据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从而达到一种更加自然的演唱方式。所以,无论是从哪一方面理解“关闭”这一演唱技法,我们可以看出它所达到的目的殊途同归的,即通过技法的使用打开喉咙扩大自己的音域,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

其次,对于“关闭”这种演唱技法的发展,它是跟随美声唱法的发展而产生的,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男女声部在演唱时音区统一以及进一步扩展演唱音域;在美声唱法发展的初期,歌唱演员的音域相对较窄,演唱的作品戏剧性也不是很强,对于演唱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很高;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人类意识的觉醒,在演唱作品风格上不仅仅只是宗教题材,出现了更多世俗题材,从而来歌颂人世间的美好;同时,过去的演唱技巧也无法满足于当下,所以为了更好的将作品风格与演唱技巧统一,“关闭”这种演唱技巧就应运而生。“关闭”这种演唱技巧发展至今,学界对其也是褒贬不一,更有甚者一直否定其存在价值,并认为声乐演唱中不应当有“关闭”这一演唱技法。因此,我们更应当把“关闭”这一演唱技巧放在“美声唱法”发展这一长河之中来对待。美声唱法发展至今已有近4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简单的单声歌曲到中世纪的经文歌,直到發展至今的歌剧这一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而“关闭”这一演唱技巧也恰好随着歌剧的产生而形成,它的出现也更好的解决了歌剧之中一些复杂的演唱技巧问题。20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留学于保加利亚音乐学院的施宏鄂先生将“关闭”这一演唱技巧正式引入了中国,并在当时声乐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施宏鄂先生也通过这次留学归来后的演唱让我们真正认识了“关闭”这一演唱技巧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的发展。

最后,直到21世纪,越来越多的声乐歌唱家、教育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关闭”这一演唱技巧的在美声演唱中的地位,学生也通过系统学习“关闭”这一演唱方法使自己的演唱技巧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与发展。

二、如何将“关闭”运用到美声唱法之中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并被世界公认为最科学的演唱方法,而”关闭“这一概念并不是美声唱法一开始就产生的,他是通过意大利以及欧洲所有歌唱家在长期的声乐演唱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拓展音域,统一声区,使声音获得更好穿透性的一种演唱技巧。所以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者,“关闭”这一演唱技巧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时空的差异,歌唱教学中极具经验主义这一特色,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嗓音等要求,声乐界对于“关闭”技法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如中国声乐界的两位泰斗级的人物沈湘与周小燕就对于“关闭”这一技巧有着不同的见解,沈湘先生认为“关闭”这一演唱技巧是建立在整体发声的基础之上,而周小燕先生更多强调的是从“面罩”中找到“关闭”的技巧;还有如国外的声乐大师在讲到“关闭”这一概念时,更多采用“掩盖”、“混声”等词来代替,或直接用“过渡”或者“转换”来代替。虽然,他们曾对“关闭”提出过不同的说法,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关闭”这一演唱技巧是为了更好的为美声演唱服务,使我们在不同声区的转换更加的统一自然,并在此基础之上扩大自己的音域。

那如何将“关闭”这一演唱技巧合理运用至美声唱法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对于“关闭”这一演唱技法要建立正确的认识,“关闭”这一演唱技法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在我们的平常的声乐教学中,很多的老师常常为了“关闭”而“关闭”,最终使学生对于“关闭”产生了错误的观念,甚者可能使嗓子坏掉,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声音在高低声区间过渡的更加游刃有余,并扩大自己的音域。其次,“关闭”在我们演唱亦或是教学中常常误认为是将声音置于脑后,但其实在音响效果上给人一种“抠”着唱或者压着舌根唱的,长久以往声带的负荷过重,也会导致声带的病变。最后,“关闭”这一演唱技巧并不只是在演唱高音时才使用,因为在平时我们的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一提到“关闭”就会与高音的演唱亦或是男高音才需要的一种发声技巧,殊不知,无论在哪一个音域、声区,“关闭”这一演唱技巧始终是贯彻在其中的,不仅高声区需要“关闭”,低声区也同样需要;不仅男高音需要,男中音、男低音也同样需要,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声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

三、如何将“关闭”科学的运用到声乐教学中

作为一名高校声乐教师,我认为除了在理论上对“关闭”这一演唱技巧要有相对成熟的认识以外,还必须把这种科学的演唱方法运用到自我的声乐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这一声乐理念。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声乐语言只有放置在声乐训练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然而,不同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对于“关闭”的认识可能不尽相同,在训练手法上更是各有千秋。但是,无论在认识或者在训练手法上不尽相同,最终达成的目标却是一样即更好的完成声区间的过渡,从而使声音更加的统一。而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因地制宜,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关闭”这一概念。那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声乐教学中“关闭”的运用。

首先,我认为“关闭”的演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并非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关闭”。因为在声乐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对某些声乐概念的模糊不清常常导致产生错误的声乐理念并且将这种错误的声乐理念运用到发声之中,而这样也是对歌者自身发展极为不利的,所以为了进一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在声乐教学中应当以一种较为隐性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关闭”这一概念,譬如当学生演唱至较高的音区或者较为吃力的音区时,作为声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母音的转换练习,亦或者让学生多带一些假声进行演唱通过真假声的转换进而进一步统一声区,这样也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用嗓“成本”。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既掌握了科学的用嗓方式,又使得“关闭”这一演唱技巧得到了更好的理解。从而一举两得。

其次,“关闭”演唱技巧在具体训练手法上应当首先当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统一演唱的各声区,而不是为了“关闭”而去“关闭”从而本末倒置。“关闭”这一演唱技巧的基本原理:共鸣改样,基音变形,共鸣改样是演唱效果,而基音的变形是演唱的手段。基音的变形主要是指母音在演唱中的改变,尤其是演唱高音时,如“AH”母音通过“关闭”这一演唱技巧会变成略带“O”母音的色彩,从而形成“AWE”的发声状态,但这种变化是微小的,绝对不是突兀的、明显的,所以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得声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对于这一训练方式一定是在学生在相对自然的发声下进行的,绝对不可以生搬硬套,以某种声音作为模板而改变学生相对自然的发声状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应当将“关闭”这一概念从中低声区就开始实行,甚至于在低声区就有“关闭”的 痕迹,也只有这样才能相对保证声区间的过度更加自然,如前文刚举的“AH”母音为例,在中低声区就要略带“O”母音的色彩,而形成这种发声状态需要将咽腔“立起来”,也就是无论是软腭或者硬腭都要抬起,给口腔充分的空间,让声音和气息形成声流经过,用一种近乎吸着唱的感觉唱在这个我们打开的这个空间里,再加上下方气息的支持,达到“整声”的发音状态,当然,这一切动作都是一气呵成。总的来说,“关闭”这一发声技巧,需要由母音的改变、良好气息的支持以及由低声区至高声区的“关闭”。通过这样,从而实现真正的“关闭”。

最后,作为声乐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关闭”训练时一定要小心,老师自己要把握好声音的分寸与火候,不可太过形成了“撑”、“抠”的声音,从而影响音色以及声音的完整性,还要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诫学生“关闭”训练时,整体的音色自己听起来与自身自然声区的音色会有一定的不同,感觉自己的声门受阻,整体音色就像蒙了一层纱一样,在整体训练思路中一定要贯彻打开嗓子、气息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喉头要相对稳定,然后演唱时母音一定要修饰的圆润,尤其到了高声区,一定不要喊,多用一些半假声的感觉,使的声音在过渡时更加自然。同时,作为学生在进行关闭训练时,常常会出现一些烦躁或是认为自己的嗓子是否出现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老师应当常常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劝导,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录下自己的練声时的声音,将早期较为稚嫩的未有关闭的声音与经过长期训练带有“关闭”感觉的声音进行结合,最终学生会发现自我的声音有了质的飞跃。

“关闭”这一演唱技巧必须始终贯彻在声乐训练中,因为只有通过它才能使我们更好的、更轻松的获得高音,作为声乐教师那更是担任了重要的传授职责。

参考文献

[1]侯方.论美声唱法的声带机能的调节与关闭[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

[2]张翠芳.对“关闭”唱法的研究与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闫春雷.浅谈美声唱法中的“关闭”[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作者简介

黄潇,汉族,1990年3月生人,籍贯:江西省九江市,2014级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方向研究生,现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声乐教师,助教。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运用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