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2022-06-11李响

参花(下) 2022年5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民族

一、引言

在西方,美声唱法凭借着独特的音色、科学的发音以及富于变化的旋律等,成为西方音乐艺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现当代提及的“美声唱法”是一种基于传统西方国家声乐技术,特别是意大利等国家为核心的演唱风格,且在西方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了歌剧等新型艺术表现形式,这为美声唱法的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意大利语中,美声唱法被称为“美好的声音”,且美声唱法的优势不仅涉及声音层面,更包含艺术家的风度以及情感体验等。因此,当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对于我国民族声乐也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听众,均对美声唱法表现出喜爱之情。基于此,在百年间,美声唱法通过与本民族声乐的不断融合,使得中国声乐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美声唱法的创立时期;五六十年代美声唱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且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的优秀作品。此外,虽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声唱法的发展速度受到了限制,发展缓慢,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开始进入发展繁荣期。美声唱法的四个时期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但是通过众多优秀艺术家的努力,美声唱法逐渐从探索顺利过渡到成熟阶段,美声唱法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中国美声唱法的初创期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并非偶然。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具备吸收外来优秀音乐文化的传统,最早在周朝,我国就已经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传统音乐体系,且国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记载。其次,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背景下,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各类技术为音乐艺术中美声唱法的传入奠定了基础。

美声唱法传至中国时,经历了引入和萌芽两个时期。

首先,引入期(1919—1927)与中国派遣留学生以及驻华外教存在密切关系,这一时期除了引入美声唱法外,还涉及音乐会西方艺术组织形式,但是由于美声唱法刚刚传入中国,且受到教学体系、硬件设施以及专业学校等条件的影响,国人对于美声唱法尚处于摸索阶段。留学生归国是西方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的重要原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周淑安,其不仅是我国最早且最具有影响力的声乐教育家,而且还是最早到美国学习西方美声唱法的教育家。自周淑安归国后,我国广东地区就开始传授西方美声唱法技术以及理念。除此之外,赵丽莲也对西方美声唱法的引入做出了巨大贡献,归国后在上海学校教授美声唱法知识,但是受到学校声乐专业影响,后期转向英语学科教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赵丽莲还是周淑安,其均是在国内传播西方美声唱法的先行者,对我国后期声乐演唱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驻华外籍音乐家是美声唱法引入我国的另一途径。外籍音乐家除了将美声唱法引入中国外,还引进了大量的西方优秀音乐作品。美声唱法的表现离不开具体的音乐作品,因此在外籍音乐家的帮助下,这一时期的国人接触到大量原创的国外音乐作品。演唱会的出现,又为美声唱法音乐形式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个人演唱会以及国外艺术团体的出现,使得外国音乐作品登上中国舞台。虽然这一时期艺术团规模较小且演出次数有限,但是水准较高,因此,艺术团和演唱会的出现,也对美声唱法产生了影响。

其次,萌芽期也是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关键时期,在萌芽期美声唱法发展进步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专业音乐学校的出现以及师资力量的壮大,是美声唱法发展的先决条件,尤其是上海国立音专的出现,为美声唱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受到该学校的影响,后期出现的广州音乐学院声乐学科、广东省立音专以及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的专业音乐教育,均为美声唱法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音乐会与国际艺术团体的丰富,也提升了美声唱法的知名度。在萌芽期,国人和外籍人员音乐团体数量均得到了提升,受到师资力量以及专业化音乐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教育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迈进。[1]

(二)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后,美声唱法进入发展期,且美声唱法在整个声乐艺术中的地位和成就极其显著,这一时期美声唱法传播的主力军仍然是留学归国人才以及外籍音乐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仍然受到了很多阻碍,甚至一度使得美声唱法偏离了原初的航道。此外,美声唱法在初创期,虽然已经有专门的声乐教师对该种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教学,但是教学体系尚未完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仍然无法全面、深度理解美声唱法的内涵。如演唱人员在咬字过程中还存在某些缺陷。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仍然保存着传统精神中的简单纯朴因素。演唱人员在美声演唱过程中虽然弱化了其中的造作成分,并尽可能地促使声音回归到自然当中,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声乐理论指导,在美声唱法声音集中等方面的表现仍然存在欠缺,如发音咬字不清、表情矫揉造作等,均是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美声唱法在本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到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影响,人们开始客观地思考中国美声唱法中的“洋”与“土”的关系,并力求通过某种途径缓和美声唱法中的土洋矛盾。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美声唱法与本民族的声乐文化实现相互融合,这是美声唱法初创期的进步和革新,表明国内音乐家以及音乐教育家已经开始将中国固有的本源化思想带到西方美声唱法当中。这一时期最具有典型性的声乐作品为歌剧《江姐》,该歌剧以西方美声唱法为主,同时融合了大量的民族声乐,且歌剧的内容也始终围绕中国英雄形象展开。此外,以契尔金等人为代表的外籍教师的帮助,也为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三)中国美声唱法的繁榮期

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美声唱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为美声唱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也是美声唱法进入繁荣期的重要原因。在表演过程中,表演人员革除了传统美声唱法中的众多弊端,如表演时尽可能地将表演者浑厚的声音以及饱满的感情体现在舞台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嘶吼,表演者饱含色彩的情感以及科学的发声方式,受到了当时各大音乐专家以及院校的一致认可。这一时期我国某些音乐院校中,开始增加美声唱法课程以及专业等,并且经出现了众多青年美声唱法表演者,这些表演者的美声演唱甚至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取得了优秀成绩。表演者通过将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特有的声乐文化相融合,成为美声唱法的优秀代表。自进入新世纪后,受到各类信息技术的影响,美声唱法的表达方式以民族化以及多样性为特色继续向前迈进,且大量的研究人员希望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中探寻更为密切的联系点。在此种背景下,中国美声唱法开始进入更为科学的发展道路。

三、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存在相似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两者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呼吸节奏中。在美声唱法中呼吸方式是研究的重点,因此,演唱人员在正式开始前,往往需要进行相应的呼吸训练,且表演时的呼吸还不同于人体正常呼吸,所以表演过程中若无法对呼吸进行调控,就无法建立起独特的表演形式美感。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声乐均非常重视气息的作用,气息的控制能力,成为衡量演唱人员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点上两者存在极大的相似性。

但是,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如两者在发声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别。美声唱法需要借助混合音,所以在表演过程中并不限制真音假音,且科学搭配使用真假音,还能够创设出头腔共鸣之感。民族声乐虽然对真假音没有做出明确的限制,但是由于民族声乐在声音变化过程中过于明显,因此,听众能够明显地察觉出假音。正是受到这些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影响,才使得美声唱法融合到民族声乐当中,且随着美声唱法的不断发展,在现当代的民族声乐中,真假音中始终能够发现民族性特征。美声唱法能够更好地使音乐朝着多元化和丰富性的方向发展。[2]

(一)美声唱法使得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更为多元

当前,美声唱法中的有利元素被民族声乐吸收,不仅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还间接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且在对民族声乐创新的同时,仍然没有脱离出“民族化”这一实际,民族声乐的风格以及特征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从影响上看,当前两者在唱法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这在下颚放松、颌骨开启以及呼吸等方面表现得极为突出。所以在将美声唱法融入民族声乐中后,民族声乐变得更为明晰以及亲切,这与国人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

此外,美声唱法和民族声乐在共鸣方面存在差异,前者追求混合式共鸣,而后者则注重局部共鸣,民族声乐在参考借鉴美声唱法全局共鸣理论后,一方面,保存了原有的民族化声乐特色;另一方面,还增添了高音等新式内容,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往往能够获得更为强烈的灵动感。[3]

(二)美声唱法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教学形式

世界全球化格局的出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发生碰撞,在这种背景下,各类音乐形式得到快速发展。民族声乐若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对现有形式进行创新,且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当前美声唱法已经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必修课程。也正是美声唱法的兴起,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声乐训练和表达手法得到了进步。

目前,眾多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均会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发音。首先,演唱人员需要重视气息技能,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借鉴西方美声唱法中的呼吸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气息的运用要求平稳,持续且平均。在演唱时,则需要借鉴美声唱法中的连音技能,为了防止歌词的连贯性被破坏,其一般在整句话的中间换气。[4]其次,美声唱法融入民族声乐中,使演唱人员的咬字更为精准。美声唱法起源于佛罗伦萨,受到意大利语自身特征的影响,西方美声唱法的咬字非常精准。但是将汉语的咬字控制在精准范围内则非常困难,因此,在融合美声唱法后,可以将舌头压向较低的位置,而后通过嗓后位置发音,同时后咽壁立起,在确保咽腔稳定的前提下发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意大利语中的元音进行练习,确保原因发音的准确性、稳定性以及连贯性。在熟练掌握意大利语元音后,即可练习汉语,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能够大幅提升演唱人员歌词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所以,美声唱法一方面转变了传统民族声乐中的表现手段,另一方面还丰富了民族声乐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模式,间接提升了民族声乐的教学效率和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声唱法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大量留学人员以及外籍教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人们思想的解放。而从文化层面上看,民族声乐代表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代表。但是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同样离不开创新,所以相关人员要不断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合相关技巧,在坚持本民族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使得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更为科学,更为现代化,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使得本民族声乐更加具有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刘海蒂.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J].音乐生活,2020(05):85-87.

[2]郭龙.美声唱法在演唱及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1(12):21-22.

[3]徐敦广.百年来美声唱法中国化发展的审美流变[J].文艺争鸣,2021(10):174-177.

[4]祝洁琼.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歌唱者学习的借鉴与启示[J].四川戏剧,2019(05):169-171.

(作者简介:李响,女,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民族音乐)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声乐民族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美声唱法与中国当代创作歌曲的演唱
MINORITY REPORT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