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佛教世界观的几点思考

2018-04-28吴静雯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世界观佛教

吴静雯

摘 要:佛陀说法的目的,是令有情转迷成悟,着重从现实中启发众生。在原始佛教的世界观里,佛陀只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世界观,或加以修改,或以譬喻的形式说出。佛陀利用原始佛教世界观,只是为了说法上的便利,而非佛陀说法的最终目的,亦不能视为佛陀的创建。原始佛教的特色,是采取当时的种种思想,加以改造,使其合乎佛教的精神及世间的正里。

关键词:佛教;世界观;佛教伦理

作为世界三大主流宗教之一的佛教,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并且流变了两千年之久,其世界观的博大与其世界观的深邃性,吸引着各代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广泛地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更新改变,佛教也在随之世界不停的调整,与时俱进。唯独这不变的,便是建立在这不变核心的基础之上,它的本质、以及优秀的核心思想即佛教世界观。“世界”顾名思义又名“世间”。“世”的意义所谓迁流,而“界”则是指代着方位,结合两者“世界”的意义是指有情且凭借情感,依存生活的地方。佛教世界观这五个字可谓最为概括的表达,从“一人一世界”的观点出发,佛教认为每个人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并以此为起点,来唤醒生命主体的自觉,为自身和外境中的整个世界全面负责。在佛教世界观的基础上,笔者将以诠释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佛教人生观和佛教价值观,引导人们从世俗伦理和日常行为的选择中,逐步与大道相应。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的思维被定义固化,追求功名利禄,物质需求冲昏头脑,同时也是一个竞争、追逐的时代。每一个人的精力和命光,都在不断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和信息源所引夺、席卷、耗散。作为沉浮于时代洪流中的当代佛弟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见地”在被不断偷换,意识到自己的“三观”在被反复颠覆。面对物化而强势的西方文明,如何待见,如何做到不忘本。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佛教的世界观来纠正内心的遵从轨迹,如何深刻的理解佛教的世界观,得从源头入手,即从定义上深刻理解佛教的世界观。

谈起佛教,这个宗教信仰从古至今是不承认“最初因”、“第一因”的说法,所以更不接受是由造物主创造世界的理论,这一点不同于其它世界主流一神教。佛教自身认为,世界的存在是从始固有的,由此探索宇宙的起源是毫无意义的,并且它对人生的苦恼现象及解脱是毫无帮助的。“因缘故不有”,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形形色色的世界,佛教的总的看法是:“万法皆空”、“色即是空”。为什么说一切活生生的存在都是空幻不实的呢?佛教的理由是:因为万物是由“缘起”的,是各种“因缘”暂时聚合而成的。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缘起论”的观点也是万法皆空的佛教世界观立足的基础。即“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

佛教典籍把世界通常划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世界分为佛国世界和世俗世界,并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二是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二种,由此展开世界的种类,凡夫世界又名有漏世界分为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有情世间则是有情正报(即身体),器世间则是有情的依据(即生活的地方)。而第二世界也是凡夫俗子无法触及神圣的圣者世界又称无漏世界,即华藏世界。本文从以上论述的几点展开论述,凡任何理论,都有其根本的立场,佛教也如此。佛教常以有情展开论述其中心与根本,谈起佛教,如若不从“有情”着眼讨论,而是从宇宙、社会说起,或者是从物质、精神说起,就不能把握其佛法真正的含义。“有情”,佛教学者们解说为“情识”或“情爱”,有情爱或是有情识,即代表精神活动,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动物世界近似,但触及范围较之稍广。器世间则是指代有情的依报,情有所依,情所依居的地方,即物质世界。因有情而寄居于此,器世间。犹如物质放置于器皿之中,故称之为器世间。这是一个有情的世界,正如上文所述,随着社会进步,物质生活的发展,所有的情感被定义化,公式化所替代,即所谓的“毫无人情味”,一系列的社会道德底线挑战,人情的冷漠,让这个“有情”的世界渐渐褪去了“人情味”。由此建立佛教世界观的意义也就愈来愈大。

佛教的世界观建立在其强大的佛教伦理之上,也在这伦理之上强调了世界观。世间是一个有情的世间,即万物皆由情所生,万物也由情所灭。没有情的世间,皆是一具空壳。所以佛教伦理的佛性论为中国人的伦理自觉,即成就人格完善的人、平等与泛爱万物、利他与舍己等奠定了基础。善恶与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报,将保证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将自觉、自重和自愿相结合。成佛的伦理修持则成就了中国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它将佛教引向主体,完善人格,并成就了中国人的佛性。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的儒家、道家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正如十二因缘所说,即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缘行指愚痴无知,即人生是无常的,终归是要死、灭的,而人们往往企求它“常”。人生由“五蕴”结合而成,“五蕴”原意为五种类别或五种积聚,佛教将万事万物的组成分为五种,称为“五蕴”。佛教认为宇宙没有绝对权威的主宰者,世间一切都是有生死、变化无常的。并且认为世界和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的,没有自体的,而人们往往相信“我”,永恒的不变实体是有的。“行”是指意志活动。“无明缘行”是说由于无知而有种世俗的意志活动生起。只有将在正确的世界观及伦理道德的指引下,才能将“行”,正确直面发展。这也是建立佛教正确世界观的意义所在。

但也因“五蕴”,呈现出了世界的多种姿态,显现出世界和生命的多种表现形式,事物分为好、坏,情绪分为消极、积极……“五蕴”不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形态上都是变化无常的。佛教用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人生的痛苦,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永恒的流动中存在,犹如流水和火焰,处于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来展现人生的无常性,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存在状态可以说都是无常的,包括死亡,死亡是人体生命因素的解体,是无常的表现,就如生命无法预测死亡在何时到来。由于世俗的人不懂得此理,把人的执着视为实在的我体,产生贪欲,恶念,形成种种烦恼,从而造种种业、孽,有业就有生死轮回,所以“我执”是万恶之源,必须尽力加以断绝,也因如此人类将之有迹可循的“好”、“有情”记录下来,授之以人勿以忘本,勿忘了自己本心存在的“真”、“善”、“美”。

从信仰上建立佛教世界观是一个好的想法,佛教作为伦理性的普世宗教,其宣扬的五蕴、五戒、十善、六度、四摄、八正道等思想提供了丰富的伦理依据,对分辨事物善恶、因果、净化人心起到了非常的作用,加之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提供利用的精神资源,就如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佛教伦理提供的思想资源是不容忽视、不易小觑的。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強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一种有效的和谐催化剂,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义务责任等等诸多的普世意义。

参考文献

[1]《佛教概论》弘学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2

[2]《论佛教伦理道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程超 湖南工业大学伦理所 2011

[3]《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黄夏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00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哲学系)

猜你喜欢

世界观佛教
佛教艺术
世界观(二)
佛教造像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十大亮点
重读《夜读偶记》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小镇“序曲”
看中国·在浙江
关于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若干思考
中国新疆早期佛教彩塑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