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4-26隋延吉
隋延吉
摘 要:我国新一轮课改将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基本途径的。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分析,从教学目标确立、落实教学过程等方面谈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人们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多变情境而能够顺利解决和适应的高级能力。学生应具备相应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既要以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为主线,又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责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1]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海量的信息、丰富的媒体和多样化的技术工具,优化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学生要根据实际需要解决问题,就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同时能对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准确判断,将信息的最大价值进行挖掘,从而顺利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
(二)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学生在实际的信息活动和问题情境中,应该具备计算思维,运用计算思维来形成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方案,体验信息技术行业人士的真实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在实际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应该具备用计算思维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后,能设计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运用合适的高级语言来进行程序设计,不断总结经验,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1]数字化的信息时代,就需要养成相适应的学习习惯。随着教育技术和装备的革新,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已充满各种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工具,这极大丰富了学生进行数字化学习的体验。学生应学会利用这些资源,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依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工具来开展自主学习,形成团队意识,能够协同工作,进行知识分享和创新创造。
(四)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1]在现实空间中,人们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准则,而到了网络虚拟空间中,有些人就会迷失,失掉基本的理性判断,在网络上肆意妄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负面效应。因此,在网络信息活动中,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仅个人要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要自觉守法守信,共同维护好公共信息安全。同时,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对于信息技术创造的新观念和新事物,理性判断,积极学习,以负责任的态度迎接新时代。
二、信息技术教学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基本途径,以三维目标为纲,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同时兼顾学生个人素养,要将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变化的素养与能力。
例如,在进行“算法及实现”教学时,教学目标设计根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同时兼顾学生个人素养的原则,具体设计为:
(1)通过《农夫过河》小游戏,列举出不同的过河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算法解决问题,感受算法在解决问题时强大功效及其魅力。(信息意识)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设计好算法的基础上,学会用VB、C语言等高级语言实现简单的编程,解决现实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算法——程序”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数字化学习、计算思维)
(3)了解计算机编程的具体应用及高级语言的发展历程,能客观评价计算机编程及其应用给学习、生活、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二)落实教学过程的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乃素养之母。一切实践植根于情境之中。[2]只有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在预设的信息环境中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增强信息意识。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不能空乏无味,照本宣科,否则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把学生置于情境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设置问题情境,问题可以选择当下热点或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去学习与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最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所学理论知识为主、运用数字化的工具为辅解决问题并进行总结。例如,在进行“智能处理”教学时,通过“指纹面相签到一体机运用什么技术”问题的提出(信息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并通过网络搜集、整理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应用(数字化学习),得出分析数据,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信息社会责任)。
同时,教师可结合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去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感知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互联网具体实例进行展开(团购、滴滴打车等),通过让学生了解体验日常生活中与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其他类型网络有关的应用(WIFI、Bluetooth等)(信息意识),让学生去探讨互联网服务对未来我们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保护隐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信息社會责任)。
2.轉变学生学习思维方式,培养创新精神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知”、“行”结合,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一直以来,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依赖性,过分依赖课本和老师,读死书,缺乏批判思维、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方式,改变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指导他们不要先想着问老师、找答案,而要先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想方法找途径,然后指导学生慢慢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去设计算法,在设计好算法后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算法及实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开放式的任务(如“百钱买百鸡”),让小组成员自行分析问题,自主设计算法,并经历从想法提出到设计算法,再到选择合适的高级语言完成编程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与创新空间,鼓励学生用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端正学习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取向
若失品格,一切皆失。学生心目中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以玩游戏、网上冲浪为主,学过的知识也是“蜻蜓点水”,没有进行内化,浪费了大量有用的网络资源并且缺少快速有效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网络中充斥的不良信息不能加以甄别,由此造成了学生对世界的片面认识和情感方面的缺失。信息技术教师要走近、了解学生,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布置一定难度的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去做,而不是让他们想着去玩,然后指导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并运用哪些工具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并且能够很好的利用数字化工具辅助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由“玩”到“学”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展现积极向上,少追求低级趣味,在完善学生是非观上狠下功夫,让学生内在品格充满阳光向上的正能量,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3]
例如,在进行“智能处理”教学中,教师可创设“科技使未来无限可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美好未来进行想象,并且要求学生可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源,根据行业或专业分类梳理,最终形成书面报告(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同时通过让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社会产生正反面影响,引导学生努力抵制不良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宗旨。随着人类快速进入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已是迫在眉睫。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育人因素,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在技术多样和资源丰富的数字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关键的学科内容知识,引导学生健康的技术价值追求并自觉遵循信息社会的规范,提高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使其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力,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1]。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版)》.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3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