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爱与灵魂的工程

2018-04-26林怡

新一代 2018年24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林怡

摘 要: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人生、自由、个性等话题的经典教育类影片,主要讲述了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校中基廷老师与一群孩子们的故事。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但其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重大启示。本文从一个师范生的视角出发,将教育视为爱与灵魂的工程,阐述由影片引发的教育者的素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死亡诗社》;教师素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中学习、体验、感受教育,也在阅读专业书籍、观看相关影片的过程中感悟教育。电影《死亡诗社》无疑对每一个观看它的人都有着沉重的教育启示,引发对于教育的思考与探讨。教育是爱与灵魂的工程,教育者的素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一、教育者的素养——教育工程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一个人格影响一个人格的活动,因此,教育者的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从基廷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展现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育理念是教师素养的第一要素,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定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并且热爱自己的事业,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在这样一所封闭与压抑天性的学校里,基廷老师充满激情与启迪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体现自由与激情的梦想世界,与充满压抑与束缚的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我也上过这所地狱学校并且活了下来”,当尼尔问及“你哪儿都可以去,什么都可以做,你怎么能忍受待在这儿呢?”,基廷老师说道“因为我喜欢教书,我不想去别的地方”。他不愿意孩子们被世俗化与教条化,也许他是希望在这样一所封闭的管理严格的地狱式的学校里,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梦想与生活的意义,他是传统教育的革新者,在我们当今社会,这样的教师是我们所期望和呼吁的,也是我所希望成为的教师。

学生观是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定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主体,把学生真正当“人”看。当尼尔瞒着父亲去排练《仲夏夜之梦》被父亲知道并试图阻止后,他来到基廷老师的房间与他谈心,可以自然而然地向基廷老师吐露出内心的想法,而这些正是他从来没有和父亲提起过的。尼尔在父亲面前扮演着一个听话的儿子的角色,却对基廷老师吐露心声。正是因为基廷老师将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或教导,而是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才会让学生信赖他,愿意对他倾诉。教师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示范者,也是精神世界的理解者。

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他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幽默风趣,又严谨踏实。在这样的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孩子们会受到如春风化雨般的影响,学会理性思考,独立判断,树立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杰出的教学技能,更要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

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他所传达的教育是爱与灵魂的教育。教育是艺术,是一个不能没有情感的活动。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就像池塘没有水一样。教育应该是灵魂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爱与爱的传递。在现代,师者已经不仅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需要给学生人文关怀。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在生活中与学生真诚沟通,像朋友又像亲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职责不止在于教书,更在于塑造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的工作不仅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更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大工程。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一个教育者如果能用自己充满爱与激情的灵魂去启发一群懵懂的灵魂成长,那这无疑是最好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灵魂的教育工程

《死亡诗社》中存在两种学校教育模式,一种是以压抑束缚和安排服从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另一种是基廷老师的以启发诱导和自由思考为主的教育模式。笔者所支持的是基廷老师的教育模式。教育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承,而是人的灵魂的唤醒。基廷老师不只是教书匠,更是育人的大先生,他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促进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进行着爱与灵魂的教育工程,成为孩子们生命灵魂的唤醒者。

(一)学会生活

第一节课上,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走出课堂,让孩子们来到大厅画像处,让皮茨为大家朗诵诗歌《劝少女们珍惜时光》,劝诫孩子们“及时采撷你的花蕾”,随即说出拉丁语“卡匹迪恩”,意为“seize the day”(可译为“及时行乐”或“把握当下”)。他让孩子们凑近看墙上已经逝去的伟人的照片,倾听他们留下的声音,自己悄悄地说出“卡匹迪恩,seize the day,boys,让你的生命与众不同”。这不是书本知识的教学,这是关于珍惜时光、珍爱生命、寻找人生意义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不是让孩子们沦为书本和知识的奴隶,而是通过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思考,让“人”真正成为“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却说“生活即教育”,尽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却都强调来联系教育与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校的理想期待就是回归生活。

(二)學会独立思考

基廷老师教孩子们学会生活,也教孩子们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他带着孩子们撕书,启发他们:“读书的时候不要只想作者怎么想,想想你怎么看。”“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因为你越迟开始寻找,找到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这样的教学互动和启发式教学中,他让孩子们明白要敢于独立思考,不要囿于他人的观点。事实上,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习惯了接受他人的观点,把书本知识奉为圭臬。学校和老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也慢慢把课堂变成像学生灌输知识、训练做题能力的场所,我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忽视了个性发展,而个性发展也是学校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和终极目标。

(三)个性发展

基廷老师教孩子们学会生活,他教会他们不畏权威,学会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个性,敢于开拓新的天地,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当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走,其他人为他们鼓掌打节奏时,三个人的步调慢慢变得一致起来,就连大家鼓掌的节奏也变得一致,“不知你们注意没有,每个人开始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节奏。“我们都有一种被人接受的需要,但是你们必须坚信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我希望你们也找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调,任何方向,任何东西都行。”传统的学校教育让学生们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顺从和在意别人的看法,阻挡了孩子们前进的步伐,基廷老师让孩子们重新找到自己曾经拥有但渐渐被磨灭的个性、想法与梦想。

教育者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械呆板的物。既然是人,就是有主体性、有个性、有独立思维的人,教育的最终结果不是磨平孩子们的棱角,消除其个性,恰恰相反,学生的差异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真正的教育正是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引导其充分发展,正如马克思主义个性观所强调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人的个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家庭教育——爱的教育的开端

影片的最后尼尔自杀,让人唏嘘不已。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尼尔一直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顺从地走着父母为他规划的人生之路。他的学习成绩优秀,按照父亲的要求参加各种学习小组,辞去校报编辑的职位。他在父亲面前是如此唯唯诺诺,连自己也觉得懦弱。在基廷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下,他看到了希望,明白了心中所想。他想要成为一名演员,当他看到《仲夏夜之梦》的试演通知时,他激动地在宿舍里上蹿下跳,“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管我爸同不同意”,即使他心里很清楚答案,他还是自欺欺人,“如果我不告诉他,起码我没有违背他的意愿”,“我就不能先在脑子里过过瘾?”尽管后来尼尔的演出大获成功,父亲仍然通知他“你要上军校,你要去哈佛,你要成为一个医生。”在父亲的安排和责问下他无能为力,他明白自己只能在家人面前扮演乖巧听话的角色。最后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去反抗父母,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更显示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家庭中成长,受到父母和亲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父母常常寄托了过多的希望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倍感压力。有时父母的希望甚至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他们规划孩子们的人生,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就像尼尔的父亲说的那样,“你有很好的机会,我做梦都没想过的好机会,我不会让你错过。”在中国,又有多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有着和尼尔父亲同样的想法,做着同样的事情呢?父母为孩子们规划好人生之路,孩子们就只在父母划定的圈子里转来转去,慢慢地,也就习惯了顺从。可是父母能为孩子决定一切吗?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无论做什么,都希望有人为他们规划好,铺好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从不知道或者慢慢地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的开端,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教养方式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影响,只有兼具爱与民主的家庭教育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事实上,一个好的母亲,一个好的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应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与素质,把孩子视为活生生的人,看作与自己平等的、有主体性的人,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教育是爱与灵魂的铸造工程,教育者的素养是这一工程的基石,无论是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基石不稳,楼房就会有歪曲、倾斜甚至倒塌的危险;学校教育不只是知识的铸造工程,更是灵魂的铸造工程;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的開端,一个好的家庭,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只有注意把握这一系统中各个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注意系统的整体优化,才能铸就这一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郭岩.合理运用情感因素,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青年时代.2018(12):87-88.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