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儒学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2018-04-26罗茜
罗茜
摘 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以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宗旨,而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一环。回顾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本文就经典儒学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谈谈其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儒学;道德建设;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儒家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中,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传承的最系统的,没有中斷的文化,就是应为如家文化具有凝结中华民族的力量,有其合理的价值。这些合理的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五四时期,儒家思想曾被国人作为寻求民主和自由的挡路石而唾弃,然而在二战以后,我们看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回顾和审视我们自己祖先的智慧。这时,我们重新意识到儒家文化使我们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我们今天要吸收其有当代意义的因素来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经典儒学中道德原则的当代意义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需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但是不能忘记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遗产,让古老的文明之花在我们新的时期展现新的青春也应该是我们贯彻“以德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必讳言儒家文化有期糟粕的一面,但更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曾经深入到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而其中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依旧对我们的社会风气,人们的思维习惯发生着良好的作用,督促和引导人们向善的方向努力。
二、经典儒学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一)德育的方法
崇尚道德,注重德育,是儒学经典的核心内容。“为政之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意思是说为政的关键在于德教。“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章旬上》)可见,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的措施中置于何等重要的地位!这就为我们进行当代道德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佐证。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对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威望等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实践的方法
儒家文化思想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孔子那里表现出强烈的理性实践精神。“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品德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后来儒家虽对人性看法各有差异.但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十分强调实践在人们“复性”、“成性”中的决定作用。在孔子那里,人的品德如何,不能只闻言而不观行。行才是结果。在德教方法上.儒家文化强调理性认识与实践并重,倡导体验、实践。所谓“躬行力究”、“体用浑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知道,孔子教育学生是非常重视实践性的,他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切合生活的。可见,注重实践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原则之一.
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典儒学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具强大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一门重视道德修养的道德哲学,它产生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它以“札义”、“仁爱”和“伦常”等,共同构成一个“推己及人”的等级差会。使中国人很不喜欢西方式的那种实际上六亲不认、薄情寡义,并且不讲内外有别、上下分明的什么“博爱”。中国人是“爱有差等”的。中国人遵循一种“天然感情”并讲究重孝、贵和、本份、事上的“崇敬”,盛行权威主义的“名分”原则。而在这种“名分”崇敬背后,又包含有若干相互利用的“实惠”色彩。儒家文化传统所建构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一种区别于西方“个人中心和自我依赖”的情境中心和相互依赖,当属血缘宗法群体型的伦理道德系统。它里面由“忠君孝亲”、“光宗耀祖”所形成的向心力,由“内圣外王”“天子圣明”所形成的吸引力,以及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一人犯事,九旗株连”所形成的亲和力, 共同编织成一个被称之为“人伦”的庞大关系网。这个关系网以内在的“仁”、“德”为核心,以外在的“礼”、“义”为规范,由“孝亲”引申到“忠君”,并由此建构起政权、族权、神权、父权、夫权等几大绳索,表现了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的“大一统”状态,呈现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双向渗透。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国民的道德修养,以此来节制人们的物欲,求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协调一致,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如上所说,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经典儒学具有不可抹灭的当代意义和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88.
[2]杜维明.道学政儒家知识分子[J].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畅征.小国伟人.李光耀传[M]].学苑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