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观建设在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实施模式研究

2016-11-28乔迎新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道德建设

乔迎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学生道德观现状,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道德观教育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在中学生道德观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法课程入手,道德教育是英语教师应该放在首位的问题,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刻植根于未来的英语教师的内心。作为道德观教育主体的英语教师应以价值观道德为己任,成为学生道德观教育的榜样、开拓者、实践者。这种教育精神的培养源头应该来自培养英语教师的师范院校,因此对高校师范英语专业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 师范专业    道德建设    教学法课程

一、研究背景

教育任重道远,课堂中的德行渗透会促进学生品格的健全。我们应当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这是新形势下教学思路开放上的一种重要体现。作为师范院校的未来的英语教师,其要从思想观念上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未来工作中尽可能帮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和提高德行。但是由于学科定位,一些英语教师往往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略道德观培养,实际上这种道德的培养才是全人发展的根本。

道德观教育应该区分不同的层次。北京市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在毕业致辞中提到“教育测不准原理”,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和回味。如果孩子不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懂得保护自己安全,无法和别人共情,自私自利,即使门门功课第一,又能怎样么呢?所以评价制度是很重要的。我们当前的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我们教育者来说,评判学生的标准应该相应多元化,德育观教育的方式应该再灵活些。因此,教师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英语课堂,由于长时间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英语课上可以进行的德育教育。

二、学生道德观如何培养

民族的较量是年轻母亲的较量,民族的较量也是中小学教师的较量。我们师范专业英语教师应该有使命感、责任感,因为我们担负的是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同程度地处于困惑之中。英语教师应该首先形成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以对话的态度和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作为教育者,英语教师应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成为价值观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作为价值观教育改革主体的教师,应当以价值观教育现代化为己任,成为实践者和开拓者。要增强价值观教育改革意识,批判、改革陈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积极探索实施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注重内化的道德教育往往会成就孩子的一生。

因此,学生乐学又学有所获的授课方式,同时能够于细微处见精神的道德观价值观英语课堂教育模式,应该成为英语教师和所有学科教师所关注的焦点。这会促进英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道德观的培养、价值观的稳定和民族的精神的健康发展。追根溯源,这要从英语教师的道德标准和情感入手。英语师范专业是培养英语教师的摇篮,语言学习、语言技能及道德培养都是教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即将成为英语教师的大三学生来讲,如何在价值观道德观上给他们赋能要比仅仅教给他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授课模式更加重要。

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法课程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观价值观的渗透

首先要让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本质和优秀教师的特点。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那么优秀教师和较高效能的教师具备什么特点呢?哈佛大学发布的一篇名为《挑一个好老师比培训一个更容易》的学术论文,用数据告诉我们“老师经验越丰富教学越成功”并不是一条客观真理。研究最后给出的结论是:识别好的教学方法要比通过培训系统增加教师资质要容易得多。这种识别恰恰是对教师职业体验,自己人生经验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该论文,高效能教师具有以下特点,这是和优秀教师很多品质重合的,分别是备课充分、态度积极乐观、对学生期望值高、富有创造力、特征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平易近人,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创造归属感、富有同情心,关心学生、有幽默感、尊重学生、心胸宽广和勇于承认错误。这些特征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教师“能效性”和“经验”并无关联。

一个教师有职业操守和热爱工作的态度才能使得他不断进步,其中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是驱使无数好老师前进的最大动力。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变革飞速发展,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跟上时代步伐,老师们需要持续学习,读书滋养底气。尤其是语言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社会文化在不断变化时,学生也渴望能够在课堂上学到最“地道”的表达和最“纯正”的思维方式,为将来更好融入异域文化打好基础。

“好老师”很难被训练出来,“人格魅力”是衡量好老师的指标之一,而“人格魅力”却不是靠“学”就可以学会的。所谓的“人格魅力”并非仅仅形成于课堂,而是教师人生体验的一个缩影。乐观积极的态度,强大的内心,这些都来源于教师作为“人”的自我修为。这些修为,与教师的成长经历、文化背景和人生心得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不应被限制在课堂内、讲桌前,而是应该被放到更大的人生舞台上。优秀教师自觉地将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与教学相结合,优秀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是他们优秀品质的体现。

四、教学角色的发展方向

英语专业师范生应该知道自己未来的角色发展方向。对不同的教学目的进行定义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普通角色定位、职业和道德典范。普通角色公仆定位:我就是个教师。这说明其缺乏权力,仅仅把教师看成一种工作,被动完成任务。有人进行职业定位:我是一名教师。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技巧的掌握上,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故事。道德典范定位:我正在努力为学生创建更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搭建一个新的平台提供新视角去学习、发展。这说明教师被赋能,对教授的课程有信心,把改善教学当做是终生计划,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并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融入课堂中,成为道德的引领者,学生的精神指引者。

艾尔斯说,成为杰出教师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关注学生和他们的活动,教师必须虚心学习,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保持一定的信任和有一定的期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都有能力学好。教师要想尽各种办法鼓励、引导、教育学生,坚定认为自己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行。教师要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做学生的差评师。第二,创造能够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竭尽全力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保证教学知识的传授基础上,能够让孩子乐学,这是教师一直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三,好的教师知道如何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如何给学生做道德楷模,如何扩大和丰富学生和自身的学习,在知识与更深刻、更广泛意义的学习之间搭建桥梁。最好的教师也是求知欲最强的学习者。

五、解决方案

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让这些未来的英语教师认识到德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语言课上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英语教学法课程第六章节词汇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渗透德育。教学活动设计为烫手山芋,音乐响起,学生传手中的土豆玩偶,音乐停止,玩偶在哪位同学手中,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如果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这个活动的规则要陈述清楚,让学生一定要遵守了解游戏规则,课堂规则,遵守规则。规则本身就是德行的一种教育。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没有形成道德观是非观,做游戏活动的时候会故意给别的学生误导,导致非常在意输赢的同学的不满。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做正确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输不起,让他们遵守规则,告诉他们成功失败乃人生常态,不可能每次你都赢得。老师的态度要温柔而且坚定,并非挖苦讽刺。

综上,英语课堂上中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有道德观价值观于细小处的渗透。各种活动中应该随处可见学生拉着教师的手臂亲密无间的情景;学生对国旗的热爱,学生对他人的关爱。这些真正的师生平等,学生个性的健全,这难道不是教育科研的最大收益吗?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几年甚至一生。我们今后重新审视一下定义好老师的标准,行业经验只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著度的一个表象特征,究其本源,我们需要的是热爱教育,不懈进步,充满故事充满热情的这样一群人,启蒙、引导和激励世界未来的建造者们。而培养英语教师的师范专业课程可以给这些未来的教师们赋能。对比中西方教育差异,并非美国教师个个都圣母附体,而是他们接收到了正确的教育。道德观建设应纳入英语师范专业教学法课程中最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C.Matthew & P.Peterson(2011),Its easier to pick a good teacher than to train one:Familiar and new results onthe correlate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Retrieved fromhttps://www.hks.harvard.edu/pepg/MeritPayPapers/Chingos_Peterson_10-08.

pdf.

[2]陈旭东.新时期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探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60-62.

[3]周正.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发展机制探究.教师教育研究,2011,23(5):66-70.

基金:2014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课题《英语师范教育专业“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猜你喜欢

道德建设
市场竞争下的道德与法制建设
儒家礼文化对彝族道德建设的启示
加强高校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对策探索?
社会道德建设的法律重要性探讨与研究
加强员工道德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如何防止“扶老被讹”与“防讹不扶”
企业伦理视角下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探讨
党纪“官德”内容的示范效应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