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大学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2018-04-26赵逸文
赵逸文
摘 要:民族山区农村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及地理区位特质,丰富的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迫切需要资本与人才的支持。随着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的推开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各类企业服务的布局和延伸,为民族山区创造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高校具有人才的优势,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已体现出其效应,但其组织化的机制、体制值得再改造。因此,创新大学生服务民族山区“三农”的参与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大学生参与体系以农村电子商务为介入平台,构建大学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服务、大学专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创业创新与民族山区脱贫、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农村电商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推进的机制、体制。
关键词:电子商务;大学生;服务体制
一、大学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聚焦深化改革,提出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三农”问题,积极推动全国信息化进村入户试点工作。2013年农村电商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连续4年写入文件,而且对其扶持的力度和过去相比或有较大突破。同时,又在反贫困措施上强调民族山区走上致富道路的重要性。2015年11月国务院即发文指出,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的创新模态给民族山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农村电商既是脱贫的一条有效的道路,又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其发展前景巨大,因而吸引了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投资农村,布局服务。各类互联网企业深入农村创业,积极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市场。2017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为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浙江地区的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9.13亿元,同比增长51.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95亿元,同比增长80.3%。2016年丽水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的网店数(企业数)达到12095家,农村电商已达34000人;销售总额达112.4亿元,同比增长85.51%。
丽水市以建立全国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为目标,在农村电商发展路径、服务平台、要素保障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和突破。在全市大力推动示范模式建设,出台《丽水市农村电商示范企业、示范村镇创建办法》,以“政府推动、村企联动、能人带动、各方互动”为思路,逐步形成了“淘宝+协会+公司+农户”的“遂昌模式”和龙头企业+农户的“北山模式”。共培育28个电商示范企业、26个电商示范乡镇和31电商示范村,有效强化了乡镇、村的网上创业氛围,挖掘了一批网络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电商龙头企业。
民族山区农村地区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各级各类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瓶颈。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意愿不强烈。在针对 2000 名高校的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就业地区的选择,47.3% 的大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县级以上地区工作,45%的大学生选择去发达城市;就业单位类型,50%以上的学生首先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只有7.6%。农村市场的开发,亟需高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大学生服务农村电商的组织化机制、体制建设,引导从总体上改变民族山区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目的
通过创新建设大学生服务组织化机制、体制,使互联网电子商务与民族山区的原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突破高校社会服务的无序与散乱,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在农村电商市场中的实践,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才瓶颈制约日益显现,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如何留住人才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和大学生社会服务的轨道相结合,突破最难的人才障碍关,可以源源不断的为民族山区农村的电子商务提供青年人才,为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技术层面的保障。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了解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有效地开展相关活动。
(三)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意义
探讨大学生服务民族山区农村电商的机制、体制的创新与建设,不仅能够进一步综合高校的人才力量集中于“三农”改造的目标。同时,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进入一种新的轨道,即大学生在投身民族山区脱贫事业过程中,了解农村,农村市场的需要,政府、资金、技术的支持方式,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自身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从而找到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农产品电商扶贫储备人才。探索“校村结合”、“校社结合”、“校企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学校电子商务人才教育和培养。对于民族山区发展来说,借用高校持续的人才服务,不断增长内生的力量,接纳外来的文明因素,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对于农村电商市场来说,资本与技术的投入,需要人才的催化以发挥其最佳的效益,有高校人才支持为后盾,就有了开拓发展的条件。积极与各高校合作,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推广。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来说,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前景和空间巨大,发展势在必行,但要引进市场、资本等资源,就要有支持的政策和投入。大学生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大有可为,是政府與高校可以合作、可以共同促进的事业,因此,项目有其突出的价值。
二、大学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方案设计
(一)创新的紧迫性
民族山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致贫的原因是复合的,除了个体层面的特殊性贫困之外,总体上则在资本、人才、市场等方面显现得匮乏,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三农”问题,积极推动全国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改变知识贫穷、权利贫穷的生存形态,走现代化发展道路。而互联网+的创新模态对传统“三农”的改造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农村消费市场广阔的电商发展前景,吸引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投资农村,布局服务,由此也带动了各类互联网公司的农村创业,积极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市场。面对政府、市场、资本等力量所共同推动的农村电商,人才因素愈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高校有着较完整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制度,也有各种“三下乡”的活动计划与实施,但没有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机制、体制。尤其是民族山区,最需要大学生服务于农村电商发展事业,有必要重构大学生服务介入的参与体系。
(二)创新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电子商务依托互联网平台,在政府政策与资本力量扶植下,结合市场、技术、人才等因素,重新配置资源,已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民族山区农村由于存在各种制约因素,其自身的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仍处于初始阶段。电商企业与政府正积极探索经济模式。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庄分布分散、市场经济不发达,资本下乡和政府公共服务落地都有不少的困难。民族山区农村电商的推进,需要在第一个环节,即最基本的资源数据库建设和农户的市场意识教育要到位。统筹规划,把所有的资源集中起来,合理利用民族山区的产业资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分析处理。在农村信息化工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第二个环节又会提上日程,即健全民族山区的政府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平台和引入互联网企业开拓电商市场,有效对接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想要做好民族山区的电子商务经济,硬件设施是一定要跟上,必须具备的就是物流及网络设施覆盖这两个基本条件。地方政府要努力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寻找到政府与企业共赢。电商有适宜的盈利模式,政府有可持续的渠道,才能反哺农村。紧跟着的是第三个环节,即吸引大学生及各类能人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农业经济。这样的发展逻辑,对于高校来说,无疑是一次最好的服务社会的时机。以大学生服务民族山区农村电商为目标,综合专业力量构架参与体系,使政府、市场、人才三中得到合理的配置。结合现代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理论和组织化技术,构造项目的实施方案。成果可用于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见方案逻辑图示)。
方案逻辑图
三、大学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实施条件及方式
(一)基础条件
实施该项目是基于高校大学生的“三下乡”任务完成的基础与条件;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地的山区特性;学校专业培养的相对完整性;校团委、学生处指导师队伍。以丽水地区为例,丽水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已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推动,其先行示范与实践经验有借鉴作用。大学生服务得到国家、地方政府、学校政策的支持。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切体现了项目优势。但在大学生服务民族山区农村电商的机制、体制建设前期并没有经验可循,农村试点的总结需要一定的时间,电商发展制约条件多。
(二)实施方式
本着大学人才培养与大学生服务、大学专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创业创新与民族山区脱贫、大学生实践技能与农村电商市场相结合的可持续推进的宗旨和原则,推进大学生服务民族山区农村电商的机制、体制创新建设。这一过程的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大学生服务组织架构的创新
高校一直以“三下乡”为大学生服务农村的实践目标。组织形态往往以二级学院、专业班级或响应地方需要而联合的大学生个体组成的团队,缺乏学校统一规划和调配。面对民族山区农村电商发展所需要的交叉知识多种技能的大学生组合,必须重构组织系统,适应社会服务的需求。
2.大学生服务模态的创新
高校在当前大学生的社会服务基本处于粗放式的形态,甚少深入关注政府、市场、资本、技术、人才高度聚集的社会目标。而且总体上服务的深度、广度,其立体化不足。因此,需要以民族山区的农村电商为切入点,整合大学生的专业力量,协调大学生专业实训、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农村电商发展逻辑的相关环节,介入其中,创新服务模式。
3.大学生服务回馈策略的创新
高校大学生服务地方发展,还没有建构就业与职业的指导体系。在校的服务社会的要求只是学业项目的部分,并不是深入社会不可或缺的环节。其根源在于大学生服务的回馈体系的缺失。即大学生服务,从内容到结果,从职业能力到就业选择,从思想素养到市场检验,从观察到辨识需求,未能创造出一整套的回馈路径,使大学生服务的参与体制不健全,也就无法保证效益,所以,要有创新策略,体现大学生服务的多重价值。
四、大学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效应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有诸多方面都可介入。涉及农业服务领域、农村服务领域、农民服务领域。如农业产品营销推广、农业生产设备营销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推广、农产品需求供给信息发布、农业投资需求供给信息发布等,山水风光休闲旅游业的营销推广、传统手工工艺品的营销推广、农村艺术文化的营销推广、新农村建设设计理念的推广、新型产业(面向农村的各种服务业)营销推广等;农民劳动力需求供给、农民社会服务(如养老)供给信息等,其前景十分广阔。高校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以及政府、资本的支持,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大学生服务农村电商的专业力量,形成一种可持续的为民族山区发展,具有推广价值的模式。其应用前景不可低估。
(二)社会效益分析
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大学生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的研究与推广,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民族山区农村电商发展缺少人才服务的紧张现狀,提升互联网+的效用,共享城乡优质资源,大学生得到实际教育,了解民族山区,了解专业需求,把知识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另一方面能够改变高校大学生服务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状况,使人才的投入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推进民族山区农村电商及政府公共服务的加速产生效益,为发贫困事业做出贡献。
五、结语
为了促进民族山区的经济发展和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从创新建设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大学生服务体制入手,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转变大学生社会服务心态
有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做基层的服务工作,即使临时性的工作也会觉得背离了自身的发展规划。每个大学生应该正视自己,改变对民族山区发展的偏见,提高主体意识。需要对家国充满热情,同时放低心态,从大学期间的志愿者角色做起,从实际做起,在实践中学习多方面知识,紧跟我国政策导向,勇往直前不断进取,克服所面临的困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发挥自己优势,抓住农村电商发展的新机遇。
(二)基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很多基层的政府单位对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活动不积极,不关注。这也极大地打击了大学生投身社会服务活动的热情。民族山区吸引年轻人才本身就比较困难,应该把握临时性的人才流动,为民族山区的发展带来活力。党与国家“美丽乡村”的口号让我们更加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政府应更加注重乡村地区的发展,而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需要人才的支持。
(三)高校对大学生社会服务的指导
高校可以设置相关社会实践学分替代部分学分,使那些有去基层服务想法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投入到基层服务中去。高校可以举办服务山区、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农村电子商务等各类专项主题式经验分享讲座。以及搭建富有鲜明特征的社会服务基地,将各种商业活动融入基地与平台,吸引大中小各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参与,让它们与高校形成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以打造出一个实战化的原生态人才培养平台,并以此激励更多有志的年轻大学生积极投身于民族山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教师:吴稼稷)
参考文献:
[1]吴一宁,赵丽央,鲍淼铃,朱晓聪.浙江省大学生农村电商创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现代商业,2018(18):171-173.
[2]池永清.探索农村电商“丽水经验”促进山区经济科学发展——浙江省丽水市农村电商发展实践与启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4):53-54.
[3]陈旭堂,余国新,朱磊.基于钻石模型的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素分析——以浙江遂昌为例[J].农村经济,2018(05):93-98.
[4]何陈婧.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
[5]林锦涛,王伟江.大学生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现状调查的分析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7):25-27.
[6]趙博,袁欣.校村协同下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科技经济市场,2017(05):153-154.
[7]纪元.地方高校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0):576-578.
[8]吴海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