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18-04-24潘艳
潘艳
【中图分类号】R9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2-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征,若不及时对症干预,将会使得疾病继续发展,引发急性心肌梗死等现象[1]。为了帮助患者将心绞痛有效改善,以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本文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至我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所有患者疾病均获得确诊,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排除。
依照入院的次序进行分组(n=43)。常规组:男性与女性分别占据23例与20例,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36岁与78岁,中位数年龄为(58.36±3.25)岁,平均病史为(7.85±1.23)个月;实验组:男性与女性分别占据24例与19例,年龄最小与最大的分别为35岁与76岁,中位数年龄为(58.12±3.20)岁,平均病史为(7.69±1.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选择钙拮抗剂、硝酸酯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并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脂药物等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53200)皮下注射治疗,每次给药5000U,2次/d,连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對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表示无心绞痛发作症状,明显改善了气闷、胸痛等症状,心电图检查后显示T波与ST段的缺血情况基本上处于正常状态;有效表示明显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有所改善了气闷、胸痛等症状,有所改善了心电图T波、ST段情况;无效表示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2-3]。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两组心绞痛患者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若常规组与实验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以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下表1可知,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与79.07%,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常规组明显较高,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给药期间与给药后均未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呕吐、恶心、呼吸困难等),治疗安全性均较高。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类临床症状,分析其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包括管壁僵硬、管腔狭窄、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斑块内出血、冠状动脉痉挛等,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征,若不及时进行临床积极干预,将会使得疾病继续发展,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恶劣情况[4]。
实际治疗时应本着降低心脏负荷、减慢心率、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值等原则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35%,明显高于常规组,且两组均未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分析低分子肝素可达到良好的抗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效果,便于形成侧支循环,将心肌供氧量增加,使得心肌缺血症状获得明显的改善。且该类药物属于普通肝素分解出的片段,可通过普通肝素分解、纯化处理后获得,可达到优良的抗凝效果,便于对血小板活化、凝血酶的生成进行有效抑制,实际治疗时,发生出血的情况也较为少见,不会对人体的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较大的影响[5]。另外,对该类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还应密切关注其病情、情绪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精心的运动、饮食等护理干预,帮助患者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
综上情况可进一步得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便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采纳。
参考文献:
刘云.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59-560.
胡其源,岳静雯,王寅等.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抗联合早期应用血栓通、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5):29-31,45.
陈英娇,袁强辉,袁东平等.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2):127-127,129.
崔青丽,刘政.肌氨肽苷针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7):109-110.
魏芝宝,黄宇翔,徐雄生等.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