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等着”的演变及动因

2018-04-24丁崇明

关键词:现实性主观性警告

樊 洁,丁崇明

(1.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北京 100875; 2.西华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 610039)

一、引 言

袁毓林(1992)注意到小句“V着”有祈使功能,如“站着”“坐着”“穿着”等[1]。其中一些特定动词构成的“V着”结构在祈使功能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话语功能,如“等着”“看着”等:

(1)a.松冈正贺,你等着,咱们得好好算算这笔账了!

b.老武!你看着,从此我不再吃烟。

c.曹敦力,你记着,回头向善的人与甘坠罪恶的人,其后果是必定两样的。

这些例子里的“V着”都不再是“使听话人进入或保持某种状态”的祈使意义,而是引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并使听话人确信后续内容。

本文拟分析“你等着”意义和功能的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除个别例子,全文现代汉语语料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古代汉语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二、“你等着”的意义

“你等着”的概念意义是“要求听话人进入或保持等的状态”,这是祈使句的基本意义,但在某些语境中,“你等着”逐渐失去概念意义,更多表达话语功能,使听话人相信后续小句的内容。如:

(2)a.你等着,我马上开车去接你。

b.你等着,晚上他一定来,他要是不来,我陪你看电影去。

c.有仇不报非君子,你等着,迟早我会让你连骨带肉全部吐出来。

例(2a)“你等着”表示概念义,要求听话人进入或保持“等着”的状态;例(2b)“你等着”概念意义减弱,听话人倾向于在心理上产生预期;例(2c)“你等着”几乎没有使令效力。从这三个句子可以看到,“你等着”对听话人的影响从行为转向心理,从言内转向言外,主观性逐渐增强,现实性逐渐减弱。根据“你等着”概念意义的弱化程度,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

(一)指向行为的“你等着”

指向行为的“你等着”是指要求听话人在行为上“进入或保持等待的状态”,表示“你等着”的概念意义。这种指向行为的等待,包括直接可视的行为,如原地不动,也可指某些没有特定动态的行为,如排除其他安排、留出空余时间、做出适当准备等,总之需要听话人做出某种具体的行为或安排。根据后续小句所述事件的时间距离,分为即时性祈使和远时性祈使两种情况。

1.即时性祈使

听话人在听话的当下就要做出反应,选择是否接受说话人的使令。这是“你等着”祈使句中使令意味最强的一类,如:

(3)a.少爷,你等着,一个时辰之内,就可以动身了!

b.桑乔,你等着,公爵的城堡离这儿不远,我马上就去,找人把你从坑里弄出来。

c.琦欢,你等着,姑姑立刻去接你。

例(3)三个句子的“你等着”的目的是使听话人在行为上处于等待状态,即使听话人拒绝这一使令,也不影响“你等着”祈使意义的成立。句中都有表示短时性的词语,表明事件具有较强的即时性和现实性。那些听话人能够在当下做出反应的“你等着”句是典型的祈使句。

2.远时性祈使

相比例(3)中典型的祈使句“你等着”,那些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的事件,说话人不能即刻兑现,而需要长时间的等待。说话人除了让听话人等待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是使听话人相信其承诺。祈使的功能有所下降,如:

(4)a.我一定娶你,你等着,等过了冬天我就带聘礼来提亲。

b.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你等着,看我亚兴婆给你找个好端端的良家女子。

c.校长哽咽道:“你等着,我会让你上学的!”

例(4a)、例(4b)中保持单身,确保不另嫁(娶)他人;例(4c)中听话人更多是心理上的期待。例(4)虽然仍然保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意义,但是等待的内涵已逐渐转向心理。说话人更多是使听话人确信后续内容的功能。因此,这些情况下的“你等着”与典型的“你等着”相比,概念意义已经弱化。

(二)指向心理的“你等着”

指向心理的“你等着”句是指,说话人的主要目的是使听话人在心理上相信其后续表述,使听话人在行为上等待的目的已经非常微弱。根据“你等着”概念义弱化程度的不同,分为“断言”和“警告”两种情况。

1.断言

“断言”类的“你等着”,后续小句表示说话人对某种未然情况的判断,这种判断往往针对某种客观情况。“你等着”的目的是提醒听话人注意并验证这一断言,语气较为和缓。听话人不会在行为上等待,但会在心理上期待。“你等着”的概念意义相对例(4)进一步弱化。如:

(5)a.你等着,有你负不了责任的一天。

b.不信你等着,周凯莉今年征婚了吧。黄了吧。还光着吧。

c.你等着,我爸的闺女将来肯定比你闺女有钱!

2.警告

另外一种情况是“警告”,后续小句表述了说话人即将采取某种可能对听话人不利的行为。说话人的目的是使听话人注意后续小句,并确信其实施的决心,以此达到警告的效果。听话人不会在行为上等待,但会在心理上感受到压力。如:

(6)a.他咬牙切齿地对北凉说,小子,你等着,等我出去了,用手枪毙了你。

b.姓蔡的,你等着,我总有一天要拎你的脑袋。

c.好小子!你等着,我找人来修理你,让你知道天高地厚!

d.苏摩,你等着!

其中一些表达警告的“你等着”,由于语境中的会话双方处于冲突关系中,即使不必出现后续小句也能够表达警告的意味,如例(6d)。

综上,“你等着”话语功能的两大类四小类,可以概括为图1。

图1 “你等着”的功能层级

三、“你等着”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确定影响“你等着”意义和功能变化的因素,需要从后续小句入手。后续小句表达一个尚未发生的事件,涉及听说双方关系和事件本身的性质。事件现实性和听话人损益情况的不同,影响着“你等着”的意义。一方面,小句所表事件现实性越高,听话人在行为上执行的可能性就越高,“你等着”就越倾向概念意义;反之,事件现实性越低,听话人执行的可能性就越低,“你等着”就倾向非概念意义。另一方面,事件对听话人损益情况不同,“你等着”的意义也不同。听话人受益越高,执行“你等着”的可能性就越高,“你等着”就倾向祈使功能;反之,听话人利益受损,说话人在明知对方不会接受的时候,“你等着”的意义就倾向于非祈使功能。

(一)事件的现实性

事件的现实性是指小句所表述未然事件实现的可能。受事件实现难易程度的制约,事件越复杂越困难,实现的可能性就越低,听话人执行的可能性也就越低。比如:

(7)a.你等着,我给你做饭。

b.你等着,我给你当牛做马。

c.你等着,我给你下五洋捉鳖,上九天揽月。(自拟例句)

从例(7)的三个句子可以看出,事件越困难,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弱,“你等着”祈使句意味也会越弱。

根据笔者的观察,事件困难程度是影响事件现实性的主要因素,另外,事件的时间性、发话者的主观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事件的现实性。

1.事件的时间性

即时性越强的事件现实性越高,而越困难越不易实现的事件,时间距离也就越久远。时间距离是事件现实性的表现之一,可以将时间词作为判断“你等着”意义的参考依据。例如:

(8)a.你等着,我就来开门。

b.你等着,姑姑过两天来接你。

c.你等着,到时候我请你喝喜酒吧。

d.你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让你刮目相看。

从例(8a)到例(8d),随着事件现实性的逐步减弱,时间也愈加遥遥无期,“你等着”的意义从行为逐渐转向心理。例(8d)事件现实性最低,时间距离最远,“你等着”的概念意义最弱。

2.发话者的主观性

说话人常使用语气词、情态词、语气副词、特定句式、修辞手段等各种方法来增强语气,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和情感,如:

(9)a.玄虎!你等着,本人定叫你还我爸爸命来!(语气副词)

b.你等着,这回我非把保定城折腾个底儿掉。(特定句式)

c.姊姊,你等着,到时候我会亲自替你报仇的。(情态词+语气词)

d.你等着,总有一天,你会是我孙子的奶奶!(特定句式+情态词)

e.你等着,一旦我嫁过来,绝不会让你有好日子过!(语气副词+情态词)

f.你等着,等到哪一天我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特定句式+副词+情态词)

g.杨陵,你等着,我若死了,变为厉鬼也不会放过你。(使用修辞手段)

h.你等着,等他回来,我不揍扁了他才怪!(修辞手段+特定句式)

i.龚侠怀,你等着,我叶红一定会设法救你出来的。(语气副词+情态词+语气词)

上述方式的单独或综合使用,增强了小句的语气,显示出说话人强烈的意愿、情感和决心,但主观性的增强非但没有增强反而是减弱了事件的现实性。如果去掉这些表达强烈意愿情感的手段,“你等着”反而会更接近祈使句一些。通过下列句子观察这一现象:

(10)a.你等着,我来找你。

b.你等着,我会来找你。

c.你等着,我会来找你的。

d.你等着,我一定会来找你的。

e.你等着,我非找到你不可。

f.你等着,上天入地,我也非找到你不可。

从例(10a)到例(10f),说话人的意愿和情感越来越强烈,主观性越来越高,但事件的现实性却越来越低。虽然上下文信息不够充实,但通过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也能推测出这些句子现实性的差异。(10a)现实性最高,不仅会发生,而且会立即发生;(10b)次之,现实性虽高但不会立即发生;(10c)再次之;而从(10d)开始现实性就非常低了;到(10e)和(10f),可以推测出“找你”是一件非常难以实现的事。也就是说,主观性和现实性的表现是相反的。随着主观性增强,现实性降低。“你等着”的祈使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也依次降低,到(10f)时已完全失去祈使句的功能。

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事件现实性减弱损害了双方会话的真实性基础,主观性增强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会话合作原则在起作用。会话中的语气等主观性因素,往往与对事件的认知有关。当面对现实性强的事件时,往往无须特意表现决心,因为事件本身的现实性保证了会话内容真实可靠。当事件现实性降低时,会话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意愿、情感等主观性因素来弥补现实性的欠缺。因此主观性增强的背后是事件的现实性降低,产生的结果是“你等着”的祈使功能减弱,断言、警告等非概念意义凸显。

(二)听话人损益关系

除了事件的现实性以外,事件对听话人的损益性不同,也会导致“你等着”意义和功能的变化。存在三种情况:有益、有损和没有明显影响。

1.对听话人有益——承诺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小句表述事件对听话人有益,其配合和执行的可能性较高,“你等着”的祈使功能就会凸显出来。如:

(11)a.你等着,回来我给你煮羊头羊杂碎吃。

b.我的问题一定很快就会得到解决,你等着,我不会再错过和你相守一生的机会。

例(11)都是对听话人有益的事件,听话人乐于接受和执行“你等着”的指令,“你等着”就会趋向于祈使功能。

2.对听话人有害——警告

与上述同理,人基于趋利避害心理,对自己有害的事情会选择逃避或反抗,“你等着”的祈使功能就会大大降低。如:

(12)a.你等着,等他回来告诉他,不揍扁了你才怪!

b.蓝可茹,你等着,总有一天我会讨回这一笔账,你给我记住!

例(12)对听话人有害,听话人不会按照说话人的指令“等”,同时说话人也很清楚这一点,这时“你等着”的概念意义非常弱,更多表达警告意义。

3.对听话人无损益——断言

此时听话人对于句子所述事件不会有趋避的反应,因此“你等着”的意义主要受事件现实性的影响。看一组例子:

(13)a.你等着,待一会儿准警报,错不了!

b.你等着,再有半年,他的嗓子就能出来真味。

这组句子中,听话人在事件中没有明显的受益或受损,“你等着”的意义和功能就要受事件现实性的影响。例(13)都是断言句,但由于时间距离不同,两个句子的现实性仍有区别。

听话人损益性对“你等着”意义的影响来自会话双方在事件中的关系及双方对互相的认知。在确定听话人有可能接受使令的情况下,“你等着”的祈使义比较容易成立;在明知对方不可能接受使令的情况下,说话人的目的也就不是祈使。

听话人的损益性与事件的现实性共同作用,影响“你等着”句的意义和功能。其中损益性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只要是对听话人有害的,不论事件现实性如何,听话人从行为到心理都不可能期待事件实现;当对听话人无害或有利时,听话人是否会执行“你等着”的使令,则是事件现实性在起作用。

四、指向心理类“你等着”的话语功能

指向行为的“你等着”表达祈使功能,指向心理的“你等着”已不表达祈使功能,而是逐渐向话语标记演变。通过删除“你等着”来做对比:

(14)a.好,新喜,你等着,这村里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好,新喜,这村里有你没我,有我没你!

b.好小子!你等着,我找人来修理你,让你知道天高地厚!

——好小子!我找人来修理你,让你知道天高地厚!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你等着”在句子中的作用是提醒听话人注意后续内容,引起听话人注意并使对方确信。听话人不需要选择是否执行“你等着”这一使令,而是要考虑是否相信后续小句的内容。

同时,表示“断言”和“警告”两种意义的“你等着”还可能不发生在会话中,这更加证明“你等着”祈使功能的弱化。如:

(15)a.我心说:“别得意,你等着,有你哭的日子。”

b.王吉琴又迁怒谷佩玉,暗骂:“小狐狸精,你等着,姑奶奶还有办法整治你。”

表示祈使意义的“你等着”必须发生在会话中,而例(15)的两例都缺少听话人,且“你等着”的意义与发生于会话相比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警告”意义的“你等着”作为祈使句的功能已经非常微弱。

袁毓林(1993)将祈使句的范围分为两层:中心叫作核心祈使句(kernal imperative),是指那些既有祈使句的形式,又有祈使句的意义和功能的句子;外层叫作边缘祈使句(marginal imperative),是指那些具备祈使句的意义和功能,但不具备祈使句形式的句子[2]。但是像“断言”“警告”类“你等着”这样具备祈使句形式,但是在某些语用场景中已失去祈使功能的句子,应该比“边缘祈使句”的位置更加外围。

“你等着”的功能逐渐从祈使向话语标记发展,而对于话语标记形成的原因,语义弱化是一个重要诱因[3-4]。对于话语标记的界定前人已有不少论述,如Quirk等(1953)、Östman(1981)、Zwicky(1985)、Schiffrin(1987)等[5-8]。Brinton等(2005)指出,话语标记的形成要经历主观化、去范畴化、重新分析、语音弱化等过程[9]。“你等着”在语用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概念义逐渐模糊,主观化逐渐加强;祈使句范畴特征逐渐消失。指向心理的“你等着”概念义已经明显弱化,处于从祈使句向话语标记演变、范畴模糊的阶段。

与其他已有定论的话语标记相比,此类“你等着”也有相似的来源。“你看你”“你说说”“你想啊”等不少话语标记都是从祈使句演化而来,且仍然带有祈使句的外在形式。表示断言和警告的“你等着”,概念意义已经非常微弱。即使是在公认的话语标记里,概念意义也同样并未完全消失。因此,这一类“你等着”在功能上已经非常接近话语标记。

从历时的角度看,表示非祈使功能的“你等着”出现的时间比较晚近。通过对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43条“你等着”语料中有40例是指向行为的典型祈使句,只有3例祈使功能弱化。如:

(16)a.兄弟你等着,我发了财必定还你。(清《彭公案》)

b.江樊道:“你等着吧,回来他来了,这顿打那才够驼的呢。”(清《七侠五义》)

c.不久,他俩仍要吃令弟的亏。决没有好结果!为期不远,你等着瞧吧!(清《七侠五义》)

这三例“你等着”逐渐向心理域转变,其中(16a)句还残留一些“你等着”的祈使功能,但(16b)、(16c)两句“你等着”则比较接近“断言”。到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表示“警告”的“你等着”。“你等着”意义和功能的演变大约是在清代开始出现。

在新近网络语体尤其是微博等自媒体语料的检索中,“你等着”作为非祈使功能的用例更高,尤其是“警告”类远远高于其他,说明“你等着”的演变还在继续,并且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五、结 语

“你等着”受后续小句现实性和听话人损益情况的影响,意义逐渐偏离概念意义,功能逐渐偏离祈使功能。其中,指向心理的“你等着”已经逐渐脱离祈使句的范畴,向表现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话语标记演化。观察“你等着”意义和功能的变化,可以观察到一个正在演变中的例子,为处于“去范畴化”过程中的话语形式的研究提供参考。

[1]袁毓林.祈使句式“V+着!”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2(4):269-275.

[2]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方梅.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0(5):459-470.

[4]李思旭.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12(3):322-337.

[5]QUIRK R, GREENBAUM S, LEECH G,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New York: Longman Inc, 1953.

[6]ÖSTMAN J. You know a discourse-functional approach[M]. Amsterdam: Benjamins, 1981.

[7]ZWICKY A M. Clitics and particles[J]. Language, 1985, 61(2): 283-305.

[8]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9]BRITON L, TRAUGOTT E C.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 Co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猜你喜欢

现实性主观性警告
实验室警告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毁容”警告:你的“牙龈线”正在后移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的现实性分析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锐志车ABS、VSC、防滑警告灯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