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医典·医案》文献挖掘的调和营卫用药规律研究

2018-04-24贾春华

福建中医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药味药性营卫

高 黎,贾春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营卫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此乃营卫和谐之道。营属阴,卫属阳,营卫运行正常,则阴阳平衡,身体安康。若营卫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卫弱营强、卫强营弱、营卫两虚等,均为营阴与卫阳的失调,可统一表述为营卫不和[1-3]。此时,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弱,疾病也随之而来。调和营卫的典型方剂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4-5],同时,历代医家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特点与用药规律也非常值得我们探究。

营卫不和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证型,各个医家在调和营卫用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留下大量文本资料。然而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较少有文献资料对历代医家们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本文基于《中华医典·医案》(第五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通过分析核心药物的归经、药性、药味及功效,归纳总结用药规律,以期为调和营卫的临床用药提供一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本研究以《中华医典》建库以来至今收录的医案为数据源,以“营卫”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检索到的病案和方药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纳入标准 病案描述中涉及“营卫不和”的相关描述,如营卫失调、郁阻营卫、营卫不宣、营卫两虚等;方药为内服药且具有完整药物组成。

1.3 排除标准 病案描述中无法明确辨别为 “营卫不和”者;方药为外用剂型;无具体药物构成者;方名或药物组成重复,仅收录医案年代最早者。

1.4 药物名称 参照《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将药物别名、异名等进行统一,如将“枣”“南枣”“红枣”等统一规范为“大枣”;同一植物的不同使用部位,如橘白、橘红、橘皮、橘络等均统一为陈皮;同一药物的不同炮制方法,如炙黄芩、黄芩炭、酒黄芩等均统一为黄芩;炮制方法不同导致药味药性有较大区别时,则不做统一处理,如生地黄、熟地黄分开统计;药物的不同产地者,如广郁金、川郁金等均统一为郁金。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66首方剂,30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合计3 787次,药物平均使用率为10.35药次。

出现频次不低于20次的药物共计44味,合计2445频次,占总频次的64.6%,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如茯苓、当归、甘草等,均为调理脾胃之药,其味以甘为主,其性以温为主,其归经以脾经为主。可见,在涉及营卫不和的医案中,历代医家多认为调理脾胃是治疗营卫不和的根本。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营卫之气,是由脾胃之水谷所化生,本于气血阴阳而运行于外,因此,调和营卫的着眼点应该是调理脾胃。

出现频次低于20次的药物,其在366首方剂中的出现概率低于5%,属小概率事件[6]。因此,本文仅对出现频次大于20次的核心药物进行分析。

2 归经分布

归经表达了药效所达位置,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理论之一[7]。参照《中药大辞典》将药物归经分类为心经、肺经等,结果见表2。

在药物归经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归经为脾经,占比26.0%;其次是肺经,占比16.9%;肝经、胃经、心经、肾经等也有较高频次的出现;其余归经,如心包经、小肠经、大肠经等,出现比例极小。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归经稍侧重于脾经。《素问·营卫生会》:“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营卫之气来源于水谷之运化。水谷在体内的运行,《素问》中亦有论述:《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由此可见,胃、脾、肝、肺、心都与营卫之气的化生与运行密切相关,医家用药时也多选归入胃经、脾经、肝经、肺经、心经之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谷气通于脾”,《素问·厥论》又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所以,脾的功能失常是造成营卫不和的根本。脾与胃相表里,故临床用药时,侧重于使用归经为脾经与胃经的药,以调理脾胃,进而调和营卫。

表1 出现频次大于20次的药物

表2 调和营卫中药归经频数分布

3 药性分布

药性的不同可实现对人体阴阳平衡之调节,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8]。本文参照《中药大辞典》,将药性分为热、平、凉等,对44味核心药物的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调和营卫中药药性频数分布

在药性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2个药性分别是“温”和“平”,合计占比69.5%,其中,温性药独自出现的频次占比就高达46.9%;相比之下,核心药物中并没有出现大热之性的药物,热性、大寒之性的药物也很少出现。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以温性药及平性药为主。依据李东垣《脾胃论》言“戊湿其本气平”“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者,非独用也。”所以,医家在用药时,多选用温和、平性之药,兼用少许微寒之品,保证《难经·四十二难》的“脾裹血,温五脏”的功能,实现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的目的[9]。

4 药味分布

本文参照《中药大辞典》,将药味分为淡、甘、苦等,对44味核心药物的药味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调和营卫中药药味频数分布

在药味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3个药味分别是“甘”“辛”和“苦”,合计占比83.2%,相比之下,微甘、咸、微苦药物基本没有出现。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药味以甘、辛和苦3种药味为主。

甘味药有缓和药性、补益、和中之效,如茯苓、当归、甘草等。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中较多应用甘味药,表达了扶助正气的思想。此外,营卫不和多由脾胃虚损,运化失常所致,因甘味药多为补虚药,故在治疗中易起到治本的效果[10]。

辛味药能散、能行,在表证及气血瘀滞时多使用。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营卫不和者,实则为气血不和于内也[11]。故调和营卫时需用辛味药以发散行气,促进气血的循环。方中当归、陈皮、半夏、桂枝、生姜等为辛味药,均具有畅通气血的作用。

苦味药有燥湿、坚阴的功效,其与温性药物合用,能够温燥脾湿[12]。脾主升清,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是脾体干燥而不被水湿所困,如清·吴达《医学求是》中:“脾燥则升。”若脾气虚衰,运化失职,则水湿内生;水湿之邪,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13]。故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是补脾与利湿同治,温能补脾,燥能去湿。

5 功效分布

按照药物的功效分类,将核心药物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等,分组结果见表5。

表5 调和营卫中药功效频数分布

从药物功效频数分布表中可看出:药物出现频次占比最高的功效是补虚药,占比41.3%;其次是解表药,占比11.2%;二者合计频次占比52.5%,占总药物频次的一半以上。可见,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用药以补虚药、解表药为主。

《伤寒论》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营、卫为水谷精微之气所化生,“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二者并行而不悖。卫属阳,营属阴,二者相互为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向外发挥“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还需要与营气相互协调。在治疗时,仲景用桂枝汤以调和营卫,方中桂枝、生姜为解表药,使邪气从表而去;芍药、甘草、大枣是补虚药,补益营卫的不足。此方可谓是标本兼顾,不愧为群方之首[14]。

茯苓既不是解表药,也不是补虚药,而是利水药,却是医家所用次数最多的药,分析其原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则易生湿,湿又反伤脾土,脾喜燥恶湿,所以,治疗时要用利水渗湿的茯苓。况茯苓归脾经,还有健脾之功,故用茯苓可谓是一举两得,成为治脾第一要药。

6 结 论

本文基于《中华医典·医案》(第五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66首方剂,合计30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3 787次。前四位高频药物分别为茯苓、当归、甘草、陈皮。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为主,归经稍侧重于脾经,功效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该结论可为调和营卫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辜善治.张仲景营卫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5-20.

[2] 谢斌,陈谦峰.营卫运行失常与失眠病机探讨[J].光明中医,2017,32(14):2006-2008.

[3] 江伟.《伤寒论》营卫不和证机理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8):547-548.

[4] 周欢,张军平.从“疏肝气,调营卫”角度探讨柴胡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的用义与内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5):1170-1173.

[5] 左军,王海鹏,张博.桂枝汤治疗营卫失和型不寐的医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6,33(5):32-33.

[6] 《西部医学》编辑部.医学统计方法中的“概率”概念[J].西部医学,2015,27(7):1118.

[7] 徐宇琨.浅探药物归经理论及其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0):3-5.

[8] 李学林,高晓洁,刘瑞新,等.试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整体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038-2041.

[9] 吴海淮,敖继华.小议“升脾阳与养胃阴”[J].中医杂志,2010,51(S2):46-48.

[10] 温桂荣.桂枝汤治疗杂病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8):2828-2831.

[11]关越馨.基于数据挖掘的朱建贵教授治疗失眠的药法规律及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7-21.

[12]曾治君,汪金蓉,张政杰,等.苦寒药黄连黄芩对代谢性疾病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5):120-124.

[13]赫雨薇,姜树民.姜树民教授“给湿邪以出路”治疗脾胃病[J].吉林中医药,2016,36(12):1205-1207.

[14]邓艳蓉,袁红霞.浅析仲景桂枝汤的临床应用[J].山西中医,2014,30(9):60-62.

猜你喜欢

药味药性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药味家风
药味家风
白萝卜与中药同食,会解掉药性吗?
何谓中医“七方”
狐狸和乌鸦
半夏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性、毒性研究进展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