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化肠饮治疗湿热内蕴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症状30例
2018-04-24敖俪元李世琪
敖俪元,李世琪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大肠息肉发病率高,且具有癌变风险,早期肠镜下切除是改善症状、预防肠癌的有效方法,但不能防止息肉再发。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肠息肉以湿热内蕴证较为多见。相关研究亦表明:清热祛湿药物可防止息肉的复发及改善临床症状[1]。故笔者以杨春波教授经验处方—清化肠饮治疗湿热内蕴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症状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来自2016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脾胃病科住院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 6 例;年龄 40~70 岁,平均(57.43±7.99)岁;病程0.5~36月,平均(4.17±7.51)月。对照组中男19例,女 11例;年龄 40~70岁,平均(57.27±8.63)岁;病程 0.5~30 月,平均(4.72±6.89)月。2 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大肠息肉诊断参照《胃肠病学》[2]及《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3]。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中“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辨为湿热内蕴证,辨证要点:大便溏薄,或排黏液便,伴有泻下不爽而秽臭,或便血,或大便秘结,或腹胀腹痛,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1.4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且行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② 年龄18~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服药及检查。
1.5 排除标准 ① 孕期或哺乳期妇女;② 合并肠癌、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幼年性息肉病、家族性息肉病等其它肠道病证;③ 合并严重循环、代谢、造血等系统的原发性疾病;④ 精神异常或丧失自控及自理能力的患者。
1.6 剔除标准 ① 未按要求服药、要求退出、失访、资料不全等导致结果不准确及服药安全性判断不明者;②服药期间发生严重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SAE)或其它未知的严重并发症,须立刻退出试验者。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统计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经验方—清化肠饮(绵茵陈、黄连、白豆蔻、佩兰、厚朴、薏苡仁、白扁豆、茯苓、赤芍、仙鹤草、地榆炭等);对照组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中“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口服香连丸合四妙散(黄连、木香、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等)。服用方法:全成分颗粒剂(天津红日康仁堂药品销售有限公司),每日1剂,早晚餐后30 min温水冲服,疗程为14 d。
3 观察指标
3.1 中医证候量表积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中“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制定中医证候量表,症状包括:大便稀溏、大便不爽或夹黏液、便秘、脘腹胀闷或疼痛、口干喜饮、肛门灼热、肢体困重、小便黄、里急后重、便血。根据症状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为 0、1、2、3 分;记录每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制定,痊愈:症状、体征消除或基本消除,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 治疗结果
4.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比较(x±s)分
4.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4.3 2组不良反应情况 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5 讨 论
大肠息肉应早期或定期做电子结肠镜检查,必要时行内镜下切除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大肠息肉有很高的复发率。有研究显示:湿热型大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几率更高,湿热因素是决定大肠息肉复发的最主要因素,故内镜切除后应用清热祛湿法来改善症状并预防大肠息肉的复发有重大意义[1]。福州地处亚热带,临近海边,气候潮湿、温润;加上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内外湿互引,影响脾胃运化,水湿停滞,蕴久发热,则湿热更易滋生,两者胶着难解,应以清热祛湿为法。与指南推荐组方不同,结合湿性黏滞、缠绵难愈的特点,我院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经验用方—清化肠饮治疗湿热内蕴型疾病,收效甚佳。纵观全方,方中绵茵陈、黄连、佩兰主清热燥湿、辟秽;厚朴、白豆蔻可行气宽中;扁豆、茯苓、薏苡仁健脾化湿;赤芍、仙鹤草、地榆炭以化瘀、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化湿、散瘀止血之效,尤为适宜于湿热内蕴型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症状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清化肠饮能够改善湿热内蕴型大肠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香连丸合四妙散治疗(P<0.05)。但本研究仍存在痊愈率较低、治疗后未进行肠镜复查、复发情况不明确以及清化肠饮治疗机理研究不清等问题,且研究范围仅限于福州地区,对其他地区患者是否具有普遍适应性尚未明确,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玲.86例大肠息肉患者复发性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4):107-108.
[2] 郑芝田.胃肠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46-852.
[3]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2-63.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S].2011:443.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