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QCC)在提高神经内科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研究

2018-04-24陈明慧秦伟伟李美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7期
关键词:护师圈员品管圈

孙 萍 陈明慧 秦伟伟 李美娟

(徐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3)

品管圈(QCC)活动是指同一工作现场的人员自发地进行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己工作现场的活动[1],近年来,品管圈在医疗卫生领域被广泛推广应[2]。由于医院感染事件不断发生,所以控制医院感染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导致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外源性医院感染多因直接和间接性手接触引起[3],也有研究认为手卫生可降低40%医院感染发生[4]。但我国仍存在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低的问题,或洗手合格率较低,仅35.60%~73.63%[5]。为了提高护理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我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其对降低医院感染效果。

表1 改善前后圈能力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查在神经内科病房进行的护理操作300人次,共抽查护士10名,年龄在21~42岁,其中大专学历4人、本科学历6人、护士4人、护师4人、主管护师2人。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该圈共有12人,均由护士组成,护士长为圈员,科护士长为辅导员,其中护士4人、护师4人、主管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任护师1人。

1.2.2 主题选定:在圈长的带领下每位圈员结合临床从实际出发,依据院政策、急迫性、可行性、圈员能力4个方面,运用头脑风暴,以投票的方式,最后决定提高护理人员洗手的依从性作为该项活动的主题。其选题理由:对患者而言: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可有效地预防感染,促进患者的康复;对护理人员而言:从最基本的洗手做起,简单可行并可以有效地预防院内感染,对护理人员起到自身保护的作用;对院方而言:预防院内感染,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住院天数,加快床位周转,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2.3 拟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步骤,制定详细的小组活动计划表,并制成甘特图,于2016年7月开始到2017年2月完成。

1.2.4 现状把握及要因分析:2016年7月7日至2016年8月11日,抽查10名护士,在病房所进行的护理操作共300人次,根据圈员共同制定的手卫生现场考核评分表,对每一名护士做每一项护理操作时是否洗手进行调查,并询问不洗手的理由,调查的300人次,洗手者149人次,未洗手者151人次,通过公式计算出现况值:149/300×100%=49.6%,根据现况值,通过召开圈会,并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整理出护士不洗手的原因,并绘制成要因分析鱼骨图。见图1。

图1 护士不洗手的原因分析图

1.2.5 目标设定:针对要因,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法经多次反复认真讨论根据目标设定计算出圈员能力是70%,根据柏拉图确定改善重点为81%。计算出目标值为78.1%,改善幅度36.49%。

1.2.6 制定对策与实施:自2016年8月12日至12月31日根据五大要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①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诊疗前必须洗手的认识,在治疗室、病房门口、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的提示标语及洗手流程图,发现不洗手者圈员及时提醒。②对护理人员进一步讲解手卫生指征,标准预防方法,制定考核目标,定时考核,可利用晨会交班结束时,以提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戴手套不可以代替洗手。③增设洗手设施:治疗车、走廊配备含护肤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病房设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纸。④在抢救患者的紧急情况下可告知护理人员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反复强调洗手的重要性,使其加深印象。⑤设立奖惩制度,圈员定时对护理人员检查并将结果统计分析、公布,圈长对其结果进行辅导、表扬、批评,必要时给予一定奖罚。

1.3 评价方法:经过一系列品管圈对策实施后,再次对所抽查的10名护理人员所进行的护理操作300人次进行洗手依从性调查,从而对目标达成率、进步率及圈员能力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所得的数据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了χ2检验,结合实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改善前,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仅49.6%,改善后洗手依从性提高达86.6%。二者比较差异显著(χ2=20.535,P=0.000)。见表1。

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86.6-49.6)/(78.1-49.6)×100%=129.8%;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后×100%=(86.6-49.6)/86.6×100%=42.7%。

3 讨 论

3.1 在医疗护理操作中,手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通过院内洗手可以减少30%的医院感染[6]。手卫生能极大地减少医院感染并降低感染的危险性[7]。洗手是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引起的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与医护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手段[8]。未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大部分护理人员对洗手没有正确的认识,依从性很差,通过开展此次品管圈活动,护理人员自觉养成了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提高了洗手的依从性,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既保护患者,也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同时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节省医疗资源。

3.2 品管圈是一种系统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自下而上,自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发现问题后全体圈员通过召开圈会,查阅文献,大家献计献策,运用头脑风暴,对工作中遇到的现存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运用PDCA的管理方式,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及标准操作流程。通过品管圈活动既提高了圈员的组织和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

[1]倪栋梅.品管圈活动在健康教育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6):9-11.

[2]王惠琴.品质管理中的护理文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865-866.

[3]邢娟,桂斯卿.医护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6):91-93.

[4]Pitter D,Hugonnet S ,Harbarth S ,et al.Effectiveness of a hospitalwide programme to improve compliance with hand hygiene.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me[J].Lancet,2000,356(14):1307-1312.

[5]沈泳.提高洗手依从性的6条金标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1407-1409.

[6]车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J].当代护士,2012(11):12-13.

[7]杨晓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8-1849.

[8]黄颖森.两种七步洗手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9,24(10):19-20.

猜你喜欢

护师圈员品管圈
更 正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品管圈在降低ICU 患者上肢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护理“双师型”教师压力源相关因素与对策研究
品管圈对增强CT检查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
爱的旋律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隐形矫治患者佩戴矫治器依从性中的应用
分层次管理对关节外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
品管圈“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