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词汇选择机制研究*

2018-04-23中国海洋大学陈士法赵轶平彭玉乐杨连瑞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1期
关键词:语义竞争词汇

中国海洋大学 陈士法 赵轶平 刘 佳 彭玉乐 杨连瑞

1.引言

长期以来,关于人脑是如何选择词汇的,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因而提出了词汇竞争选择假设(lexical selection by competition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目标词的选择不仅与它自身的激活程度有关,还与非目标词的激活程度有关。非目标词与目标词的相关性越大,激活程度越高,对目标词造成的干扰越大,因而导致目标词的选择更加困难(Roelofs,1992)。作为Stroop效应研究的经典范式之一,图-词干扰范式(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被广泛用于探究词汇选择机制。在图-词干扰范式中,研究者给受试呈现一张嵌入单词的图片,要求受试排除单词的干扰,对图片又快又准地命名。Vitkovitch & Tyrrell(1999)要求受试对图片进行下属水平范畴命名,如“POODLE”,发现当干扰词与目标图片属于同一基本水平范畴(the same basic-level category)时,较之无关干扰词,与目标图片语义相关的干扰词干扰了图片命名;当干扰词与目标图片属于相关基本水平范畴(the related basic-level category)时,较之无关干扰词,与目标图片语义相关的干扰词也干扰了图片命名。Damian et al.(2001)和 Belke et al.(2005)都发现,与来自不同范畴的干扰词相比,当干扰词和目标图片属于同一范畴时,受试的命名时间更长。Ansgar et al.(2005)在基本水平命名任务(basic-level naming)和下属水平命名任务(subordinate-level naming)中都发现语义相关干扰词产生的干扰效应大于无关干扰词,导致了更长的命名时间。在Santesteban et al.(2006)、Raham & Melinger(2007)、Madebach & Hantsch(2013)的研究中,与图片来自同一范畴的干扰词比来自不同范畴的干扰词造成的干扰效应更大,受试的命名时间更长。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竞争选择假设的观点:目标词选择的难易程度由目标词和非目标词的激活程度共同决定。命名图片时,目标词的词汇表征和与之语义相关的词汇表征都被激活,词汇选择机制在已被激活的词汇表征之间进行选择,各个词汇表征相互竞争。激活程度越高的词汇表征对目标词的选择造成的干扰效应越大,目标词的选择更加困难。

但是,竞争选择假设也面临着诸多质疑。相关图-词干扰范式中发现的语义促进效应(semantic facilitation effect)挑战了竞争选择假设。Costa & Caramazza(1999)要求双语者用二语对图片进行命名,结果发现与其他实验条件相比,当干扰词是母语且与图片表征事物相同时,受试命名时间缩短,存在跨语言的促进效应。Costa et al.(2005)发现当目标词(e.g.,car)和干扰词(e.g.,bumper)是整体与部分关系时,图片的命名时间变短,产生了语义促进效应。Finkbeiner & Caramazza(2006)发现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当干扰词由可视变为掩蔽时,语义效应出现逆转,语义干扰效应变为语义促进效应。Raham & Melinger(2009)在类别水平命名任务中也发现了语义促进效应。在Hantsch et al.(2012)的实验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受试被要求分别对图片命名和归类,结果显示在命名任务中产生了语义干扰效应,而在归类任务中产生了语义启动效应。此外,Miozzo & Caramazza(2003)发现了干扰词的词频效应(the distractor frequency effect):低词频干扰词的干扰作用大于高词频干扰词。对此,竞争选择假设也无法解释。

因此,以 Mahon et al.(2007)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词汇选择的反应排除假设(response exclusion hypothesis)。该假设认为,人类的言语产生系统中有一个单通道输出缓冲器(singlechannel output buffer),该缓冲器每次只允许一个单词通过。在图-词干扰范式中,受试感知到干扰词,便会不自觉地对干扰词形成内隐的语音反应,该语音反应比对图片的反应优先到达缓冲器。因此,要命名图片,就必须先把对干扰词的语音反应从缓冲器中清除。从缓冲器中清除干扰词词汇表征的速度与反应关联性(response relevance)有关。反应关联性指干扰词与当前任务的关联性(杨雯琴、李荣宝,2013)。干扰词与目标词的关联性越高,越符合目标反应的标准,将干扰词排除的难度越大,目标词的选择难度越大,图片命名时间就越长。该假设还认为反应排除发生在语音已经充分形成的阶段,即后词汇水平。相关研究发现语义效应就发生在后词汇水平(方燕红、张积家,2011)。Janssen et al.(2008)创立了延时命名的研究范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即时命名条件下(即干扰词和图片同时呈现),频率效应和语义干扰效应都存在。但是在延时命名条件下,只出现语义干扰效应,没出现频率效应。由于词频效应只发生在词汇提取过程中,该结果说明在延时条件下图片命名过程中没有出现词汇提取,语义干扰效应发生在后词汇阶段,即反应输出阶段(陈曦、胡静静,2012)。对于竞争选择假设无法解释的上述实验结果,反应排除理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词频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与低词频的干扰词相比,高词频的干扰词更快地到达缓冲器,清除其反应的速度也更快。因此,高词频干扰词产生的干扰效应更小,受试命名反应时更短。当图片和干扰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所产生的语义促进效应是由于当干扰词和目标词属于不同范畴时,两者关联性低,因此干扰词被排除的速度快,干扰效应不明显。再加上两者的语义联系形成了语义启动,促进目标词的反应,因此总体呈现促进效应。

探究图-词干扰范式中的语义效应是研究词汇选择机制的重要方法。但是前人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达成共识,词汇竞争选择假设和反应排除假设都不能完全解释图-词干扰范式中的所有现象。语言理解和产出是使用语言的两种形式,前人大都针对语言产出(命名任务)中的词汇选择机制进行了研究,较少涉及语言理解中的词汇选择机制。此外,先前的实验研究大多针对母语者进行研究,针对二语学习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和掩蔽启动范式,通过研究语义相关性对语义效应的影响(干扰和启动),探索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英语二语词汇的选择机制,以便进一步验证词汇竞争假设和反应排除假设对词汇选择机制的解释力。

2.实验1:图-词干扰实验

1)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

本实验旨在通过研究不同语义相关性对语义干扰效应的影响,探索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的词汇选择机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语义相关词是否会对图片的判断产生干扰效应?即语义相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无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2)干扰效应是否受图-词之间语义相关程度的影响?即在不同语义相关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无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竞争选择假设的基本观点是竞争词的激活会对目标词的选择形成干扰。据此,我们认为语义相关词应该对图片判断产生干扰效应,即无论近相关词(例如dog)还是远相关词(例如monkey)的干扰所需时间都长,并且与无关词(例如book)的反应时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词汇选择的竞争选择假设认为目标词选择的难易由目标词和竞争词的激活度共同决定,竞争词激活度越高,与目标词激活度的差异就越小,选择难度就越大,选择所需时间就越长(杨雯琴、李荣宝,2013)。根据这一假设,本研究中图片目标词(例如cat)的选择是由该词与其他三个非目标词(近相关词例如dog、远相关词例如monkey和无关词例如book)词的激活度决定的。由于近相关词(dog)与目标词(cat)的关系近,其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与目标词(cat)激活度的差异就越小,选择难度就越大,因此,选择近相关词(dog)所需时间就越长,受试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应该存在显著差异。相应地,无关词与目标词的关系最小,其被激活的程度最低,选择难度就小,选择时间就应该最短,受试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应该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由于四类单词的语义相关性判断表明这四类的语义相关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见表2),受试对它们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应该存在显著差异。

反应排除假设的基本观点则是语义促进效应。竞争词的激活会对目标词的选择形成启动,从而促进对目标词的判断。根据假设我们认为无论近相关词(例如fdog)还是远相关词(例如monkey)都与目标词(例如cat)语义相关,都对目标图片的判断产生启动效应,促进了对目标图片的判断。因此,它们对目标图片判断所需反应时都短,并且与无关词(例如book)的反应时之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此外,词汇选择的反应排除假设主要关注目标词与干扰词是否共享同一范畴。干扰词与目标词共享范畴信息,受试排除干扰反应的速度较慢,干扰效应明显。干扰词与目标词分属不同范畴,受试排除干扰反应的速度较快,干扰效应不明显。同时,词-图之间的语义联系又能促进目标词的反应,故而总体呈现促进效应。就本研究来说,目标词(例如cat)与近相关词(例如dog)、远相关词(例如monkey)都是动物,属于同一范畴,因而,受试对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dog/monkey)的判断时间应该比对目标词(cat)的判断时间长,干扰效应明显,并且它们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目标词(cat)和无关词(例如book)分属不同的范畴,受试排除无关词(book)干扰反应的速度就应该快,对无关词(book)的反应时应该短,因此,干扰效应不明显,无关词(book)和目标词(cat)的反应时之间应该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由于词-图之间的语义联系又能促进目标词的反应,所以与目标词(cat)关系越近的近相关词(dog),对目标词(cat)的促进越大。近相关词(dog)对目标词(cat)干扰的判断时间最短,并且比远相关词(monkey)的促进效应大,二者的促进效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受试

26名国内某部属“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年龄在19岁至22岁,平均年龄20.6岁。所有受试均通过英语专业4级考试,成绩范围在60分至78分,平均成绩71.3分。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3)实验材料

我们从Snodgrass & Vanderwart(1980)的研究材料中选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32张图片。图片所呈现的都是常见的物体概念,其中动物图片12张,家具图片9张,交通工具图片和服装图片各3张,身体部位图片和食品图片各2张,自然天体图片1张。图片均为黑白线条图形。我们按Mahon et al.(2007)实验7中的研究方法,将每张图片分别与四个英语单词(1个目标词、1语义近相关的词、一个语义远相关的词和一个无关词)组成实验刺激对:(1)目标词为图片内容的词,如“猫-cat”;(2)与图片语义近相关的干扰词,如“猫-dog”;(3)与图片语义远相关的干扰词,如“猫-monkey”;(4)与图片语义无关的干扰词,如“猫-book”。其中与图片名语义近相关的干扰词、与图片名语义远相关的干扰词都属于同一范畴,无关干扰词来自不同范畴。另选8张动物图片以及32个干扰词作为本实验的填充项目,以确保动物图片占所有图片数量的1/2,满足实验任务的要求。本实验材料的制作包括实验图片指标的测定、实验单词的确定,以及图片与单词之间语义相关性的确定三个部分。

(1)图片四个指标的测定

Snodgrass & Vanderwart(1980)、舒华等(1989)提出在各种实验任务中有较大影响的四个图片特征是: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视觉复杂性和表象一致性。因此我们采用张清芳、杨玉芳(2003)中的方法对图片的四个特征进行了测定。四个特征的测定均为集体施测。32张图片由一台幻灯机以四种不同的随机顺序播放,16名平行班的受试做纸笔反应。每个测试前,向受试讲清实验任务,并进行10次练习。四个特征的测试方法如下:

命名一致性的测定

幻灯片中每张图片呈现8秒,间隔2秒,要求受试看到一个图片后,尽快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中写下他想到的第一个英文名称。如果叫不出名称记“N”,不认识该物体记“O”。

熟悉度的测定

幻灯片中每张图片呈现8秒,间隔2秒,要求受试在5点量表上评定物体形象的熟悉程度。在5点量表中,1为非常生疏,5为非常熟悉。

视觉复杂性的测定

幻灯片中每张图片呈现8秒,间隔2秒,要求受试根据图形细节的多少以及线条曲折变化的多少,在5点量表上评定其视觉复杂程度。在5点量表中,1为非常简单,5为非常复杂。

表象一致性的测定

事先统计出测量命名一致性时,受试给出的每张图片最集中的名称。测试时幻灯片首先出现一个英文单词(即测量出的最集中的图片名称),呈现3秒,然后再呈现3秒的白屏,要求受试在此期间充分想象该单词的典型图例。3秒后,屏幕上再呈现出该物体图形5秒。要求受试在5点量表上评定呈现的图片与形成的表象的一致程度。在5点量表中,1为非常不一致,5为非常一致。

图片四个特征的计算

我们按张清芳、杨玉芳(2003)中的方法计算出图片各项特征的平均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图片各项特征的平均值(标准差)

表1中H值表示受试对图片命名的不确定性,H值越低表示图片命名的一致性越高。本实验中图片的H值的平均值较低,这说明多数图片的命名一致性较好。熟悉性的平均值为4.47,说明受试对图片较为熟悉。表象一致性的平均值为4.10,表示很少受试认为图片跟他们的视觉表象不匹配。视觉复杂性为3.20,这说明大部分受试认为图片比较复杂。张清芳、杨玉芳(2003)的研究结果表示图片的命名一致性、熟悉性和表象一致性会影响图片的命名时间,其中熟悉性的影响最大。图片视觉复杂性对图片命名时间影响甚微。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图片是有效实验材料。

(2)实验单词的确定

实验单词的确定包括单词词长和熟悉度的确定两部分。

单词词长的确定

我们控制所有单词词长范围在3—6个字母之间。

单词熟悉度的确定

我们采用7点制量表的形式编制了英语单词熟悉度调查表,对受试平行班的27名学生进行了测试。求出受试对每个单词熟悉程度的平均数,把得分在6点及以上的单词视为高熟悉度单词。然后对其中两个得分低于6点的单词进行替换,再把这两个新换的单词给受试打分。结果显示,新替换的单词熟悉度得分都大于6点。因此,我们确定本实验中所有单词都是高熟悉度单词。

(3)图片与单词之间语义相关性的确定

我们设计并采用英语单词语义相关性调查表,测量了图片与不同单词之间的语义相关性,要求受试在7点量表上评定图片名和不同单词之间的语义相关程度。在7点量表中,1为完全不相关,7为非常相关。随后求出每个单词与图片语义相关度的平均数,把得分是2及以下的单词作为与图片不相关干扰词,把得分大于4且小于5.5的单词作为与图片语义远相关干扰词,把得分大于5.5的单词作为与图片语义近相关的干扰词。图片与干扰词的语义相关性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图片和干扰词之间的语义相关性分数(标准差)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与目标图片语义近相关干扰词、语义远相关干扰词、无关干扰词的平均语义相关性之间差异显著,F(2,62)= 835.35,p<0.05。事后检验结果显示这三组分数两两之间有显著差异,p值都等于0。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单词也满足实验要求。

4)实验步骤

将26名受试分为四组(其中两组各有6人,另两组各有7人),实验材料按不同语义相关水平分为四类(目标词组、近相关词组、远相关词组和无关词组)。采用拉丁方设计匹配受试和实验材料的顺序,每组受试每次只对其中一类材料进行实验。每幅图片在每类实验材料中只出现一次,每幅图片的呈现顺序随机排列。这样,对于每位受试来说,32幅目标图片共呈现了128次。所有实验在学校机房里的计算机上进行。采用E-prime2.0编程,图片大小为300像素×300像素,词的大小为35号,字体为Courier New。受试端坐在计算机前,离屏幕距离大约75 cm,左手食指放在键盘的“F”键上,右手食指放在键盘的“J”键上。实验要求受试忽略图片上的干扰词,尽快判断图片是否为“表示动物的图片”,如果是,请按“J”键,如果不是,请按“F”键。每个正式实验前都有10次练习项目,受试熟练实验要求后,进行正式实验。在正式实验时,首先在屏幕的中央呈现注视点“+”500ms,然后空屏400ms。接着在屏幕的中央呈现图片和干扰词,直到受试做出判断反应,图片和干扰词消失。间隔1 000ms后,呈现下一组的刺激,如此循环往复至实验结束。如果受试在2 000ms内没有对图片进行判断,图片自动消失,然后呈现下一组刺激。具体实验流程见图1。

图1 干扰实验流程图

5)结果与分析

进行正式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前,删除错误反应的数据及M±2SD之外的数据,并且按Madebach et al.(2011)的方法计算出实验组三类语义相关干扰词产生的干扰效应值。受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判断错误率都很低,故不统计分析(方燕红、张积家,2013)。实验结果见表3。

表3 不同干扰条件下受试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实验1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不同语义关系的词对图片判断产生的干扰效应及其差异,来探索英语二语词汇的选择机制。本研究中的干扰效应指与无关词相比,相关词干扰的判断时间长,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表3可以看出受试对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平均判断时间都比对无关词的长。我们利用SPSS13.0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别进行以受试(F1)和项目(F2)为变量的数据分析。对语义相关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无关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053,p= 0.820>0.05;F2(1,31)=7.785,p= 0.009<0.05,表明语义相关性对图片判断起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对无关词和近相关词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067,p =0.797> 0.05;F2(1,31)= 6.710,p = 0.014 <0.05,表明近相关词对图片判断起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对无关词和远相关词的数据分析发 现F1(1,25)= 0.034,p = 0.856> 0.05;F2(1,31)= 3.808,p=0.060>0.05,表明远相关词没有对图片判断起到显著的干扰效应。

另外,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189,p=0.667>0.05;F2(1,31)= 7.350,p=0.011<0.05。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目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146,p = 0.706> 0.05;F2(1,31)= 2.775,p= 0.106>0.05,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061,p = 0.808> 0.05;F2(1,31)= 0.272,p=0.606>0.05。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三类语义相关词对图片判断的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2,25)= 0.162,p= 0.851>0.05;F2(2,93)= 2.570,p = 0.085>0.05。表明受试对三类语义相关词的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对四类词对图片判断的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3,25)= 0.109,p=0.955> 0.05;F2(3,124)= 3.310,p = 0.023 <0.05。表明受试对四类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近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055,p = 0.816> 0.05;F2(1,31)= 0.216,p = 0.646>0.05,表明受试对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我们通分别用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反应时减去无关词的反应时计算出了语义不同词对目标词的干扰效应。对它们的干扰效应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F=0.216,p=0.646>0.05,表明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产生的干扰效应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实验2:掩蔽启动实验

1)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

实验2旨在通过图-词启动实验,进一步考察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词汇选择机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语义相关词是否会对图片的判断产生启动效应?即语义相关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无关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之间有无显著差异?(2)在不同语义相关条件下,启动效应是否受图-词之间语义相关程度的影响?即在不同语义相关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无关干扰条件下的反应时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理论假设同2.1。

2)受试

27名国内某部属“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年龄范围在20岁至22岁,平均年龄20.8岁。所有受试均通过英语专业4级考试,成绩范围在60分至82分,平均成绩72.1分。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本实验受试均未参加实验一。

3)实验设计和材料

本实验的实验材料与实验1的材料一致。实验一中的干扰-目标刺激对在本实验中变为启动-目标刺激对:(1)与图片语义一致的启动词,如“猫-cat”;(2)与图片语义近相关的启动词,如“猫-dog”;(3)与图片语义远相关的启动词,如“猫-monkey”;(4)与图片语义无关的启动词,如“猫-book”。其中与图片名近相关的启动词、与图片名语义远相关的启动词都属于同一范畴,无关启动词来自不同范畴。另选8张动物图片以及32个启动词作为本实验的填充项目,以确保动物图片占所有图片数量的1/2。

4)实验步骤

将27名受试分为四组(其中三组各有7人,另一组有6人),实验材料按不同语义相关水平分为四类。采用拉丁方设计匹配受试和实验材料的顺序,每组受试每次只对其中一类材料进行实验。每幅图片在每类实验材料中只出现一次,每幅图片的呈现顺序随机排列。这样,对于每位受试来说,32幅目标图片共呈现了128次。所有实验在学校机房里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材料编程以及实验过程与实验1一致。计算机屏幕中央首先出现注视点“+”500ms,掩蔽符号“####”500ms(掩蔽符的个数为启动单词字母数量的平均值),启动词70ms,最后出现目标图片2 000ms。受试在此期间内做出图片是否为动物的判断反应,图片消失。间隔1 000ms后,呈现下一组的刺激。如此循环往复。如果受试在2 000ms内没有对图片进行判断,图片自动消失,然后呈现下一组刺激。具体实验流程见图2。

图2 启动实验流程图

5)结果与分析

进行正式的数据统计分析之前,删除错误反应的数据及M±2SD之外的数据,并且按Finkbeiner & Caramazza(2006)的方法计算出实验组三类语义相关启动词产生的启动效应值。受试在各种条件下的判断错误率都很低,故不统计分析(方燕红、张积家,2013)。实验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启动条件下受试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

①启动效应为负数,表示没有产生启动效应。

实验2是通过研究不同语义关系的词对图片判断产生的启动效应及其差异,进一步探索英语二语词汇选择的机制。本研究中的启动效应指与无关词相比,相关词启动的反应时较短,且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表四可以发现无论近相关词还是远相关词的平均反应时都比无关词的长。我们利用SPSS13.0分别进行以受试(F1)和项目(F2)为变量的数据分析。对语义相关条件下的反应时与无关条件下的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8.703,p = 0.007<0.05;F2(1,31)=64.763,p=0.000<0.05,并且语义相关词的反应时比无关词的反应时长,表明语义相关性对图片判断起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对无关词和近相关词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7.768,p = 0.010<0.05;F2(1,31)= 44.044,p = 0.000<0.05,表明近相关词对图片判断起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而不是启动效应。对无关词和远相关词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9.051,p = 0.006<0.05;F2(1,31)=61.851,p=0.000<0.05,表明远相关词对图片判断起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

另外,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0.391,p=0.537>0.05;F2(1,31)= 2.269,p=0.142>0.05。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目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1.127,p = 0.298>0.05;F2(1,31)= 12.432,p=0.001<0.05,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10.266,p = 0.004 < 0.05;F2(1,31)= 63.061,p = 0.000<0.05。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三类语义相关词对图片判断的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2,25)= 0.882,p = 0.420>0.05;F2(2,93)= 5.450,p=0.007<0.05。表明受试对三类语义相关词的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对四类词对图片判断的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3,25)= 4.852,p = 0.004< 0.05;F2(3,124)= 30.447,p=0.000<0.05。表明受试对四类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对近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发现F1(1,25)= 2.255,p = 0.145> 0.05;F2(1,31)= 2.936,p= 0.097>0.05,表明受试对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我们分别用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反应时减去无关词的反应时计算出了语义不同词对目标词的启动效应。对它们的启动效应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F=2.935,p=0.097>0.05,表明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产生的启动效应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索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词汇的选择机制。竞争选择假说的基本观点是竞争词的激活会对目标词的选择形成干扰,反应排除假说的基本观点却是与之相对的语义促进效应。表3的平均反应时表明竞争词对目标图片的判断产生了干扰效应。表4的平均反应时表明竞争词并没有对目标词产生语义促进效应(负数表示非启动效应),也产生了语义干扰效应。实验1的数据分析表明近相关词对图片判断起到了干扰效应,而远相关词没有对图片判断起到了干扰效应。实验2的数据分析表明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都对图片判断起到了干扰效应。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词汇的选择倾向于竞争选择假设。

根据竞争选择假设,竞争词激活度越高,与目标词激活度的差异就越小,选择难度就越大,选择所需时间就越长。与远相关词相比,近相关词与目标词的关系近,其被激活的程度就越高,与目标词激活度的差异就越小,选择难度就越大,因此,选择近相关词(dog)所需时间就越长。实验一的数据分析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相应地,无关词与目标词的关系最小,其被激活的程度最低,选择难度就小,选择时间就应该最短,受试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受试对四类单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受试对目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实验1的实验结果大部分支持词汇竞争选择假设,只有远相关词没有对图片判断起到了干扰效应,这一点是词汇竞争选择假设没有涉及的。

实验2的数据分析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不符合竞争选择假设,支持反应排除假设。因为竞争选择假设认为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应该存在着显著差异。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的数据分析表明受试对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样支持反应排除假设。而竞争选择假设认为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显著。受试对四类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与实验1的发现一致,又支持了竞争选择假设。

反应排除假设的基本观点则是语义促进效应。竞争词的激活会对目标词的选择形成启动,从而促进对目标词的判断。实验2却发现无论近相关词还是远相关词都没有对目标图片的判断产生启动效应,而是产生了干扰效应。反应排除假设认为当干扰词与目标词分属不同范畴时,受试排除干扰反应的速度较快,干扰效应不明显。相关数据分析却发现不同范畴的目标词和无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不符合反应排除假设的中“干扰效应不明显”。干扰词与目标词共享范畴时,受试排除干扰反应的速度较慢,干扰效应明显。相关数据分析虽然发现目标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是目标词和近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也不符合反应排除假设的内容。

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图-词之间语义相关性的远近对图-词干扰范式下的语义干扰效应大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发现与方燕红、张积家(2013)实验1中类别水平命名的实验结果相同。方燕红、张积家(2013)实验1发现,语义相似性效应只出现在图片的基本水平命名中,未出现在图片的类别水平命名中(语义相似性是指在同一类别的两个基本水平概念之间共享语义特征的多少)。竞争选择假设认为,干扰词和目标图片的词汇节点同时被激活,被激活的词汇节点相互竞争,与图片语义相关性越高的干扰词竞争力越强,对图片判断造成的干扰越大。在本实验中,相比无关干扰词而言,与图片语义相关干扰词的词汇节点的激活程度更高,因此受试在语义相关条件下判断的反应时应该更长,这与本研究实验1的结果一致。该假设还认为,实验组两类干扰词中,语义近相关干扰词的激活程度最高,语义远相关干扰词的激活程度最低。受试在这两种条件下判断反应时应该呈现递减趋势,而且这两类干扰词产生的干扰效应之间应该有显著差异。但是,我们在实验1中却发现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与竞争选择假设不符。

反应排除假设认为,目标词的选择与干扰词的激活程度无关,而是与反应关联性标准有关。对于与目标词反应关联性越高的干扰词,词汇选择机制将其从缓冲器中排除的难度越大,受试判断的反应时越长。本实验2中,语义相关干扰词和目标图片属于同一范畴,反应关联性高;无关干扰词属于不同范畴,反应关联性低。因此,与无关条件相比,受试在语义相关条件下的判断反应时应该更长。因为实验组的两类干扰词都属于同一范畴,所以词汇选择机制把它们从单通道缓冲器中排除的速度一样。这两类干扰词产生的干扰效应量大小之间应该没有显著差异。我们在实验2发现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的判断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支持反应排除假设的部分观点。

本研究中的两个实验都发现近相关词和远相关词产生的干扰/启动效应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语义远近相关对图片判断的影响不大。很明显,与我们曾讨论的两种词汇选择假设都不大一致。据此,我们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词汇的选择虽然倾向于竞争选择假设、有部分结果支持反应排除假设,但是却既不是竞争选择过程,也不是反应排除过程,而是有自己独特的选择机制。

在语言理解中,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词汇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各类词汇之间相互竞争,产生干扰效应。两个实验中的语义相关词都比无关词的反应时长,且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同一范畴的词产生的干扰效应大于不同范畴的。不同语义相关程度的词产生的干扰效应不一致:近相关词产生了显著的干扰效应,远相关词产生的干扰效应不显著。这表明同一范畴内的词相互竞争,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干扰不一致:在干扰效应研究中没有达到显著程度(三类语义相关词的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近相关词与目标词的竞争和远相关词与目标词的竞争之间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启动效应研究中达到了显著程度(三类语义相关词的图片判断的反应时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近相关词与目标词的竞争和远相关词与目标词的竞争程度不一致:前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后者存在着显著差异。无关词与目标词的竞争干扰表现为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程度。在干扰效应研究中,二者的竞争干扰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启动效应研究中,二者的差异显著。这些现象表明各类词汇之间竞争干扰受到不同条件的影响,显示了二语学习者词汇选择机制的灵活性。

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理解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二语词汇的选择机制是一个竞争干扰模式:竞争产生了干扰,同一范畴的词竞争产生的干扰效应大于非同一范畴的,同一范畴内不同语义相关程度的词竞争产生的干扰效应不一致,不同范畴的词之间的相互竞争干扰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结论与近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考察不同语义相关性在图-词干扰实验和掩蔽启动实验中对语义效应的影响,探究了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的词汇选择机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表明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的词汇选择既不是竞争选择过程,也不是反应排除过程,而是有自己独特的选择机制。根据实验结果和相关假设,我们认为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的词汇选择是一个竞争干扰模式:竞争产生了干扰,同一范畴的词竞争产生的干扰效应大于非同一范畴的,同一范畴内不同语义相关程度的词竞争产生的干扰效应根据语义相关性不同而变化,不同范畴的词之间的相互竞争干扰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限于实验设计的选择,本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实验2没有发现二语单词对图片判断的启动效应,也许与我们设置的启动时间有关。本实验设置的启动词的呈现时间为70ms,而且在启动词出现之前有一系列的掩蔽符号“####”,以此确保受试对启动词进行无意识的加工,避免任何有意识加工策略的影响。我们调查了国内的相关研究,发现启动词的呈现时间大都低于80ms,如药盼盼等(2012)的为48ms、李俊敏等(2014)的为 60ms、陈亚平(2015)的为 60ms、张北镇(2015)的为80ms。只有陈士法等(2016)在进行词汇判断任务时将启动词的呈现时间设置为200ms。在本实验中如果设置为200ms,也许就能发现启动效应了。另外,本研究进行了行为实验,未来的研究可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如:ERP和fMRI)进一步探讨中国英语二语学习者语言理解中的词汇选择机制。前人建立的词汇选择的竞争选择假设和反应排除假设都以语言产出(图片命名)实验研究为基础,并且大都以母语者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理解角度针对二语者进行词汇选择机制的研究尚未见到。因此,本实验研究的结论是探索性的,有待更多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来证实。

Ansgar,H.,J.Jescheniak & S.Herbert.2005.“Semantic competition between hierarchically related words during speech planning”.Memory & Cognition33 (6).pp.984-1000.

Belke,E.,A.Meyer & M.F.Damian.2005.“Refractory effects in picture naming as assessed in a semantic blocking paradigm”.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8(4).pp.667-692.

Costa,A.,F.X.Alario & A.Caramazza.2005.“On the categorical nature of the semantic interference effect in the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12(1).pp.125-131.

Costa,A. & A.Caramazza.1999.“Is lexical selection in bilingual speech production language-specific?Further evidence from Spanish-English and English-Spanish bilinguals”.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3).pp.231-244.

Damian,M.F.,G.Vigliocco & W.J.M.Levelt.2001.“Effects of semantic context in the naming of pictures and words”.Cognition81(3).pp.B77-B86.

Finkbeiner,M. & A.Caramazza.2006.“Now you see it,Now you don't:On tuning semantic interference into facilitation in a stroop-like task”.Cortex42 (6).pp.790-796.

Hantsch,A.,J.Jescheniak & A.Mädebach.2012.“Namingand categorizing objects:Task differences modulate the polarity of semantic effects in the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Memory and Cognition40(5).pp.760-768.

Janssen,N.,W.Schirm,B.Z.Mahon & A.Cramazza.2008.“Semantic interference in a delayed naming task:Evidence for the response exclusion hypothesi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34(1).pp.249-256.

Madebach,A. & A.Hantsch.2013.“Explaining semantic facilitation and interference effects in the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task— A rejoinder to Navarrete and Mahon”.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8(5).pp.717-722.

Madebach,A.,F.Oppermann,A.Hantsch,C.Curda & J.Jescheniak.2011.“Is there semantic interference in delayed nam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37(2).pp.522-538.

Mahon,B.Z.,A.Coata,R.Peterson,K.A.Vargas & A.Caramazza.2007.“Lexical selection is notby competi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semantic interference and facilitation effects in the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33(3).pp.503-535.

Miozzo,M. & A.Caramazza.2003.“When more is less:A counterintuitive effect of distractor frequency in the pictureword interference paradigm”.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32(2).pp.871-875.

Rahman,R.A. & A.Melinger.2007.“When bees hmper the production of honey—Lexical interference from associates in speech produ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3(3).pp.604-614.

Rahman,R.A. & A.Melinger.2009.“Dismissing lexical competition does notmake speaking any easier:A rejoinder to Mahon and Caramazza (2009)”.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24(5).pp.749-760.

Roelofs,A.1992.“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lemma retrieval in speaking”.Cognition42(1-3).pp.107-142.

Santesteban,M.,A.Costa,S.Pontin & E.Navarrete.2006.“The effect of word-frequency on lexical selection in speech production:Evidence from semantic homogeneous naming contexts”.Cognitiva18(1).pp.75-84.

Snodgrass,J.G. & M.Vanderwart.1980.“A standardized set of 260 pictures:norms for name agreement,familiarity,and visual complex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6(2).pp.174-215.

Vitkovitch,M. & L.Tyrrell.1999.“The effects of distractor words on naming pictures at the subordinate level”.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52(4).pp.905-926.

陈士法、崔涛涛、刘佳、杜玲、杨连瑞,2016,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动词过去式加工机制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陈曦、胡静静,2012,延迟命名任务中图词干扰效应的眼动研究,《心理科学》第5期。

陈亚平,2015,熟练汉英双语者屈折词加工模式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方燕红、张积家,2011,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理论及争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方燕红、张积家,2013,语义相似性与类别大小对图词干扰范式下语义效应的影响,《心理学报》第5期。

李俊敏、李德高、马博森,2014,英语学习者英语屈折词和派生词识别加工中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

舒华、程元善、张厚粲,1989,235个图形的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表象一致性和视觉复杂性评定,《心理学报》第4期。

杨雯琴、李荣宝,2013,竞争选择还是反应排除国外言语产出词汇选择机制的争鸣与思考,《现代外语》第1期。

药盼盼、李妮、陈宝国,2012,词根频率对汉语母语者英语屈折词和派生词表征方式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张清芳、杨玉芳,2003,影响图画命名时间的因素,《心理学报》第4期。

张北镇,2015,二语词汇加工中的形态分解,《现代外语》第2期。

猜你喜欢

语义竞争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语言与语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感谢竞争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