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语篇“功能句干”的引导元话语特征分析*
2018-04-23东华大学李晶洁周昕玥
东华大学 李晶洁 周昕玥
1.引言
1)元话语研究
近年来,随着学术语篇由相对静止的学术行为向动态型社会实践行为的角色转化,元话语作为实现作者、读者以及文本三者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学术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如Ädel(2006,2010)、Crismore等(1993)、Hyland(2004,2005)、Mauranen(1993,2010)、Vande Kopple(1985)、Williams(1981)等。然而,由于元话语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开放性及多功能性(冉志晗、冉永平,2015:38),学界对其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总体看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Ädel,2006:167-179;Ädel & Mauranen,2010:2):前者强调其反身性(reflexivity)(Mauranen,1993);后者则强调其篇章互动性(textual interaction)(Ädel & Mauranen,2010:2),指代命题意义之外的意义成分。Hyland & Tse(2004)采用了后者定义,并将元话语划分为两大类资源:引导式(interactive)和互动式(interactional)。引导元话语用于组织语篇,即作者通过对基本命题的信息流管理来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内容;互动元话语则是作者用于实现与读者互动、并对命题内容做出评论的显性手段。虽然有其他学者提出不同的分类,如Ifantidou(2005)的内部篇章元话语和外部篇章元话语,Ädel(2010)和Ädel & Mauranen(2010)的元篇章和观众互动范畴等,但毋庸置疑,Hyland & Tse(2004)的模型仍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元话语模型,本文也正是以其为理论框架,讨论功能句干的引导元话语特征。
以往的元话语研究可大致分为三类。(1)不同语言的对比。例如,Mu等(2015)比较了汉语和英语语言学论文中元话语的使用异同,进而讨论元话语对语篇知识建构的作用。(2)学科之间的使用差异。例如,Hu & Cao(2014)比较了引导元话语在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三个不同领域120篇研究型论文中的使用特征。(3)语体对元话语使用的影响。比如,Kawase(2015)对比分析了博士论文引言和期刊论文引言中元话语的使用差异;骆京景、庞继贤(2010)探讨了思辨性论文中元话语策略的选择及其相应交际目的的实现。
就研究对象而言,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个词或固定/半固定词组(如 Khedri等,2013;Tseng,2013;Hu & Cao,2014等),很少系统地描述小句层级多词序列的元话语特征。然而,元话语的实现方式是多样化的,其潜在实施者除单个词和词组之外,还包括了数量众多的多词序列、小句、甚至小句组合等语言实体(ibid:157)。研究者很难从海量文本中提取这些不同层级的元话语表达,从而导致很多研究只是参照前人给出的示例,添加近义表达,然后在各自数据库中检索其分布和使用情况,从而造成了一些元话语表达被反复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选择了一类极具学术语域特征、却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元话语实现手段——功能句干,描述其在学术文本中的特征性引导元话语功能及典型的短语型式(pattern)与意义。
2)句干研究
Pawley & Syder(1983)最早提出“词汇化句干”(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或“惯例化形式—意义配对”(regular form-meaning pairings)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结构与词汇内容均固定或半固定的小句级别的短语单位”(ibid:191-192)。Pawley & Syder(1983:202)认为,本族语者的流利交际技能正是得益于其在交际中采用了一种链接策略,将大量的词汇化句干串联起来,组成话语。该研究首启了小句层面短语实体的研究,但词汇化句干在实证研究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因为语言实体的词汇化呈连续统态势,词汇化和非词汇化之间并无明确界限,完全固定的词组只是词汇化过程中的极端例子。另外,语料库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短语单位都只是部分的词汇化,而正是这些数量庞大的部分词汇化句干在学术文本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Granger & Paquot(2008)基于词汇化句干的概念,提出了篇章句干(textual sentence stem),并将其定义为“由主语和动词构成、用于实现篇章功能的常规化句子片段”(ibid:44)。篇章句干是实证研究的产物,强调句干的功能。但遗憾的是,Granger & Paquot(2008)仅提出了概念和定义,而没有表述篇章句干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提取手段、统计标准等问题。从另一角度看,除了篇章功能之外,这类句干还可实施其他话语功能,如各式各样的人际功能等,故而仅关注句干的篇章性是不够的。就语域而言,Pawley & Syder(1983)的词汇化句干与Granger & Paquot(2008)的篇章句干都是以普通英语为研究对象,无涉于学术英语。然而,学术英语文本中此类句干的研究对短语学、外语教学等研究的意义却是显见的(Swales,1990)。
3)功能句干
鉴于上文所述,本文提出“功能句干”(functional sentence stem)的概念,进行实证研究。我们旨在:(1)系统表述功能句干的概念及其提取、认定方法,在方法论上实现并推进Pawley & Syder(1983)的词汇化句干以及Granger & Paquot(2008)的篇章句干研究;(2)基于JDEST学术英语语料库,调查并记录功能句干在学术文本构成中的量化数据及结构特征;(3)描述句干最经常实现的引导元话语功能与相关共选型式特征。
我们将功能句干初步定义为:功能句干是学术英语文本中复现的连续词汇—语法序列,具有主谓结构,在局部语篇语境中实现具体、明晰的意义与功能,且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词汇和语法变体。
上述定义是基于语料库证据提出的实用性操作概念,具有以下界定特征:(1)结构上,功能句干具有主谓结构。这一标准将很多结构不完整的词语片段排除在外,同时也确保了功能句干提取方法的可操作性。(2)功能上,功能句干是词汇、语法及局部功能在具体文本语境下的共选产物,是小句级别的短语或准短语与局部功能之间的绑定。(3)从统计学角度看,功能句干的实际复现次数可确保此类序列是实现局部功能的惯用表达。本研究引入三个参数来描述功能句干的显著性:频数阈值、分布域和内部黏着力。(4)构成上,功能句干并非完全词汇化,允许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词汇和语法变体。例如,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this article describes、this paper describes等序列皆可用来实施“宣布研究特征”的功能,这些序列变体可被视为组合轴上的显著词语组合,需要我们从中提炼出核心短语型式。
2.研究方法
本文以第二代JDEST语料库为研究语料,数据处理与分析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首先,提取句干式词语片段。(1)我们使用Python编程语言的NLTK(natural language toolkit)工具包对JDEST的所有文本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2)基于词性赋码,搜寻具有“主语+谓语”结构的词语片段。(3)对输出的词语片段进行预加工处理,包括删除乱码、删除句干内部及边界的标点、统计每个句干的频数等。
第二步,确认符合界定的功能句干。在实施某一具体功能时,词语序列的复现率可反映出它与该功能的关联程度:复现率越高,说明人们愈益使用某个句干来表达该功能。因此,复现率可作为确定功能句干的初始指针。在本研究中,我们设定了3个参数来描述功能句干的复现率及其显著性:频数阈值(F≥ 5)、内部黏着力(MI≥3)和分布域(D≥ 3);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句干序列才会被确定为功能句干,并最终提取出来(参见李晶洁、卫乃兴,2013)。
第三步,对提取的数据进行人工核对,剔除干扰序列。由于提取方法的限制和NLTK赋码错误,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出的数据中,有一些并不符合句干形式要求。为提高研究效度,我们选择人工审查并排除这些干扰数据。例如,序列adjustmentsmade在JDEST中出现6次,虽看似符合句干要求,但其词语索引(见表1)显示,made在句中并非谓语动词而是adjustments的后置定语,adjustmentsmade实为动宾关系而非主谓结构,因此被删除。然后按照主语构成,我们将符合要求的数据分成非人称主语结构、人称主语结构、指示代词、It前置结构、存在句式、As前置结构和Wh-词结构7个形式类别。
表1.adjustmentsmade的词语索引
第四步,人工判断功能句干的特征性元话语功能及子功能。(1)对于一些功能特征不明显的句干,我们将其剔除。(2)对于元话语特征较突出的句干,我们通过WordSmith 4.0检索其词语索引,根据语境确定其主要实现的元话语功能。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功能句干,我们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语义特点确定其功能,如as described above用于“文本内部指示”,是内指语,隶属于引导元话语。而对于另一些功能句干,我们则需要参照其词语索引提供的局部文本语境乃至扩展语境,判断其元话语功能,如as pointed out by经常搭配表示“相关文献或篇际信息”的词语,为证据来源语;this is discussed经常搭配“指向具体章节或图表”的环境状语,为内指语。
按照上述步骤,本文从JDEST语料库中提取出3 807个不同的元话语句干,是为类符数,合计出现70 796次,是为形符数,其主要功能类别及总体分布数据详见表 2。参考 Hyland & Tse(2004),我们将元话语句干分为引导元话语句干(以下简称“引导句干”)和互动元话语句干(简称“互动句干”)两大功能类,其中引导句干包括1 826个不同序列,使用实例达到34 351条,本文重点考察此类句干的结构和功能特征。附录表9显示50条具体的引导句干实例(见本刊网站)。
表2.元话语句干的功能类别
3.引导句干的结构特征
基于提取的数据,我们将1 826条不同的引导句干主要分为如下结构类别:非人称主语结构(由非人称的名词短语、元语篇名词、抽象名词等引导,如examples include,result is shown in figure)、人称主语结构[一般由人称代词或明确的人称名词引导,如AUTHOR(通配符,指代任意作者姓名)suggest(s)that,they concluded that]、It 前置结构(由“虚位代词”it作形式主语引导,如it can be concluded that,it follows that)、指示代词结构(如that is to say,this has been reflected)、存在句式[包括there are two reasons(for),there is reason to等]、As前置结构(如as illustrated in figure,as noted by)和 Wh-词结构(如what they mean,which are described by)。表3显示引导句干的主要结构类别及其分布数据。
表3.引导句干的结构特征及分布信息
续 表
如表3所示,非人称主语结构包括492个不同句干(占总类符数的26.94%),使用实例达到4 918条(占总形符数的14.32%)。原则上,非人称主语包括除人称主语之外的所有名词或名词短语,所涉内容和范围极广,但语料库数据显示,学术文本中引导句干的非人称主语,虽然类型繁多、形式迥异,却也并非完全任意、杂乱无章,多数非人称主语都密切相关于研究活动或研究内容。我们根据其语义特征,将引导句干的非人称主语大致分为如下类别:“研究”类(涉及与宏观研究项目相关的名词,如project,research,study等);“论文”类(涵盖表示文章或章节的名词,如article,book,chapter,paper,report,section等);“聚焦/目的”类(包含用于说明研究目的或焦点的名词,如aim,attention,emphasis,focus,purpose等);“事实/证据”类(包括表示数据、图表等事实类证据的名词,如data,evidence,figures,observation,table等);“观点”类(涉及与观点、评论、解释等相关的名词,如analysis,argument,claim,illustration,view等);“比较/差异”类(包括表示差异性或相似性的名词,如comparison,difference,similarity等);“结果”类(涵盖表示研究结果或发现的名词,如finding,result等);“问题”类(包含如issue,problem,question等表明研究问题的名词);“研究过程/步骤”类(主要包括approach,measurement,method,model,system等研究过程或步骤中常涉及的名词);“示例”类(主要是用于举例说明的名词,包括case,example,sample等)。具体类别的频数分布详见表3。由此可见,引导句干的非人称主语或是指示文章本身,或是表示研究内容与事实,或是描述研究行为和步骤,或是表达观点、见解等,但无论上述哪一类表征,都极具学术语域特征,是学术语篇的特征性词语表达。这些表达中很多是学术论文篇章结构或学术话语行为的标识语,每次出现都在提示并引导读者预判其后命题涉及的研究内容。例如,this section is to常被用于宣布研究特征和概述研究目的,是典型的“研究特征宣布语”,因此每当读者看到此句干时便会预期接下来的命题信息是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总括性介绍;再如,figures suggest that提示作者其后命题将涉及对数据的阐释和基于数据的论证。本族语学术作者正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大量使用引导句干,提点并引导读者按其所希望的方式预判和理解所涉研究内容。
4.引导句干的元话语功能分析
基于数据特征,我们抽象和概括了引导句干在学术文本中主要实现的元话语功能,并将其归纳到3类引导元话语范畴下:框架语、内指语和证据来源语①在Hyland & Tse(2004)的元话语模型中,引导元话语还包括转换衔接语和注释语,但我们的数据显示,转换衔接语主要是由句干中的although、but、if、since等单个连接词实现转换衔接的功能,而非整个句干;注释语在我们的数据中极少,仅2个(this is to say和 that is to say),可见注释语多以单个词或介词、副词词组为主,句干结构极少见。因此正文中的讨论未涉及转换衔接句干和注释句干。(Hyland & Tse,2004)。其中,框架语的类符数和形符数皆为最高,分别占总数的65.49%和 65.94%,均超过半数;证据来源语次之,占 20.65%和 20.30%;内指语较少,占 13.31%和13.41%。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考察功能句干作为框架语、内指语和证据来源语的元话语特征,以下简称为“框架句干”、“内指句干”和“证据来源句干”。表4显示引导句干的(子)功能类别及其分布数据。
表4.引导句干的元话语功能分类
从语篇构成的角度看,框架语和内指语、证据来源语是两类不同的元话语资源。框架语被称为“语篇结构的概要成分”,常用于组织和启动命题,在提示命题开始的同时将其定位,揭示该命题所涉研究内容在整个研究或整个语篇中的位置和作用。从此种意义上讲,框架语就像锚点一样,将一个个命题内容有理有序地固定在学术文本中,我们称之为“定点”元话语。学术话语行为的实施、篇章结构的标注以及话题的转移都离不开此类资源。内指语和证据来源语则与之不同,它们或是指向语篇的其他部分(语篇内),或是指明当前命题与其他文本之间(篇际间)的联系,好似隐形的线一般将文本内容前后连接贯通、为文本之间搭建桥梁,使语篇内部成分间以及语篇之间相互呼应、关联,我们姑且称之为“连线”元话语。正是“定点”、“连线”以及多种话语资源共同作用,将学术语篇编织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命题信息好似网络上零散分布的点,既非毫无关联,也非简单地堆砌,而是学术作者使用各种“定点”元话语资源对其进行标识和定位,然后通过多种“连线”元话语手段将其与文本内部的其他命题、甚至其他文本关联,由点连线,由线连篇,最终形成由各种关系构成的语篇系统。简言之,“定点”元话语标识出命题对应的研究活动或篇章位置,“连线”元话语则是将多个命题相关联。接下来,我们将分别讨论两类元话语的特征性词语表达以及共选型式特征。
1)“定点”元话语
如表4所示,框架句干是引导句干的最大功能类别,也是学术语篇最为典型的“定点”元话语资源,此类序列包括1 196个不同类符,形符总数达到22 652次。通过检查JDEST文本证据,我们初步确定了框架句干主要实施的8类子功能:陈述观点/数据、宣布研究特征、呈述发现/结果、总结/概括、聚焦、比较/对比、举例、界定。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框架句干所有功能类别中的一部分,仍需进一步优化和细分(表4显示各功能类的频数信息,按照形符数降序排列)。从句干所发生的局部文本环境看,上述8类功能都是学术文本中最常见的话语行为,即特征性学术话语行为(academic discourse act)。它们聚焦于具体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密切联系于词汇在局部文本环境中的用法,是语言使用层面的局部功能。Firth(1957)曾指出“意义即是使用”(meaning is use),使用离不开具体语境,具体语境有其特征性的意义方式和功能方式,话语行为则是其中之一。此外,学术话语行为隶属于专业特征极强的学术语域,并进入学术语域的微观语境;它考察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词组,而是受具体语境制约的一系列词汇和语法变体。受学术语域特有的话语行为所致,一些框架句干(及句干变体)在学术文本中高频出现,而在其他语域中则可能很少出现。例如,it follows that常用于陈述观点/数据,该句干在JDEST中的标准化形符数为10.1(即it follows that在每百万词容中平均出现10.1次),而在BNC口语语料库中只有1.6,这说明it follows that的使用带有强烈的学术韵味,是学术英语的特征性表达。此类句干通常实施典型的学术话语行为,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将以“总结/概括”句干为例,分析学术作者如何运用“定点”元话语策略推进命题信息和组织语篇结构,并重点讨论此类句干在局部语境中的共选型式特征。
如表4所示,“总结/概括”句干的使用实例达到1 843次,在框架句干中位列第四,仅次于陈述观点/数据、呈述发现/结果、宣布研究特征三类句干。表5列举了部分此类句干及其频数和新MI值。“总结/概括”句干用于引导和推进结论性命题,其后命题内容可以是对全文或章节整体研究内容的总结,我们姑且称之为全局结论命题;也可以是对局部论述的总结,如对章节内部某些具体研究问题的概括,我们称之为局部结论命题。引导全局结论命题的“总结/概括”句干多出现在学术论文或著作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如例(1)所示;而引导局部结论命题的句干多见于结果与讨论章节,如例(2)所示。
表5.常用“总结/概括”句干
(1)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re are no reliable statist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OX andmortality,but that particulates are in some cases associated with excessmortality.(From the Abstract Part)
(2)From Fig.7.9we conclude that the level of y(n)spectrum modulation components proportionally depends on the CSmagnitude.(From the Resultsand Discussion Part)
从形式上看,“总结/概括”句干包括显式和隐式两类。显式结构含有明确的总结词,以此明示读者其后命题的功能范畴,如表5中的conclusion(of ...)is that,it is/can beconcluded that,paperconcludes that,weconclude that,we(will)summarize等。此形式在JDEST中出现598次,多用于推进作者的观点、论断等。隐式结构没有明显的总结词,以含蓄的、不直接言明的方式引出命题,读者需要根据句干出现的局部文本环境来判断其后命题的功能,如表5中的authors have developed、I have attempted to、I have listed、we have discussed、we have examined等。隐式句干在JDEST中出现1 245次,主要用于概括研究内容、事实或研究行为等,因此其谓语部分多为表示“研究行为”的动词,如conduct,examine,explain,explore,discover,discuss,investigate,list等。从动词时态角度看,显式句干多为一般现在时,揭示其后命题不是对前文内容的简单概述,而是基于前文得出的进一步结论性观点、论断,以一般现在时突出其结论的据理性和客观性。隐式句干则以现在完成时为主,其后命题多是对前文研究内容的简要概括和总结性描述,暗示对前文某些研究内容的讨论已结束,接下来将展开新话题。从分布特征上看,隐式句干的频数是显式句干的2倍之多,而且显式句干出现的前文语境中经常伴有隐式句干出现,如例(3)所示:
(3)The authors have developed probability of fracture software linking crack length,applied loading and toughness distributions ...It can_be concluded that the probability analysis correctly predicts the observe trend in failure rate between the Liberty ships and ships built from the 1950s onwards.
通过检查局部文本环境,我们发现,学术作者在使用显式句干提炼观点时,往往需要对前文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推出结论性命题,而采用“隐式句干+显式句干”的方式能够引导读者将前文的相关内容与即将提出的结论联系起来,表明结论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前文论述,为此作者还会在隐式句干之前加上环境状语来限定所涉前文研究的范围,如in the previous sectionswe have discussed,so farwe have described,以突出结论推导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其结论内容更易被读者接受。隐式句干与显式句干搭配使用可以使研究脉络清晰、文章内容前后连贯,因此成为学术作者在实施“总结/概括”功能时最常使用的话语策略。
2)“连线”元话语
学术作者使用“定点”元话语资源对命题所涉研究定位,但零散的命题“点”无法构成连贯语篇,须有一条条“线”将语篇内、甚至篇际间的多个命题关联,形成前后呼应、条理清晰的学术语篇。“连线”元话语资源便是这些关系线的集合,是学术作者为建立语篇系统网络而采用的话语策略。在本研究中,“连线”元话语资源主要包括内指句干和证据来源句干。表6和表7分别显示两类句干的部分示例及其相关统计数据。内指句干用于关联文本内部的命题信息,以表明当前命题与同一文本中其他内容之间的联系(示例见表6)。证据来源句干则用于指向文本之外的信息资源或直接指示相关文献,将当前命题与他人研究关联,具体包括参考前人研究、引用他人观点以及揭示命题内容的来源出处等(示例见表7)。
表6.常见的内指句干
表7.常见的证据来源句干
续 表
内指句干和证据来源句干皆是常见的小句层级的语篇指示和衔接手段,两者实现的功能相近,句干形式多有重合,因此对两类句干元话语功能的确认常需要参照其局部文本环境乃至扩展语境,对于某些序列来说,其发生的语境变化了,功能也会随之不同。例如,表8的词语索引显示(下划线词语),句干as described in既可以与表示“章节”概念或是“篇章内关联命题的大致方向”的词语搭配,如Chapter 9,earlier sections of this chapter,section 5,the first case,the next section,the methods section(索引行1—6),实施文本内部的指示功能,是为内指语;同时,该句干也可与表示“相关文献或篇际间相关命题”的词语共现,如Holland and Thayer(1988),Lucas and Rohrschneider(1999),Jarvenpaa,Knoll,and Leidner(1998),Briggs et al.(1998)(索引行7—10),指明命题内容的来源和依据,是为证据来源语。同一个句干(如as described in),若其后搭配词不同,那么它在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功能也不尽相同,这再次证明元话语是接近语言使用层面的功能,密切关联于词语在真实语境下的用法,具有局部和微观的特性。因此对于“连线”元话语的描述也应从句干实例出发,观察其在局部文本环境中实现的具体功能以及与功能相联结的短语型式。
表8.as described in的部分词语索引
续 表
表6数据显示,内指句干以As前置结构为主,可用于不同时态(如as illustrated in,as will be discussed),其短语型式可概括为as(MODAL)V-ed AC,其中as充当前置的形式主语;MODAL可以是will和can,但多数情况下被省略;V-ed代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AC(circumstance adverbial)则为表示“距离、方向或位置”的环境状语,如Chapter 9,earlier sections of this chapter,section 5。JDEST数据揭示了该型式中动词与环境状语之间的共选特征(以下数据不局限于表6)。其一,define,indicate,see,show等动词倾向于与表示“等式或图表”的副词短语共现,目的是引出用于推理和演绎的统计证据,如as defined in Equation 5,as indicated in Table 2a and b,as shown in Fig.3。其二,describe,discuss,explain,mention,note等动词倾向于搭配表示“章节”概念或是“篇章内关联命题的大致方向”的环境状语,主要用于重述前文的思想和观点或是指出下文将要讨论的话题,如earlier as noted above,as explained in Chapter 6,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chapter。
表7数据显示,证据来源句干的形式较灵活,按照主语的构成,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以下3类短语型式:AUTHOR Vthat(由人称代词和作者名引导)、STUDIESVthat(由具体的研究课题或研究内容引导)以及as(ADV)V-ed AC(由前置as引导)。其中,as(ADV)V-ed AC型式与内指句干相似,但其谓语动词 V-ed的种类更加丰富,包括argued,assessed,characterised,defined,demonstrated,depicted,described,determined,developed,discussed,evidenced,expressed,given,illustrated,implied,indicated,measured,modified,noted,observed,pointed out,predicted,presented,proposed,reported,represented,required,revealed,shown,stated,suggested,used共32个报道类和研究行为类动词(不限于表7中数据),而且该型式极少出现情态动词,偶尔会使用originally,previously,typically等副词(ADV)来修饰其后动词。此外,As前置证据来源句干的介词使用也与内指句干略有差异:前者倾向于使用介词by引出信息来源,如as characterised by Yakhlef,2002,as indicated by Benz and Krucker(2002)等,而后者更多使用介词in,如as defined in equation(5.65),as pointed out in the preceding_section等。我们在JDEST中检索了704条As前置证据来源句干,发现其中642例(即91.2%)都出现在句中位置,只有62例(8.8%)位于句首,这说明学术作者通常先陈述命题内容,然后使用As前置证据来源句干对前述命题进行补充说明,揭示其来源或依据。这种“命题+As前置证据来源句干”的写作方式也是学术语篇常见的“引导”和“说服”话语策略:即先给出命题,让读者对其内容或所涉论断产生初步观感,然后指明论断来源,一方面,自然地将命题与文本之外的信息资源链接,建立篇际关联,实现引导元话语功能;另一方面,为命题提供理论支撑,证明其论断是有理可依、有迹可循的。虽然Hyland & Tse(2004)将证据来源语归入引导元话语,但不容否认的是,As前置证据来源句干的确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命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实现“说服”功能。
5.结论
本文概括与描述功能句干的引导元话语特征。功能句干是一类特殊的小句级短语单位,它具有主谓结构,在局部文本环境下实现具体、明晰的局部功能,是学术语篇重要的引导元话语资源。引导式功能句干包括7个主要结构类:非人称主语结构、人称主语结构、It前置结构、指示代词结构、存在句式、As前置结构以及Wh-词结构。其中,非人称主语句干的语义特征突出,多数与研究内容、观点见解、研究过程以及研究行为与活动等密切相关,很多表达甚至是学术话语行为的典型标识语,以此引导读者按照作者希望的方式预判和理解后接命题内容。
功能上,引导句干可分为框架语、内指语、证据来源语三大类。其中,框架句干的种类最丰富、使用实例最多。基于JDEST数据,我们初步概括了框架句干的特征性学术话语行为:即陈述观点/数据、宣布研究特征、呈述发现/结果、总结/概括、聚焦、比较/对比、举例、界定,并重点考察了“总结/概括”句干在局部语境中的典型意义与短语型式。从话语策略角度,我们区分了“定点”元话语和“连线”元话语。前者(如框架句干)用于对命题所涉研究内容进行标识,像锚点一样将每条命题信息有理有序地定位于学术文本中;后者(如内指句干和证据来源句干)则是将多个命题关联,使文本内部的命题前后呼应或使多个文本之间相互关联。“定点”、“连线”等元话语策略的适切使用可以帮助学术作者有效管理命题信息、合理组织语篇结构、构建出脉络清晰、内容连贯的学术文本。
简言之,本文着眼于小句层级的元话语资源,关注现有研究中较少涉及的短语实体,有利于推进学术语篇的元话语研究。但毋庸讳言,本文仅初步描述了功能句干的引导元话语特征,尚未涉及另一类重要的元话语资源——互动元话语句干,而JDEST语料库收录的学术文本也稍显陈旧。在后续研究中,我们会更新现有的语料库数据,重点考查互动元话语句干的形式与功能。此外,我们还将改进功能句干的计算和提取方法,以提高提取结果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Ädel,A.2006.Metadiscourse in L1 and L2 English.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Ädel,A. & A.Mauranen.2010.“Metadiscourse:Diverse and divided perspectives”.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2.pp1-11.
Ädel,A.2010.“Just to give you kind of amap of where we are going:A taxonomy of metadiscourse in spoken and written academic English”.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9.pp69-97.
BNC Corpus.http://corpus.byu.edu/bnc/x.asp?r1 = & w =1093 & h=614 (May-2016).
Crismore, A., R.Markkanen & M.Steffensen.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Written Communication10.pp39-71.
Firth,J.R.1957.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anger, S. & M.Paquot.2008.“Disentangling the phraseological web”.In S.Granger & F.Meunier(eds.).Phraseology: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p27-49.
Hu,G. & F.Cao.2014.“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paradigmatic and disciplinary influences”.Journal of Pragmatics66.pp15-31.
Hyland,K. & P.Tse.2004.“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Applied Linguistics25/2.pp156-177.
Hyland,K.2005.Metadiscourse: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London:Continuum.
Ifantidou,E.2005.“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metadiscourse ”.Journal of Pragmatics37/9.pp1325-1353.
Kawase,T.2015.“Metadiscourse in the introductions of PhD theses and research article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pp114-124.
Khedri,M.,C.S.Heng & S.F.Ebrahimi.2013.“An exploration of 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 markers in academic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two disciplines”.Discourse Studies15.pp1-13.
Mauranen, A.1993.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Rhetoric:A Textlinguistic Study.Frankfort:Peter Lang.
Mauranen, A.2010.“Discourse reflexivity-a discourse universal?The case of ELF”.Nordic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9.pp12-40.
Pawley,A. & F.H.Syder.1983.“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In J.C.Richards & 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pp191-227.
Swales,J.1990.Genre Analy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seng,M.2013.“Dan as a discoursemarker,metadiscourse device and metapragmatic marker:Examples from the evalution reports of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sector”.Journal of Pragmatics50.pp108-128.
Vande Kopple,W.1985.“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36.pp82-93.
Williams,M.J.1981.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Boston:Scott Foresman.
李晶洁、胡文杰,2013,学术文本中的语言形式共选,《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62—66。
李晶洁、卫乃兴,2013,学术文本中短语序列的语篇行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00—213。
骆京景、庞继贤,2010,学术期刊论文语类的元话语策略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88—92。
冉志晗、冉永平,2015,语篇分析视域下的元话语研究——问题与突破,《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