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2018-04-23孟宁
孟 宁
(河北省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上肢淋巴水肿是与腺癌患者腋窝淋巴清扫手术后,腋窝部位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淋巴水肿的程度与个体因素、高龄、肥胖等因素有关[1]。为进一步探究上肢淋巴水肿护理干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对其分别进行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100例在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7.1±3.1)岁;保留乳房手术27例,全乳房切除术73例;左侧病变51例,右侧病变49例。根据国际淋巴学分期[2],Ⅰ期54例,Ⅱ期33例,Ⅲ期1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患肢不宜配带首饰,紧勒皮肤的文胸带、包等,抬高患肢高度,指导患者进行上肢运动。
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在术后第1天进行上肢肘、腕、手部的屈伸运动锻炼,2次/d,可指导患者打太极;避免强烈的光照射、患肢不易冷敷、热敷,冬日注意保暖,防止患肢冻伤;进行手部护理,采用温水清洁,动作温和防止皮肤破损;加强水肿部位的按揉,先按摩远离水肿的部位、远心端,再按摩近心端,按摩时手掌、手指密切接触皮肤,使淋巴液流向附近淋巴结。15~20 min/次,2次/d[3]。
1.3 判定标准
采用水肿周长测量法,根据水肿分级标准制定本次护理效果判定标准。显效:患肢水肿直径降低≥70%,上肢周径比健侧粗<3 cm,水肿程度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独立;有效:患肢水肿直径降低在50~69%,上肢周径比健侧粗4~6 cm,水肿程度略有改善,日常生活需帮助;无效:患肢水肿直径降低<50%,上肢周径比健侧粗>6 cm,水肿程度无改善,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 论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据统计,术后3~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会从5%上升到11%,77%的患者会在3年内患上上肢淋巴水肿。上肢水肿会加重恶性循环,经过长期反复治疗后,淋巴水肿会继续肿胀,导致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肢体肿胀、变形、蜂窝织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乳腺癌手术后,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水肿,水肿组织内出现广泛的纤维化以及炎症。手术会破坏局部微细的淋巴管,腋窝创面积血、积液,进而导致继发感染,局部纤维化,导致局部淋巴管无法引流淋巴液,资质间隙过多的蛋白质会吸收水分,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5]。临床研究发现进行综合护理能够缓解症状,进行运动锻炼,能够促进血液、淋巴循环。本次护理中,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水肿部位加强按摩,是将没有淋巴瘀滞的健康部位具有正常功能的淋巴管,通过加快正常区域淋巴引流的速度带动水肿部位的淋巴引流。术后对患者的功能锻炼,是预防手术后淋巴水肿的有效手段,但是患者在进行训练时屈伸幅度不宜过大。但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难题,随着对疾病的研究,手术早期化,护理规范化、轻柔化并加强护理,都能够降低水肿的发生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乳腺癌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李敏敏.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评价[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2):3007-3007.
[2] 马淑云,刘薇薇,赵 娜,等.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护理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8):1149-1150.
[3] 聂曼蒂,郭 满.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257-258.
[4] 黑东旭.活血通络汤中药熏洗用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7,7(2):282-283.
[5] 唐镔镔,张喜平,戴金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7,16(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