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时胎心监护胎儿脐带绕颈波形分析
2018-04-23张义红
张义红
(山东省汶上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 济宁 272500)
随着孕产妇规范性产前检查,B超筛查出脐带绕颈的诊断越来越多,据资料统计,脐带绕颈占全部孕产妇的50~70%。进入产程后,由于受到脐带绕颈的影响,胎心率会有各种波形出现,本研究对200例脐带绕颈孕产妇进行胎心监护,探讨对产程及胎儿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200例B超确诊为脐带绕颈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均不存在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骨盆正常,孕周37~40周,年龄22~26岁。
1.2 方法
孕妇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对进入产程的孕妇,采用外监测法监测宫缩与胎心率,控制走纸速度为3 cm/min。进入潜伏期行间断电子胎心监护,进入活跃期行连续电子胎心监护。
1.3 判定标准
(1)轻VD合并晚期减速(LD)、重度变化减速(VD)为不良波形主要类型。(2)连续3次宫缩出现3次以上的晚期减速为晚期减速;振幅下降60 bpm以下,胎心率减速持续时间在60 s以上为重度减速;振幅下降60 bpm及以上,胎心率减速持续时间在60 s以下为轻度减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种波形发生数
200例孕妇中,21例胎心监护波形正常,140例轻度VD;20例不良波形中重度VD,19例轻度VD+LD。
2.2 轻度VD及不良波形与分娩所见因素
轻度VD剖宫产率与不良波形剖宫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监护波形与分娩所见因素(例)
2.3 监护波形与产程关系
第二产程、活跃期为轻度VD的主要发生时期,第二产程、活跃期为不良波形主要发生时期(P<0.05)。见表2。
表2 监护波形与产程关系
2.4 监护波形与新生儿Apgar评分
1分钟Apgar评分>7分166例,≤7分13例,轻度VD新生儿窒息率与不良波形窒息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监护波形与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分)
3 讨 论
3.1 VD波形在脐带绕颈中较为常见
对胎儿宫内安危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为轻度VD、重度VD及轻度VD合并LD[1]。脐带缠绕松紧、部位、周数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后两种波形的发生。
3.2 轻度VD
可能是因为受到脐带因素的影响后,促使新生儿出现了短暂缺血缺氧现象,进而胎心一过性减慢,但是胎儿还存在应激反应能力,胎心率降低之后,会以较快的速度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波形[2]。
3.3 重度VD及轻度VD合并LD
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胎儿有宫内缺氧现象出现,在脐带绕颈多而过紧或者脐带受压持续时间被延长之后,容易引发代谢性酸中毒、重度低氧血症出现,进而促使其心率减慢、心肌损害,最终导致胎儿窘迫[1]。可给予体位复苏,采取左、右侧卧位,有利于子宫、胎盘血循环及胎儿氧供应。不见改善时,行膝胸卧位,缓解脐带受压导致的重度VD[3-4]。
3.4 对脐带异常程度进行正确预测,并了解潜在的分娩风险
每绕颈1周,需要脐带17 cm,脐带游离长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脐带绕颈周数的影响。进入第二产程、活跃期时,胎儿逐渐下降与反复宫缩压力会将胎儿血氧供应阻断,虽然能够从潜伏期安全度过,但是进入该时期后,具有较高的宫内窘迫发生率,要对其进行高度重视。
3.5 正确区分变化减速与早发减速防止混淆
当进入第二产程时脐带受压和胎头受压同时发生,胎心监护会出现早发减速和变化减速。这时邀请有经验高年资的助产士或医师会诊,注意宫缩曲线与FHR曲线的降升是否同步,FHR曲线下降的振幅及图形的规律性。早发减速的特点:FHR曲线最低点与宫缩曲线的顶点一致,振幅在30~40 bpm,而变化减速FHR曲线下降与宫缩曲线的下降无规律性,下降振幅大且曲线升降迅速。
对脐带绕颈孕妇进入活跃期要做好胎心监护工作并仔细观察,及时了解胎儿安危,早发现、早处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人口质量。
[1] 程志厚,蒋潼凤。胎心率及其监护[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90:103.
[2] Yasui T, Kimura Y, Murotsuki J, et al. V-shaped deceleration diあers in the patten of carotid blood fl ow variable decelera-tion provoked by cord compression[J]. J Perinat Med,2002,30(3):257-264.
[3] 凌罗达,顾美礼.难产[M].2版.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376-378.
[4] 谢 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