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与诗的“境界语文”

2018-04-21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爱国境界思想

发言人:张爱军(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观点精义:教师写作,遇见更好的自己

内容:当教师爱上

“写作”,教师的思考便注入了“思想”。

袁校长时时提醒自己“我写故我在”,从而开启了“写作人生”,也开启了“思考人生”。“在考场监考时反复思考,在睡梦中也再三琢磨。”“有了想法,半夜里爬起来用女儿的铅笔记录下来。”“登山时,发现一个废弃的鸟巢,引发思考,上了一节作文课《鸟巢的联想》,生发感悟,写了教学案例《写作:学会看见的过程》”。因为思考,看电影,引导学生借鉴电影的叙事技巧;因为思考,读《读者》封面,读媒体头版图文,会有惊喜的发现和独特的视角;因为思考,校园里的一架紫藤、几株古树,教室里的花草盆景,黑板报上的一图一文,都会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自己思想的源泉……写作由此生发开去,思考逐步走向深入,闪烁着独特个性的语文思想日渐形成。一路走来,袁校长收获颇丰,这本洋洋近四十万字的专著就是最好的见证。

当教师爱上“写作”,教师的生活便充盈了“诗意”。

当教师的思考慢慢深入,当独特的思想日渐形成,当教师的写作成了一种习惯,其思考的视角必然有所扩张,其思考的维度必然无限延伸,其思考的领域必然超越学科。因为爱上写作,袁校长的思考宽广而深邃。从读李海林到读董桥再到读丹尼尔·科顿姆,从读《言语教学论》到读《给后花园点灯》再到读《教育为何无用》……于是,‘信息内存不断刷新,思想品质不断升级,素材积累不断丰富。”“有时,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都能使思想敞亮,或者成为写作的由头。”于是,袁校长的写作、思考走入了自觉状态。

当教师爱上“写作”,教师的人生便达到一定的“境界”。

生活的诗性反哺语文教学工作,充实了袁校长的语文教学的内涵,思考的深入助推袁校长的语文教学思想渐成体系。“境界语文”的提出水到渠成——“境界语文”,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恩”的深邃宽广的融合;境界语文,既有字词句篇的感知品味吟咏讽叹,又有思接千載心连宇宙的深思熟虑;境界语文不仅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激发。一言以蔽之:境界语文,在诗与思之间。教师写作,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发言人:刘春文(越城区教研室教研员)

观点精义:专业写作——提升语文人的境界

内容:思与诗的对话旨在把语言的本质召唤出来,以便终有—死的人能重新学会在语言中栖居。

相见是缘!11月25日,我应邀参加“全国统编语文教材名师示范课暨专家高层论坛”,日子正因为这个盛会而变得不同寻常。从“课”到“书”,继而到“人”,我想到了专业写作与教学的关系,进而思索:什么是“境界语文”?怎样才能达到境界语文?

袁爱国校长提到了“境界语文”的概念。“境界”这一术语从生活世界到宗教世界,再到艺术世界,最终走向哲学世界,既表明境界这一概念的生成性,也表明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这意味一个语文人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外界所迷惑,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及第三境界。喜欢课堂,能上好一堂课,这是一个语文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语文人的第—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这就是说一个语文人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意味着一个语文人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三个境界诠释了一个语文人的一生,涵盖了一个语文人杏斗的足迹。

袁爱国校长书稿中的《专业写作:源于生命的恐慌》(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15.06)这样解读专业写作与自己的语文教学:“专业写作不是功利写作,也不是应差写作,是一种源于内心觉醒的智慧写作。从案例的设计开始,到课堂教学的全身心投入,课后反思的及时跟进,需要教师全程精心实施,然后才会有自己的一个念头的产生、一束思想的火花闪现。教学案例的搜集整理,论文观点的逐步形成,结构提纲的层层谋划,相关研究理论的梳理辨析,乃至成文后的推敲斟酌,这些工作不亚于一场马拉松比赛。”力求每一节课都是崭新的热爱,努力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整理教学案例及教学实录,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理论,生成教学主张,袁爱国校长一直在语言与思维之间寻求语文学习的本意。

发言人:俞永军(南京市一中教师)

观点精义:境界语文源于生命的自觉

内容:思的前提为静,静罢才能有所思,这是袁爱国老师硕果累累的重要特质。清静读书,冷静反思,幽静写作,在孤独中见真知,在寂寞中求学问,在思考中出妙悟。袁老师始终认为:“写作就是写生活、写思想。作家如此,学生亦如此。生活中的风花雪月、人情故事,需要慧眼捕捉、慧心领悟。写作教学应当教会学生发现生活,思考人生,体察物外之趣、景中情致。”他还说,“生命言说,写作教学的本真要求。”

这一点我甚为欣赏,亦内化为自己的日常教学,作文的源头在于生命的自觉,作文的价值根植于生命的思考。写作,即我手写我心,关乎人的精神、思维、生存。

翻开一些作文本,不少学生都是“六子登科”,即上车让位子、马路扶盲人、雨中送伞子、路上捡票子、教室修凳子、小区扫叶子,看得人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一次作文指导课,我笑着说,写这类题材的同学,估计还停留在若干年前,还没搭上时光列车驶入现今高速发展的文明生活;抑或人的体格发育了但精神世界还是—片空白;抑或人的精神发育了,但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个穿开裆裤的年代。譬如,叙写母爱,几乎都是雨中送伞,抑或深夜冲牛奶、削苹果、煲鸡汤。冲牛奶就冲牛奶,但都要写母亲烫伤手;雨中送伞呢,常常安插一个环节,母亲第二天就患上重感冒,咳嗽连天。再说削苹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临尾特意交代一句,不小心削到手上一块肉。或者端鸡汤,手烫得要命,甚至连皮都烫红了,于是乎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显然这些学生缺少生命的自觉与思考,忽视了生活这一活水源头。特级教师李海林老师说:“你把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也便成为快乐的源泉。我思考,我存在。我思考着,也便快乐着。”

袁爱国老师平时不喜闲谈,不善辞令安安静静,稳稳当当,但只要站在课堂,就额头发亮,满脸红光,活力四射,激情无限。正因为这份激情中的冷静,所以他的课堂充满绿意,彰显活力;正因为这份冷静中的思考,所以他的课堂充满诗意,彰显魅力。

发言人:祁黎(山西教育出版社《语文:在思与诗之间》责任编辑)

觀点精义:思与诗——语文教育的智慧

内容:《语文:在思与诗之间》这本书体现了袁爱国老师的“思”与“诗”。

思,指有思想,有理论水平。袁老师首创的“境界语文”理论,是对中学教学理论的丰富。本书的出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也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境界语文”这一理论是从传统文化中来的,与古人的儒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王国维先生就有“有境界自成高格”的观点,有境界的就是高品格的。它的实质就是对人的培养,即通过真实的、意味丰富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能够过一段完整的语文生活,从而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契合当前国家提出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袁老师的课堂案例。他的课程设计都很巧妙,往往出其不意,却又恰到好处,蕴含着教学机智。他把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去,或让学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们心灵。这就是一种在语文教学上有智慧的体现。

发言人:罗先慧(人大复印资料语文学科主任)

观点精义:以研究和写作为引擎,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事,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袁爱国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研究型教师,他一直行走在语文教学和研究的幸福之路上。自2003年以来,陆续被人大复刊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达15篇之多,目前还有核心期刊不断向他约稿,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专著《语文,在思与诗之问》更是他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一校之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些荣誉称号和角色担当足以证明袁爱国老师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工作能手。

袁爱国老师为我们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做了很好示范: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阅读与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和教学。苏轼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袁老师这本专著虽然只有三百七十多页,但书背后却有着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积淀。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书中很多页面下都有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包括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类著作,还有多种期刊文献。这些内容为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事实论据。

袁老师一直站在语文教改前沿,洞悉语文课程本质,明了语文学习规律,扣住语文教学特色,将科学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像袁老师这样,以研究和写作为引擎,带动自己的专业阅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爱国境界思想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品“境界”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慎独的境界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