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之间有方寸

2018-04-21王春勤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课文作文语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学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学校领导更深知作文在考取名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走向社会后,绝大多数人都清楚能写一手好文章对自己岗位成长有很大影响。尽管如此,作文教学却备受诟病,因为目标达成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首先体现在作文教学没有完整的体系,其次体现在教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二是对作文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首先是学生习作与文学作品之间概念的混淆,其次是写作有法与无法之间的争论,再次是作文教学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教学过程,涉及诸多环节。我们发现,在这些环节中,由于个性气质、教育背景和理念的千差万别,教师们看法和做法很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最后是提高写作水平周期长。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提供自由运动的跑道”。在此理念指导下,现将个人在作文教学中一些不成熟的探究和尝试的做法呈现于此,一是抛砖引玉,二是敬请批评指正。

一、阅读教学永远不要忘记“写”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首先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者。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学”和“习”。“学”本作“壆”,像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其含义是指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习”则不同,《说文解字》说“留,数飞也”“从羽,从白”。“习”之本义为“小鸟反复试飞”,后来引申为“反复练习与实践”。“学”是获取知识经验,“习”是将知识经验用于实践,进行演练与操作,就是将阅读课文时“学”到的语文知识经验“用”于语文实践。学生更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者。阅读是输入,输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输出——运用,即听读说写。可是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于“学”而不“习”,“看”而不“用”,“看”而不“作”,导致本是“一家人”的阅读与写作,说起了“两家话”,支成了两张皮。

书读再多,不能运用,就像“茶壶里的饺子”,成为食客的笑话!“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比如,教材例文是作者运用高明的写作手法、写作艺术或语文智慧而铸就的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则是讲授的重点内容。课文中精彩的写作手法怎么教?一般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说出写作方法来。这只是静态的抽象分析,没有进入动态的运用与检验。如果借此仿写,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再将仿写的内容与课文作比较,阅读理解的效果就更不相同了。朱自清的《绿》,梅雨潭的描写与抒情是教学重点,怎样教会更有效果?不妨先引导学生分析出第三人称描写转换到第二人称诉说的写作方法:前者用五个比喻与四个比较描写梅雨潭的绿,后者用四个比拟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挚爱之情。接着,让学生模仿这一方法仿写一则短文,如“可爱的母校”,再在评价其优劣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妙处的理解。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呈现出的短文尽管比较幼稚,但能真切地感受到第三人称描写转换到第二人称诉说时感情逐渐趋向强烈。

根据教学实际,“阅读课上运用好课文写法之‘写、课文读法之‘写与课文内容之‘写,将阅读教学向写作表达迁移,通过写作表达加深阅读理解。”阅读与写作相互支撑,课文真的就是一个例子了。

二、让作文教学与教材同步

目前的作文教学,有一个非常有趣却又十分奇怪的现象:实际教学时,教师或将教材扔在一边,自立体系,另起炉灶;或将课文扔在一边,自做要求,凭空作文。但一线语文教师普通如我者占绝大多数,如果没有足够的建设能力,还不如在现有教材和课文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开展作文教学。

2012年,中考作文研究专家韩小洁先生申报江苏省“作文课程基地”获得成功。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的我,在全校启动作文教学研究,研究重点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具体的写作方法,为师生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基本思路是由“扶”到“放”,启迪思维,借鉴方法,提供蓝本,激发兴趣;研究成果是于2015年顺利结题并出版了《初中生课堂同步作文本》7册(每册课本配套—本,加中考版)。可喜的是,在此研究思路的引导下,我先后担任校长的两所学校中考语文成绩在全市158所初中学校中位居前三,高分段人数名列首位。

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展示我们是如何“让作文教学与教材同步”的,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个人简介

王春勤,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科技校长,北京大学校长高研班第5期优秀学员并被授予“教育家型校长”荣誉称号,曾任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分部校长、淮安市盱眙县第一中学校长、淮安市盱眙县实验初級中学及附属小学校长。曾全面负责江苏省淮安市文通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学科论文50多篇,在《德育报》《教师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出版了《中考最近三年满分作文一本通》《中考作文前线·记叙文专版》等教学用书4本。

(一)真情融汇,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本单元的四篇文章,看看这几篇课文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本单元的习作要求“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思路来构思。

1.从生活中选取我们最熟悉的、便于联想的事物。

2.要具体描绘眼前直观的事物的形象,由此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抽象的情感。

眼前事物:______________

联想到的情感:____________

眼前事物:______________

联想到的情感:_____________

眼前事物:_______________

联想到的情感:_____________

其中你最想写的是:___________

(二)学习写法,精选素材

1.寻物。从生活中选取我们最熟悉的,便于联想的事物。

(原文展示)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选自《白杨礼赞》

2.绘形。具体描绘眼前直观的事物的形象。

(原文展示)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选自《石榴》

3.联情。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抽象的情感。

(原文展示)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进自《紫藤萝瀑布》

写作隽语

◎提倡生活纪实,反对虚假编造;提倡目标集中,反对全面要求;提倡一题多写,反对形式单一;提倡勤写多评,反对一写一撂;提倡梯度训练,反对目无系列;提倡活用课例,反对生搬教材。

◎理想的作文课堂,应该让学生的体验“活”起来,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的情感自然“流”出来!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作文课可进行的教学内容却是多样丰富的。选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选点,永远是我们的课堂价值追求。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在“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阅读教学课的要求,也是作文课堂的要求。

◎容忍学生作文中的不妥、偏激的言语,容忍学生作文中的幼稚、偏颇的观点,切不可在公开场合给予否决、批评,可以通过辩论会、私下交流进行矫正,引导。因为敢写、想写,写真实才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写作技巧的指导,写作技巧需在实践中运用。再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落实,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对实际教学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脱离了教育实际,脱离了教学实际,脱离了学校实际,一定会折戟沉沙。作为一线教师,在现实状态和理想状态中找到应有的平衡点,我们才能无限地接近远方和美好!

(三)拟定文题,题好文一半

1.回忆课文标题:教师展示,学生分析。

2.怎样拟定一个好的作文标题:学生举例,相互分析。

3.欣赏几个好题目:教师展示,学生自荐,师生点评分析。

想一想,这次作文你该拟一个什么题目?

让学生从随笔中寻找写作素材。“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文屡见不鲜,就不足为怪了。如何解决这一顽疾?随笔就是一个好抓手。因为随笔回归“我笔录我口,我手写我心”,让学生“获得完美的原料”,随时随地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强调真情实感、自由灵动的风格。随笔既是一种行为习惯,又是一种写作理念——真情实感、自由灵动,还是一种散文体式。

学生入学后都会领到统一印制的随笔写作本,一学期一本。初一第一学期注重学生写作时态的随机陛、写作内容的自由性,到了第二学期就有了系统的训练内容(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写作),但内容必须真实,情感真诚。本着想写、敢写、肯写、能写、会写、写好的渐进原则,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天的课前5分钟为学生交流随笔的时间。每周选取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我心中的英雄,我心中的一件物品,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2017年值得回味的一部电影,2017年网络最热的词,2017年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新作文》里让我心动的一篇文章,2017年最难忘的一节课,等等。

(2)与学校开展的活动相结合。一般学校会定期开展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通过随笔及时记录过程,写出体验。

(3)创新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方式。鼓励学生用摄影、绘画、视频的方式捕捉生活瞬间,再把画面还原成文字。

这些饱含浓郁生活气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起到了匡扶思路的作用,将随笔训练与生活、与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这样的主题训练让学生始终关注生活,聚焦主题,走向内心世界。

作文训练时,坚持让学生从自己的随笔中找“米”。提前一周布置题目,让学生从自己的随笔中寻找相关、相近的素材,课堂上引导学生揣摩领悟,激发学生对转化、升格随笔的信心和热情;教学生找到随笔转化、升格的方法,打造优秀作文。随笔净化“源头”,积累“活水”;作文,是優化了的随笔。随笔是“高原”,作文则是“高原”上的高峰。随笔的“高原”长高了,作文的“高峰”自然也会随之长高。

三、作文教学必须有课程支撑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配套的课程设置予以支撑,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为了找到随笔写作这个应试写作与生态写作的契合点,江苏省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赵道夫及其团队构建了“一书引路、一本实践、一刊推进、一案提升”的“四个一”生态写作教学机制。“一本引路”就是《精品随笔100篇品读》,这本随笔作品阅读教材,编选了内容表达俱佳、可读性强、便于学生领悟借鉴的优秀随笔,设置了“美句抄录”“读后感言”“名师圈点”等栏目。本书既作为学案又作为教案,师生共用,使随笔写作走向科学、有序、高效和常态化的发展之路。“—本实践”就是统一规格的随笔本,要求扉页为前言或自序,第二至三页作为目录,目录之后为正文。这一“本”供学生记记写写,进行随笔实践,一写生活随笔,二写读书随笔,三写社会时评。“一刊推进”就是《随笔周刊》,及时把脉探索进程,诊治随笔写作的教学问题,修正随笔写作的教学方向,展示随笔写作的最新成果,激发随笔写作的热情。“一案提升”就是《随笔写作教学经典课型案例选编》,案例选自实战课例经典,可资教师借鉴。这套机制的运行,让教师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出精彩;让学生掌握写作的主动权,写出快乐。

比如,为了落实“让作文教学与教材同步”这一要求,我们探索、总结出作文教学的七步骤——把要求记在心,把感觉召唤醒,把范文品一品,把结构设计好,把素材运用好,把才情展示尽,把互动记下来。教师学案的编写取材于学过的课文,把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做到教学内容精细化、训练目标序列化、方法指导系统化、训练量次规范化、质量评估科学化,把课本用活,让读和写紧密地结合。

经过实践,我们的随笔生态写作教学与作文教材同步训练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紧扣教材中作文教学的要求,进行聚焦化训练,将学生写作成长必须掌握的技法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融入到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对大作文实施技法化辅导。作文教学总体原则由放渐收,由松渐严,由入格到出格。教学案与师生同行,基础训练更具有实用性,读写结合更具有前瞻性,仿写训练更具有操作性,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学期、不同学情的需要!

还有,作文教学一定要讲技法。文无定法,这是对会写作文的人说的。对于学写作文的学生来说,文必有法。“如果你要写作,你必须有知识,艺术和魔术——字句的音乐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术。”(纪伯伦)“合宜的能力必须要有适当的知识建构。”比如,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音响、气味,这样学生下笔写作就有了方向和角度,同时多让学生实地观察、亲身感受,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用眼睛看一看,否则即使面对许多可写的素材,学生也不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没有达到文无定法的水平。

行文至此,读者诸君会质疑说,这篇文章充塞着匠气,应试的痕迹太重。我想,所有的理念,必须转化行动,否则就是说教。作为中考、高考指挥棒依旧高举的当下,身处教学一线的我们,更多的是要践行,在点滴中进行。我相信,在远方一定会相遇诗歌和美好!

语言人生

阮真教育人生

阮真(1896.9-1972.12),又名阮乐真,浙江省绍兴上虞市东关镇人,中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

用科学主义改造语文教育的学者。中国的語文教育是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这门学科注重经验、注重个人感性认识。千百年来语文教育学科发展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性。阮真作为一名学者,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接受了陶行知等教育家的科学主义教育,1929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受到了教育家庄泽宣的影响,确立了用科学主义改造语文教育的理念。1936年,阮真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法》,这部书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一座丰碑。阮真先生深入中小学的课堂,调查访谈获得了真实的资料,因此他的著作注重用事实说话,这给重视思辨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

对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为后世语文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一件事,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对事说是做。”这就是所谓“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合一的思想,是这一新思想的先声。毫无疑问,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观。对“教”“学”相长思想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的语文教育家当首推阮真先生,他在借鉴前人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凭借科学的态度,以独特的视角精心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

历经了教与学的分离到结合,经由陶行知、阮真等诸位先生理论上的倡导,新思想逐渐被学者和教育家们认可,并在实践中得以践行。

猜你喜欢

课文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