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感观照下的作文随笔教学论述

2018-04-21洪春燕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书评仪式书籍

洪春燕

2017年的春天,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初一学生们,我的新奇感与创造感与日俱增,月份系列随笔创作的念头亦牢牢盘踞我心,但是如果仅仅是让学生们跟往常一样任务性地去写随笔,也许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他们的潜力。怎样才能不辜负这生命中独一无二的时刻呢?

于是,我在作文随笔教学中借助仪式感,尝试着在班级中创办月份书刊,用铅印文字的力量来吸引他们的目光,唤起他们巨大的创作热隋。实践证明,学生们一份份憧憬汇聚了起来,随笔书籍《人间四月天》隆重欢喜地进入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一个个新的语文生命顺势诞生,让人喜不自胜。本文将从“设仪激趣”“借仪拓展”“悟仪动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期待“写作成为学生生命中最璀璨的光芒”。

一、创设仪式,激发畅想

所谓仪式感,从个体心理学角度来看,即可以让个人生命划分出一个个有特殊意义的节点,在漫长的生命时光中赋予事件特殊的意义。《小王子》中狐狸对于仪式感的理解颇为触动人心,它对小王子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而“青春语文”的倡导者王君老师也曾写过一篇《深情地活着在这薄情的人间》的文章,其实就是希望人们能借助仪式感,让生活慢一些、庄重一些、色彩丰富一些,也让日常生活有一些不同的体验。

因此,我们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能唤醒我们内心的尊重,能给我们庄重感,从而去尊重、热愛生活和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何不深情地活出个体生命的仪式感呢?

温儒敏教授曾提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创造性的写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作各种类型的文章,且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和呈现他们的作品。

于是,我便设想,集全班之力,跟学生们一起记录下四月份的动人瞬间,给他们制造仪式,通过刊印书籍呈现他们的作品,给他们营造一种庄重的氛围,引起他们动笔的兴趣,让他们的校园生活有别样的体验。鉴于此,我在三月底便上了一节“畅想四月天”作文课,创设写作的氛围,开启畅想的心扉。

站在讲台上,我满怀期待地述说着我对这本四月随笔的期待:

看着这满满的春色,这独一无二的春天,我31岁,可爱的你们才13、14岁,年轻、有活力、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你们还有大把的春天去展望、去梦想。可是,31岁的春天只有一次,13岁的春天也只有—次。当我们枯坐无聊时,可曾站在窗边静静地望一望我们美丽的校园?当我们汲汲于赶路时,可曾惊艳于路边一抹明媚的花色?当我们置身于喧嚣的扰攘时,可曾用心去捕捉过那一声悠扬的莺啼,看一看这美丽的人间……

我倡议,大家都停一停飞奔的脚步,等一等身边的春天,用自己心灵的笔写下对春天的感念,写下你眼中的人间四月天。

之所以写下这些,是源于我对生命和作文的理解。真正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作品首先是真诚和自然的,更应该尊重生命和生活,坚决反对无病呻吟,不浮游、不空洞,踩着泥地,才能用好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文章可以质朴干净,可以率性洒脱,可以诗情画意,这些文章独有的气质来自轻柔的心,来自深沉的思。那么——四月的暖风来了,一定不要让它轻轻吹过!

四月的三色堇、四月的虞美人、四月的风信子、四月的诸葛菜……

四月的清明、谷雨、国际儿童图书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四月,像一个造物者,在去年的枯枝上,造一片片绿叶,一枚枚花瓣,造失去飞翔的鸟儿重新展翅。

——沉沙《四月》

蓝天映在水珠上。还有呢?水珠落在新芽上。还有呢?新芽长在玫瑰上。还有呢?玫瑰开在我心上。

——希梅内斯《四月》

多彩的四月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我们的笔下,将诞生一个怎样的四月?

最近,班主任洪老师灵光一闪,想要给我们出一本书,天呐!出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大家都期待极了,我们要用心写好每一篇文章,才能使这本书更有价值。主题的好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本人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初步有了以下设想:我们班级的名字叫星空班,每个同学都是那夜空中独一无二的星。我们的专题名可以设为:“星梦远行”(春游、踏青),“星评随畅”(书评、影评),“星文染心”“星空剧场”。以上想法,供大家参考。四月,快快来,我们充满期待!

——韩徐菲

当我看到学生们的畅想之后,便决定迅速选出几篇打印张贴到班级黑板上,让它们定格,让它们燃烧。

四月是春天的精华,是生命的问候。我家将要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他将在四月睁开蒙眬的双眼,看到这生命的世界,看到四月和春天。祝贺生命的创造者们,也祝贺这个生命!

太平洋的辽阔和太阳的温暖带来了南方的春天,春天带来了柳絮的纷飞和芳草的舒展,而这一切,正在发生,也正在开始……

——刘正源

仪式的庄重感何在?畅想的激情何在?我想,聪明的你一定感受到了。你看,这些文字中对生命的热爱足以让我幸福得泪凝于睫。

四月随笔,已然踏上征程。

二、巧借仪式,拓展创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借助编写四月随笔书刊这样一个仪式,我总能在课间欣喜地看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拿着书在一起讨论。学生们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观影,并且自发性地写书评、影评,长长短短,三行两行,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灵感的降临,神来一笔,好不精彩!

想到这里,我长叹了一口气,有了几分惆怅。他最终成了佛,但是,却失了他的一身傲骨,不是么?成了佛,心如止水,放下了轻狂与骄傲。那个手握日月星辰,世界无我这般的人,在九九八十一难中幻灭,这是悲哀的。时光能够像流水一样,将锋利尖锐的顽石,一点一点磨去棱角。无论是谁,哪怕是孙悟空,也终将会归于平静吧。

这路上,这人间,他毕竟真正走过,九九八十一难,九九八十一种对这世间的不舍。

——官乐昀

书籍、影片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给了他们丰富的情思和创作的激情,让他们在阅读、观看时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思考。每当我很隆重地告诉某某學生,你的书评或影评被选入书籍时,他们都会怀着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本书籍中,并会将已阅读完的书籍带至班级“文渊阁”,以期唤来“同道中人”与他们探讨更多的读书心得。后期他们的书评、影评也更加专业,能够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作品主题、情节节奏、现实意义、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等方面均有涉猎。书评、影评的主题板块掀起了四月随笔创作的一次高潮。

在为期30天的创作时间内,他们的创作热情始终高涨,创作形式似乎也更自由、更个性,新形式、新风格,兴之所至,不拘一格。除了写书评、影评,他们还将所学课文进行扩写或剧本创作。

借助这本四月书籍的创作,我们好似踏上了一趟超级自由的列车,任何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创作,自由地描画岁月沿途的无限风光,我完全退席了,只有满满的好奇、惬意的惊喜。

三、感悟仪式,文以动心

我所认为的仪式感,不必华丽,也无需刻意,当我们有意识地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时,仪式感就已经呈现。

四月,有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这样的仪式怎能让我们的学生淡忘!它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重视,需要我们去加以传承!这样重要的节日,我们的四月随笔创作,岂能错过?

清明祭祖,庄严而又肃穆。一家人对故去的亲人下跪,磕头,起身,鞠躬。爷爷啊,你在天堂还好吗?

我看着父亲走到那蒲团之前,定定地跪下,手里举着三炷香。我读不懂父亲当时的表情,我只知道,父亲的背挺得很直,身子俯得很低……

——沈嘉译《祭祖》

就是这样一个节日,带来了堪比春运的返乡潮。无论在人前多么衣冠楚楚,抑或潦倒艰苦,在明烛香案前双膝一着地,头一叩,都成了一个人,一个族,信奉同一方天地,拥有同一处皇天后土,天地神明。一叩,两叩,三叩,不为世俗红尘,功名利禄;站起,合掌,微躬,祭奠远去先祖,不名鬼神。只因是同一支血脉。

——缪宇辰《清明》

从文字中可见,学生们真正感悟到了清明节庄重的仪式,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与易逝,更感受到了这个特殊的时刻带给他们深入内心的精神力量。其实,真正仪式感的力量,在于塑造而不是灌输,它并非是形式上的刻意、心理上的较真,只是为了能让我们拥有更多难忘的独家记忆,能够借此培养学生们尊重自然、感恩生命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慢养育的力量。

四、作文教学中仪式感的意义

2017年4月,30天,42个学生,留下一本9万余字的书籍《人间四月天》。这是仪式感的魅力,我相信这本书留给学生们的眼界、记忆、情怀远不止此。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此次通过编写四月随笔书刊,给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表达舞台,提供了展示风采的天空。这次实践,变化最大的是班级中一些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原本认为作文是很难甚至是可怕的事情,可是在仪式感的观照下,他们被班级整体氛围感染了,写作的兴趣被点燃了,他们努力地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与感悟,期待着班级的随笔书刊中能有自己的优作。

而作文功底很好的创作先锋们在这样一个契机下,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自己的文采与智慧,一篇篇或深情或个性的文章定格在了我们的书籍里,这是他们少年时代的思想与隋怀,更是学生时代独家的记忆,未来美好的回忆。

校园、田野、家园、街道,普通的中学生,一切都是俗世常景,但是通过仪式感,可以对生活表达尊重,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重要的人和时刻,并从中感受到爱、希望和生生不息的力量。好的写作就是感悟这些爱与希望的能力,能够化平淡为神奇,让最日常的点滴小事经由我们的心、我们的笔,变成非凡的风景。

四月的暖风、四月的阵雨,来得是那么酣畅、那么慷慨、那么多情。我想说的是:四月里的人间,美得不可方物。四月里的八班,亦没有辜负春天。沉醉于斯,心向未来。

猜你喜欢

书评仪式书籍
书评
鲁迅与“书籍代购”
书评
书评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