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写作创新与言说追求

2018-04-21钮勤章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漫画习作儿童

钮勤章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语文之纷争不断:从性质之争到流派之争,从内涵界定到外延建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从考试命题到教材修订……给我的感觉,语文学界之纷纷扰扰基本没有消停过!

从某种角度看,这并非是一件坏事,道不辨不明,争是为了不争。语文之包罗万象,不争论不辨别地以一种声音说话,那倒是可怕的!以我的视角观之,语文就是在纷争中走向语文,在辨别过程中回归语文的本质。

可贵的是,一批批赤诚的语文人不懈地探索语文的价值流变,以自己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追求虔诚地建构属于自我心中的语文。宋运来老师之童漫作文便是一例,以爱心滋润童心,以智慧点燃智慧,建构出适合儿童心理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的童漫作文之教学主张。基于本人对于作文的理解与思考,反思宋运来老师的童漫作文之价值追求,提倡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言说追求与写作创新。

一、童漫作文建构的价值追问

《中国教育报》记者曾经采访过宋运来老师:“我了解到,您研究童漫作文已经有十几年时问,怎么会想到将漫画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的呢?”

这个追问,需要宋运来用毕生的教学追求与语文情怀来回答。说起来,这源于宋运来的语文教育的敏感性。17年前,他做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时,发现许多小学生都爱看漫画“口袋书”,虽阻止但并不能切断儿童对漫画的向往,那为什么不用正面的、阳光的漫画占领儿童读图阵地呢?一次偶然的机会,宋运来就把漫画引入作文,学生兴趣盎然,一扫习作中的畏难情绪。后来,他又尝试着把漫画习作设计到家庭作业、小作文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小小的成果让宋运来信心倍增,便开始研究、开发漫画资源,利用有强烈讽刺性、幽默性和教育性的儿童漫画进行作文教学,逐渐探索出一套儿童漫画作文教学法。在不断汲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终于有了一项真正属于自己感兴趣的个人研究专题——“童漫作文研究”。

其实深究一下,漫画作文并非是小学的专利,高考作文早就瞄准了这一写作资源。1983年,全国高考的试题出现看漫画写作文;1996年,高考再次引入“漫画”作文考题,漫画作为材料作文的一种直观作文训练形式,引起中学教师的高度关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十年来的高考全国Ⅰ卷所命制的作文,高考作文命题连续三次采用漫画作文的形式。在我看来,这些题目,因为漫画对象的儿童化,也完全可以拿出来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

如2007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图中一个小男孩摔倒在地,旁边分别举着“家庭”“学校”“社会”牌子的三个大人不约而同地说道:“出事了吧!”2010年全国Ⅰ卷的看图作文是“动物世界”,有猫,有鱼还有老鼠。三只猫坐在桌子前,面前摆着四盘鱼,有一只猫却离开饭桌要去逮老鼠。这时,另一只猫嘲笑道:“都什么年代了,有鱼还吃老鼠!”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作文也是一则漫画作文,漫画共由两组图组成。第一组图中,一位男孩得了100分,被亲了一口,笑容满面;另一位男孩考了55分,被打了一巴掌,哭丧着脸。第二组图中,原来得了100分的男孩得了98分,被打了一巴掌,哭了;原来考了55分的男孩考了61分,被亲了一口,笑了。

全国Ⅰ卷这三幅漫画中生活气息浓厚,又有深厚的意蕴,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思考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道理。

而宋运来之所以钟情于童漫作文,就是因为看漫画进行写作,可以摆脱传统的看图写话碎片化写作的窠臼,能够迈入习作资源的开发阶段。后来,小学教师进行了漫画作文的说话、写话、习作教学,一些名师漫画作文课在全国公开课上频频亮相,漫画作文渐成一种流派。宋运来以“童漫作文研究”课题为起点,开始把童漫作文作为一种小学作文的教学主张,在继承看漫画写作文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童漫作文遵循了写作基本规律之写作创新

与宋运来结识缘于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他的童漫作文报告语调铿锵,言语逻辑严密,角度新颖别致,更重要的是点醒了我多年来对作文研究的困惑,令我心生敬佩。后来,我们又_道在清华大学研修,有了深度交流的机会。我讲我的萌心语文,他讲他的童漫作文;清华园的深度交流,我才算真正意义上走进他的童漫作文。

我也算半文半研,一边创作,一边做语文教学研究,以自我的写作经历观照:写作之难点在于思维的训练与言语的逻辑化、形象化地表达,即语言的外显之形象与内隐之思维;两者共同构成文章,前者系文章的血肉,后者是文章的骨架。这是写作的基本构成,也是规律所在。虽然儿童的写作自有儿童的视角与特点,但基本规律不会背离。

当然,童漫作文的可貴之处绝对不是停留于此,而是一种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写作创新。

首先,创新点在于帮助学生撑开审美想象的张力。

用宋运来的话说,“童漫作文”是“儿童漫画作文”的简称。儿童漫画是漫画的一种,它具有漫画艺术表现的一切特性,以儿童为对象,题材往往取材于儿童或儿童感兴趣的动物、神话、幻想等。它往往运用“异常”“失误”“巧合”“出乎意料”等喜剧性的手法将自然、生活、社会等现象予以夸张描绘。当把儿童漫画作为习作资源引入作文教学中,便创造了属于儿童的习作课程。一个被砍伐得一棵不剩的树林中,几个人在观赏挂在小树苗上的笼中鸟。这幅含蓄的漫画能激起儿童多方面的联想,树林哪去了?怎会只有一棵小树苗?是谁把鸟儿放进这只笼子?为什么挂在这里呢?有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来观赏?后来鸟儿怎样了,这树苗会活下去吗?这些问题回答出来了,言语组织出来了,就是想象的文字。

这里的审美想象包括:

1.推前想后——丰富想象张力。

2.残缺补白——补美想象张力。

3.反转猜测——新奇想象张力(意料之外的生活想象张力;意料之内的超越想象张力)。

4.预期之逆应——奇幻想象张力。

5.角色移情—德育想象张力(潜移默化,形象德育的感染力;角色扮演,形象德育的渗透力)。

其次,创新点在于童漫课堂的创意迭出。

宋运来上过一堂《乌鸦喝水新故事》习作课。一张简单的儿童漫画图片,拆分后,就有了“一波三折”的创意教学。就本课来说不是“三折”而是“四折”,足足吊起儿童言说的口味。第一折,老故事中那只乌鸦居然是喝不到水的,要想喝到水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第二折,四兄弟绞尽脑汁想点子喝水,没曾想那大半瓶水居然是空调排水管滴下来的。第三折,对准管口喝水,居然没水了,没喝到水的乌鸦只好继续想办法去喝那瓶中水。第四折,吃饱喝足睡觉的四兄弟,半夜齐喊肚子疼,原来是空调水闹的。每次意外,又是那么合情合理。教学矛盾的冲突,决定着教学的新奇性,又暗合故事的曲折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据习作文体去教学。这一课效果如何,且看聽完这堂课学生的表达。

乌鸦喝水新故事 张弘昕

有一天,四只乌鸦口渴了,便开始找水喝。

这四只乌鸦是四胞胎,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大开口说:“我们兵分四路去找水,我去东面,老二去西面,老三去南面,老四去北面,谁找到水谁就吹一声口哨。”它们一齐说:“好。”说完就飞走了。不一会儿,老二就吹起了口哨。老大老三老四都应声赶到,大家发现地上的那瓶水,水位很低,瓶口很小。小乌鸦们头大嘴粗,无法伸进去,于是想用他们太爷爷的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很费事,再说四周也没有小石子。于是他们绞尽脑汁地想啊想。老大说:“我们可以飞到瓶口上,用尾巴上的羽毛沾一点水出来喝。”老二反驳说:“你出的真是个馊主意,尾巴沾的水能不变味吗?我有一个方法,先找来一根吸管,然后用叠罗汉的方法依次喝水。”“可是从哪弄到吸管呢?”老大说。这个问题又难倒了大家。老三说:“我们把瓶子倾斜让水溢出来然后再喝。”大伙都觉得这个方法好,喝完水后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回到家妈妈迎出来,问:“你们渴不渴?”“不渴。”妈妈很纳闷,老大把白天喝水的过程讲给妈妈听,妈妈欣慰地笑了。

同学们,做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别让思维起茧。

读完学生的文章,就明白这一堂创意迭出的语文课引领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明白了道理,用自己的言语自由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作文教学不成功也难!

再次,创新点在于在观察漫画过程中呈现写作素材。

一位教师听完了宋运来的课之后反思,认为童漫作文教学需独辟蹊径,在观察漫画的过程中呈现写作素材。这位教师说,学生惧怕作文,怕的是无话可写。宋老师也认为,并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观察生活,缺乏生活经历和—定的生活积累,而是缺少“现实”习作素材。儿童漫画进入课堂,由于它的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必然会激发起学生们观察体验的感受。上课开始,宋老师由学生们感兴趣的漫画谈起,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漫画形象,再亲自画画,随着教学的推进,事情、角色、景致、场面、物体以及学生在参与观察和体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等一一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再把这样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在书面上呈现出来,自然水到渠成。当然,宋老师也注意到了学生习作的基本原理,在动笔之前,早已通过训练,实现了语言的三级转换,由思维转换到内部语言,再转换到外部口头语言表达,经过过滤最终形成外部书面语言表达。因为,语文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不仅仅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然而,“怎么说”恰恰是儿童不能自发生成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育,并通过语言训练使之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三、童漫作文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言说追求

说起漫画,还与一位充满童心童趣的漫画大家、大作家丰子恺有关。1925年,上海《文学周报》连载了丰子恺的画,该刊主编郑振铎把丰子恺这种独特风格的画定名为“漫画”,从此“漫画”一词开始在中国流行。丰子恺很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为题材,画面拙朴而可爱,可漫画的内涵并非小儿科,其背后洋溢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悲悯的人性关怀。宋运来的童漫作文继承这一思想,顺应孩子的天性,追求基于儿童视角与立场的言语表达。

首先,童漫作文是最贴近儿童心灵的现实表达。

如果有一种催生孩子乐于表达与快乐表达的题材,最好的就是儿童漫画了。漫画的基因就是童心童趣。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追求儿童立场,是很多大学者与大作家共同的创造旨趣。

儿童是离自然最近的人类,保存着没有被社会污染与侵蚀的优美人性。从这个意义而言,漫画的属性与儿童的特性天然对接,孩子对于漫画的接受更优于成人。宋运来选择漫画作为写作教学的资源,自然是选对了。且看下面一篇学生的文章:

我爱看漫画,每次看时都会捧腹大笑,可今天的这幅漫画却让我怎么也笑不起来,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这幅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老先生在1984年1月画的。漫画上画着一个警示牌,牌子上写着“母子上车处”5个抢眼的大字。警示牌旁则是一条用栏杆围成的通道。通道里站的不是小孩,也不是妇女,而是4个大男人。他们若无其事地站在里面,悠然地等车。而栏杆旁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疑惑地看着站在栏杆中的4个男子。由于自己的懦弱,她没有为自己的特有权利去和他们讲道理,而是默默地盯着那4个男人,希望他们能明白些什么,把位子让给她。可那4个男人并没有为这位妇女挪出一点位置。难道他们不识字吗?不!他们并非不识字,他们只是不懂得如何去做一个讲文明、守道德的人。他们不止是假文盲,还是文明盲、道德盲。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就连在我们校园里,也会有这样的例子上演。为此,我们还自己做小警示牌提示他们,可他们却不以为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节省时间,不惜破坏我们校园的公共设施。难道还说他们不识字吗?他们可是学生呀!是受过教育的学生呀!

就算是从未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民,都懂得讲文明、讲道德,何况他们还是住在文明都市中的市民呀!他们怎么这么无知呢?他们并不缺少文化知识,而是缺少文明习惯,缺少基本的道德观念。把灰尘扫走,还一个清新的空气;为道德扫盲,让我们有社会公德心,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小细节改起,让我们的道德扫盲飞船出发吧!

这篇文章是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作品,由对于漫画的热爱,到对于漫画内容的解读,可贵的是联系现实的反思与追问。一幅小小的漫画,不仅仅锻造了学生解读画面的能力,还带动学生把写作与生活对接,写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来。

其次,童漫作文是基于兒童视角与立场的形象化表达。

语文教学要“带领儿童走进生活的语文天地”,要“回归儿童绚丽多彩的生活世界”,宋运来认为“无论哪种语文教学”,“尊重儿童,呵护儿童则是第一要义的”。杜威发现成人世界之外有一个儿童的世界,这一发现被称为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发现。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性思维为主,若言语表达离开了形象性,就会脱离儿童的认知规律。而维系这一形象性之关键,在于儿童作文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开发,漫画当然是最契合的教学资源了。

再次,童漫作文激发出孩子写作的兴趣与创造的热情。

宋运来在他的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作文教学观点一“作文有意义更要有意思”,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充满了智慧,坚守了儿童的立场。作文传统是主旨先行,强调中心立意,但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种创造力的扼杀。

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就是艺术活动。儿童天生具有艺术细胞,而漫画就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当儿童遇见漫画,不产生艺术冲动才怪呢!作文要体现出艺术的元素与价值,童漫作文应该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宋运来认为,小学六年习作,总的指导思想是让儿童对写作有兴趣和自信心,不害怕作文,喜欢作文。倘使小学生不会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但还喜欢作文,那也是顶呱呱的作文教学了。什么又是有意思的作文课呢?就是努力使作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环节安排、习作内容序列乃至教学语言等)能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兴趣,能激发其习作欲望,使他们说起来轻松,写下来省力。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在宋运来幽默风趣的童漫作文课上,经常诞生有意思的作文人物名:不想吃饭的“见饭愁”、不再为成绩担心的“莫愁女”、做事火急火燎的“急吼吼”……抓住了“真有意思”,教学就有了“意义”。让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追求有意义,而更有意思的作文课吧!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谁是学习者,儿童是谁。《戴帽子的猫》作者是苏斯博士,故事没啥教育意义,可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妙趣横生。50余年了苏斯博士那些没有教育意义的书仍然畅销,而且还是美国幼儿园里的必读之书。可是看看教材里的作文“图片”,未免有些惆怅。

猜你喜欢

漫画习作儿童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